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做人是第一,成绩是第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告诉我,在爱中升华的教育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教育,我在追求,也在总结:
一.让每一节课堂有温情
虽说有十几年的教龄,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但面对我接手的第一批学子,接下来的教学真是让人措手不及,这是我十几年的教学中没有经历过的,每个班级不学习的孩子占据班级的整体,可以想象课堂的效果,他们的成绩,让年级组的老师头疼不已,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开始认为是孩子们还小,慢慢规范会好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青春期的来临,他们的叛逆来的更猛烈了,开始的我固执的认为这怎么可以?这是学生的状态吗?学生就是服从老师,所以我开始对着全班来咆哮,来镇压,每天课前的五分钟大概都是和孩子们在斗争,每天都在发火,时间久了,我的心理很疲惫,孩子们的进步也并不明显,此时年级组长倡导组里的老师学习、读书,还记得组里读的第一步书是《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大家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讨面对年级问题时的对策,咆哮是没有用的,镇压是不解决问题的,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静下来,老师本身就要先静下来,心平气和,否则只能是以卵击石,此后,每走进课堂,看到孩子们还没有静下来时,我不再喊,不再敲黑板,不再声嘶力竭,而是换做注视、默默地注视,用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行动来告诉孩子老师在关注你们,突然发现,什么都不说原来比什么都说更有力量,渐渐的效果显现了,我惊喜的发现原来孩子们是细心观察的,这个年龄的他们,听了太多的批评、来自家长的,来自班级的,来自老师的,所以无论你怎么生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种常态而已,相反,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将原来的课前镇压换做励志的传授,记得有一次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新东方俞洪敏的故事:“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俞洪敏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知道在聪明上比不过其他的同学,但是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班级毕业典礼上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课堂上不断的告诉孩子你能行。只要你努力。只要你用心。还别说,孩子们的眼神专注了,课堂也渐渐好转安静了。和很多孩子谈心,侧面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此时年级组实行了导师制,对每个班级的问题孩子配备科任教师,做他们的心理辅导员,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渴望.孩子的变化让我感动惊喜,更让我反思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粗暴的教育是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前几日看到莫言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侄孙两岁,顽皮如猴,其父亲从欧洲购回一个酒壶,甚是喜欢,警告其子:这是酒壶,不许往里撒尿,翌日晨,子醒,直奔酒壶,撒满并溢于地。由此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寒冬季节的校园,校长在楼前铁栏杆上贴一纸条:不许用舌头舔,翌日晨,只见栏杆前一排学生,都低头撅腚,舌头被冻在栏杆上。叛逆期的少年,或是因为不想听从于你,或是好奇心的心理,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领会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进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实践中我得到的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二.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存在感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认真地听每一节课,欣赏自己的每一个精心设计,赞同自己的每一次完美亦或不完美的表演,换位思考,学生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他们也希望被老师关注,被认同,被肯定,被欣赏,被重视,每个孩子都是高贵的,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每个教育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成长路上的引导着,等待者,在他们累的时候学会等待,这就是大家说的“静待花开”。曾经教过一个孩子,迷恋上网,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做了很多工作,在课堂上,我的提问从不落下他,让他回答问题,激励他,有一点成绩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所以抛开孩子背后的故事,单看他政治课堂的表现我是心满意足的,因为他的眼神是专注的,此时看不到他的叛逆,看不到他沉迷网络的迷失,而有的只是努力的做更好,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根本上改变某些孩子的思想,但我想孩子会记得,会懂得,有些道理是不必说的,是体会的。
三.让每一个心灵自由
长期和学生接触,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思维是另类的,是求变的,经常听到学生说个性,“不媚俗”,其实他们的个性就是觉得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就叫个性,如在大家面前做个小动作,偶尔吸引一下其他人的注意,或者标新立异,也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认为你们都这么看我,那我就这样吧,我在他叛逆的时候以柔克刚,不批评,只鼓励,因为我相信爱的教育是才是最有力量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只蚂蚁爬上了一个公务员的办公桌,急匆匆的向前奔走。他黑黑的,小小的,显得单薄和纤小。公务员心想:这只蚂蚁一定是匆忙之中走错了方向,于是他轻轻的把蚂蚁放到了地板上。他不想让它在迷途中走得太远。然而,没多久,蚂蚁又在桌子的另一角出现了,那公务员就重新把它送到地板上,不料没过多久,蚂蚁又重新不屈不挠的爬到桌上……
那公务员醒悟了: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其他的生命,喜好设定目标,不愿多走弯路,其实蚂蚁所享受的,或许只是奔走的快乐?
故事虽短,但意义深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做那只快乐的蚂蚁,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美好,但我们又不得不顾及生活的细节。
教育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说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我思考着我的教育,我感受着我的成长,我们看到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了却没有去解决,作为老师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保护孩子的自尊,让我们每个人都做教育的反思者,教育的收获者。
一.让每一节课堂有温情
虽说有十几年的教龄,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但面对我接手的第一批学子,接下来的教学真是让人措手不及,这是我十几年的教学中没有经历过的,每个班级不学习的孩子占据班级的整体,可以想象课堂的效果,他们的成绩,让年级组的老师头疼不已,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开始认为是孩子们还小,慢慢规范会好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青春期的来临,他们的叛逆来的更猛烈了,开始的我固执的认为这怎么可以?这是学生的状态吗?学生就是服从老师,所以我开始对着全班来咆哮,来镇压,每天课前的五分钟大概都是和孩子们在斗争,每天都在发火,时间久了,我的心理很疲惫,孩子们的进步也并不明显,此时年级组长倡导组里的老师学习、读书,还记得组里读的第一步书是《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大家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讨面对年级问题时的对策,咆哮是没有用的,镇压是不解决问题的,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静下来,老师本身就要先静下来,心平气和,否则只能是以卵击石,此后,每走进课堂,看到孩子们还没有静下来时,我不再喊,不再敲黑板,不再声嘶力竭,而是换做注视、默默地注视,用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行动来告诉孩子老师在关注你们,突然发现,什么都不说原来比什么都说更有力量,渐渐的效果显现了,我惊喜的发现原来孩子们是细心观察的,这个年龄的他们,听了太多的批评、来自家长的,来自班级的,来自老师的,所以无论你怎么生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种常态而已,相反,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将原来的课前镇压换做励志的传授,记得有一次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新东方俞洪敏的故事:“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俞洪敏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知道在聪明上比不过其他的同学,但是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班级毕业典礼上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课堂上不断的告诉孩子你能行。只要你努力。只要你用心。还别说,孩子们的眼神专注了,课堂也渐渐好转安静了。和很多孩子谈心,侧面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此时年级组实行了导师制,对每个班级的问题孩子配备科任教师,做他们的心理辅导员,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渴望.孩子的变化让我感动惊喜,更让我反思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粗暴的教育是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前几日看到莫言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侄孙两岁,顽皮如猴,其父亲从欧洲购回一个酒壶,甚是喜欢,警告其子:这是酒壶,不许往里撒尿,翌日晨,子醒,直奔酒壶,撒满并溢于地。由此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寒冬季节的校园,校长在楼前铁栏杆上贴一纸条:不许用舌头舔,翌日晨,只见栏杆前一排学生,都低头撅腚,舌头被冻在栏杆上。叛逆期的少年,或是因为不想听从于你,或是好奇心的心理,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领会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进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实践中我得到的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二.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存在感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认真地听每一节课,欣赏自己的每一个精心设计,赞同自己的每一次完美亦或不完美的表演,换位思考,学生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他们也希望被老师关注,被认同,被肯定,被欣赏,被重视,每个孩子都是高贵的,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每个教育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成长路上的引导着,等待者,在他们累的时候学会等待,这就是大家说的“静待花开”。曾经教过一个孩子,迷恋上网,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做了很多工作,在课堂上,我的提问从不落下他,让他回答问题,激励他,有一点成绩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所以抛开孩子背后的故事,单看他政治课堂的表现我是心满意足的,因为他的眼神是专注的,此时看不到他的叛逆,看不到他沉迷网络的迷失,而有的只是努力的做更好,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根本上改变某些孩子的思想,但我想孩子会记得,会懂得,有些道理是不必说的,是体会的。
三.让每一个心灵自由
长期和学生接触,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思维是另类的,是求变的,经常听到学生说个性,“不媚俗”,其实他们的个性就是觉得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就叫个性,如在大家面前做个小动作,偶尔吸引一下其他人的注意,或者标新立异,也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认为你们都这么看我,那我就这样吧,我在他叛逆的时候以柔克刚,不批评,只鼓励,因为我相信爱的教育是才是最有力量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只蚂蚁爬上了一个公务员的办公桌,急匆匆的向前奔走。他黑黑的,小小的,显得单薄和纤小。公务员心想:这只蚂蚁一定是匆忙之中走错了方向,于是他轻轻的把蚂蚁放到了地板上。他不想让它在迷途中走得太远。然而,没多久,蚂蚁又在桌子的另一角出现了,那公务员就重新把它送到地板上,不料没过多久,蚂蚁又重新不屈不挠的爬到桌上……
那公务员醒悟了: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其他的生命,喜好设定目标,不愿多走弯路,其实蚂蚁所享受的,或许只是奔走的快乐?
故事虽短,但意义深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做那只快乐的蚂蚁,享受生命赋予我们的美好,但我们又不得不顾及生活的细节。
教育教学不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说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悟出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我思考着我的教育,我感受着我的成长,我们看到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了却没有去解决,作为老师不要轻易的下结论,保护孩子的自尊,让我们每个人都做教育的反思者,教育的收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