师生互动 激活创新思维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是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现代教学中的目标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以及引导发现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交互式探究 创新 情景主体
  
  “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不是某一种现成的教育理论的推广和运用,而是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对现代教育中的目标教学理论、创造教育理论以及引导发现法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和升化,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合理地表现自己,并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意识,实现从知识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
  几年来,我对“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讲解式的,而应是假设式的,让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自己去体验,把问题整理就绪。创设情境的问题应当是系统的、有序的、由浅入深的,同时应当尽可能地充满情趣和启发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引导他们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大门,从而使他们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比如:我在教《世界近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美苏争霸”时,针对教材内容给学生设计出一组习题: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概述其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的影响。
  (2)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为什么要实行战略收缩?这种收缩对欧亚政局有何影响?
  (3)有人说:“实力是外交的后盾。”结合在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针对上述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能回答出一部分,但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比如:有学生回答“斯大林时期”对外政策的原因有:巩固二战成果,医治战争创伤。老师可以提示:为什么巩固二战成果需要对美政策以“防御”为主呢?学生就进一步答出:当时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国,东欧人民民主国家需要和平环境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这样,通过步步诱导,学生就能较全面地分析这个问题。
  在学生回答“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为什么要实行战略收缩”时,学生答道:经济增长缓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教师这时可以提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情况如何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当时美国还面临日本、西欧在经济、政治方面强有力的挑战。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分析历史事件产生或出现的原因要从经济、政治、国际环境、内部情况变化等方面着手,进而得出一般性的认识,真正体现历史教学要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培养观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回答得出:第一阶段美国敌视反对中国;第二阶段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第三阶段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并让学生结合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去考虑。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政策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决定国家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许多学生只回答“经济实力(或综合国力)”。这时教师补充: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国家政策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学生总结得出:决定国家政策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国家性质。这时结合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美国以“过境自由”为名,经常派飞机或军舰刺探我国沿海经济军事情报,造成了“中美撞机”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实质。学生运用经济与外交、国家性质与外交的经济政治理论迅速回答出:这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在新时期的表现。
  作为历史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有深度、有深意、有探讨性,而不能简单地提一些“是什么”、“发生在哪一年”的典型的识记问题,提问更应有大文科意识,要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政史地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体现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现实性、时代性、教育性的特色。
  总之,针对上述问题,我或待学生稍作思考后再继续讲授,或先让学生回答后再作补充修正,并尽可能多让学生补充、修正。同时,把历史问题与现实结合起来,提问层层深入、丝丝入扣、紧密相连,使学生不断面临“问题情境”而积极思考。这样,有听讲,有讨论,有综合,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立体教学全过程。
  
  二、注重引导,体现主体
  
  教师不能老是向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回答,而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合理地表现和发展个性的余地,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开讨论,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和纠正,以求问题的解决。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大胆鼓励并且还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复习“改革专题”时,当我分析评价改革应注意的问题时指出:改革的成败主要由两点决定:一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这是根本的因素,是前提;二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有学生立即提出:20世纪后期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都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行的。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结局呢?学生的这个问题确实很有创造性,仅仅用上述两条标准去思考是很难回答出来的。作为教师,对学生提问不能回避,而应积极冷静地去思考。我作出如下分析:从形式上看,苏联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在掌握了领导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后来又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国民经济大滑坡、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迅速发展、局势无法控制,最终导致失败。而中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目的,切实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并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上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所以能取得成功。对此分析,学生基本满意,但又进一步提出:老师,您刚才的分析中提到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在造成改革成败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上述两条标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究竟应如何定位才好呢?这个问题提得更好,确实,在分析改革成败时,教师忽略了思想理论的改变、指导思想的作用。于是,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我总结出第三条——改革成败还取决于是否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并进而分析造成19世纪晚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变法的思想是在仓促中形成的,既不成熟又缺乏可行性。而法国的启蒙思想通过100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成熟。这样,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日益完善成熟。
  要很好地应对学生的提问,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
  
  三、师生互动,深化思维
  
  教师要通过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品质。
  以《短暂的隋朝》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以深化教材、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隋朝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隋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2)对运河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哪种较正确?为什么?
  ①“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3)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影响,列举这些政略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得出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隋文帝的正确决策对于历史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把文学和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评价分析历史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则要让学生经过分析懂得,评价历史人物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分清主流。
  以上这种小结教材的方法,当然比传统的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它好就好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教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总之,“交互式探究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整体优化”、“丰富情义”、“双向反馈”,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知识的基本价值得到充分发掘。重视了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训练是发展之源,发展是训练之果”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知、情、意、行并重,使学生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下面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教学
期刊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好似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但通常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90%的学生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对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明天再说起时忘却的太多。针对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本人作如下小议:    一、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学”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应努力做好一个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
期刊
主题活动是少先队的一项基本活动。  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让少先队员们围绕一个富有趣味又有教育意义的题目来开展活动。活动规模大小均可,大、中、小队都可以搞。但最适合的还是中队和小队活动,因为规模小些,既能使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能使所有队员都参与进来,而不使一部分队员成为无事可做的“闲人”。  有些辅导员常常为找不准主题和找不到表达主题的内容、材料而发愁,希望从别人那里找点现成的东西;也有的辅导员往
期刊
提到创新,我们会想到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凡不应用新良方法,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最伟大的创新者。”  纵观中华民族近代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由于农耕文明带来的守成、相对滞后的封建专制的压抑和民族整体不思创新的心态,正是我们在近代落伍的原因。  可是今天,创新依然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①面临自身的人口压力: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预计总人口将达16亿;②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优势
期刊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创新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型课堂观的形
期刊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教育成绩斐然。然而加快农村教育的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为什么农村孩子考入高中、大学那么难?为什么高中都办在城里?回乡或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什么绝大部分无一技之长?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是表象还是本质?……对这些问题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可以作一个客观的调查、较系统的分析。笔者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一、农
期刊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实行已有些年头了。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属于“热情派”;也有不少人对它不感冒、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大概算是属于“怀疑派”。本人介于“热情派”和“怀疑派”之间。一方面,我毫不怀疑计算机进入教学主流的前景,对此我满怀乐观;另一方面,我又对目前我所看到的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本没有必要,它们有的是本末倒置,有的是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实施多年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社会各界都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模式。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更加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如何把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与新课程紧密有机地整合起来?我认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倡导的“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目标,达标测评”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是相符合的。  新课
期刊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角色,将教师自身置于数学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师不再是
期刊
我是一名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些孩子的老师。作为家长和老师,我想说点对教育他们的看法,以共勉。  一、教育孩子是艰巨的、复杂的硬任务。家长对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首先要有耐心,其次要有恒心,再次要下决心,同时还要细心。做到正面教育和侧面教育相结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青少年时期对一个人今后的影响很重要,就像建高楼大厦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在这里我不评价这句话的错与对、全面与片面,当然我也不排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