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量 做艺术的“脱网之鱼”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春节后的一个下午,郝量去北京国子监游览,忽然在乾隆时再建的辟雍大殿停住了。“辟雍”最早是西周时期周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教育场所。因四周有水,形如璧环,在古代文献中也常写为“璧雍”。青年贵胄在其中学习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技艺,甚至包括性教育。
  阳光明媚,树影婆娑,圆形殿址外人迹稀少,四周环绕着一股静谧的气息。郝量突然感知到这就是他想要找寻的东西。他意识到自己手头正在准备的项目,并非一件传统意义上的作品,而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他素来迷恋古玉璧的形态与质感。从2017年起,他多次造访博物馆,研究古玉器和相关书籍,从中捕捉感兴趣的信息,并和不同时空的意象产生关联。“当下更多地将玉器视为工艺品或藏品,但在古代,许多玉器是礼器。璧有多样,‘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这样的形质是从这玉石中来,那无以言说的精神又怎么散发出来?”反思与学习的基调始终贯穿于这一年多的创作中。
  2019年3月,郝量个展《辟雍》在上海震旦博物馆开幕,又一次挑战了观者的阅历与脑力。
  郝量搜集的文献、资料、照片,特地为这一主题创作的绘画,有机地并置、穿插在一起:19世纪末出版的英国收藏家毕肖普的《古玉探考》,与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的《古玉图考》;玉璧图案与法德天文学家的手绘月球图;民国《古玉图录初集》里的玉璧拓片,与郝量本人创作的日食图……
  仿佛玉的材料、色泽,与人的加持,展览的每一系列当中都包含历史的痕迹与不同时空之间信息的对峙、融合。但若没有解释和导览,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辟雍》包含了三个时间点,1900、1938、1948,是有一条逻辑线索的。在知识的更新之外,我更留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话语规则的转变和精神的沉淀。”
  1948,指代的则是展览的结尾作品,也是对郝量最重要的一幅黑白影像。
  当中的男子戴着遮阳帽,光着上身,手持导筒,那是1948年参加拍摄《内蒙人民的胜利》时的郝伟光。70年后,孙子郝量用珂罗版印刷爷爷的照片,也印下了一句结语:“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
  他把这作为对整件作品的回溯:“最后部分叫《渔父》。中国自古就有渔樵问答的传统。整件作品很重要的其实是讨论人的品德怎么锻造出来,世代变幻,总有不随时变的道理。”
  这不是他第一次用到渔夫这一特定形象,在2018年的11米长卷《溪山无尽》中,同样有一位“天外”渔夫,只不过身着红袍,留着长长卷卷的须髯,长着外国人的皮囊。他特意将之与作品当中重要的理论指向、俄裔画家康定斯基呼应。在郝量看来,渔夫是置身历史之外的,他能把历史兴衰看得特别透,所以士人追求隐逸的精神世界。
郝量作品《 结庐二》绢本重彩 94cmx170cm 2017

  在2019年初的一个艺术音频节目里,郝量感叹,中国做古代美术史大多还是学斋和鉴定式的,是文物性呈现,“很难做到复杂的学科交叉和文化比较。譬如很少去考虑作者身处的当时世界的心态,之后的心态,作品对当下的作用。古和今没有衔接。包括在中国做展览,大家讨论的还是真伪,画是真的假的?物质性太强,形而上的思维太弱了。我感觉我们最该学习的是怎么回馈当下,怎么把文物激活。”
  而在郝量多年的绘画实践里,他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条中国文化隐性的现代性之路,激活古今之间的联接。
  一度,他爱看志怪小说和历代笔记,喜欢描绘器官、骨骼、鬼怪式的面貌,生猛而刺激。“那时想表达的是个人情绪,属于年轻人的状态。现在我不想这么直接地表达,画里头藏着很多想法,同时我也有向正统学习的欲望。”
  批评家朱朱评价:梳理郝量的工作方法,“考”和“变”贯穿了他的创作过程。
  构思《潇湘八景》,他追溯古代文本里关于八景的来龙去脉。重构后的山水在古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標准下,显得离经叛道,但恰恰在当下是最合理最真实的现状。创作《此君》,他走访弇山园,发现这座精巧雅致的私人园林早成了充满游乐设施的人民公园,当年王世贞天天把门打开,给老百姓看——其实便是最早的人民公园的概念。古今的巧合、重合,充满意味。
  《辟雍》这样的展览,对观者确乎存在门槛。“还是要看些背景资料,包括导览折页,它不是视觉化很强的作品。代入感不强,也不过分感染人。可能直观视觉上很干净,会觉得画得比较好看,图片挺漂亮,整个展览蛮素雅,但是核心的内容都不是这些。”郝量直言。对本次展览曲高和寡的情形,他工作之初就有了心理准备,“是求知音还是愉悦大众,早就想好了。”
  他向往五代宋明以来的中国文人自由心境。外界将他归入“当代水墨”艺术家群体,他不以为然。
  “古人提炼出来的画论,像三远(平远、高远、深远),也是教条。很多人都读董其昌,其实他开篇讲的是,对笔墨的了解要先熟后生,追求平淡天真。‘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最后你得成为‘脱网之鱼’。”
  (参考资料:artnet报道《郝量:跟现实保持距离,有颗士人的心》,Boomear第六期)
  人物周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的现状?
  郝量:专注。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郝量:他们成长在变动最大的年代,生活中消耗太多,能正常过生活就不容易了,我理解他们。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郝量:我爷爷郝伟光是老一代的电影人,解放前就在做这行,后来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文革”结束后到了刚刚成立的峨影厂。他支持我喜欢国画,上小学时我就在群众艺术馆跟老师学。但爷爷对我最深的影响还是要有独立思辨的能力,不随大流。
  书就太多了,很难讲哪一本。一定要说的话,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吧,帮我打破了时空的桎梏,也了解到权力在不同场域中对艺术的作用。
  人物周刊:对我们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郝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郝量:我对当代艺术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肯定会更加丰富充实,又对中国画的前景非常担忧,愿意从事这件事并且有抱负的人会越来越少。
  人物周刊: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个?
  郝量:个人自由。
  人物周刊:你珍视自己的哪种品质?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
  郝量:我珍视的是一直能在工作中保持专注,想改进的是自负。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方面?
  郝量:和谈不拢的人一起吃饭。
  人物周刊:在时代的前进中,你期待自己充当怎样的角色?
  郝量:尽自己所能打破过往人们对中国画的认知局限,为后世传绝学。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还有哪些不安和担忧?
  郝量:主要是社會不同阶层和空间都存在的思维固化,审美的缺失和低下。不过最糟糕的还是环境吧。
  获奖理由
  他坚持以传统绢本为材质,受董其昌画论和西方现代主义浸染,有为艺术史恢复本真面貌的使命感。一本志怪笔记,一捆瘦竹,一块古玉,一个似乎被时光“腐蚀”的私家园林,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缘起。但细腻的工笔、中西意象的腾挪使用皆为手段与表象,内核则是通过古代物质与精神对当下产生的关照,探寻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路径。
  编辑
其他文献
港产才女林燕妮近日因肺癌病逝,享年75岁。“在稿件中逗人开心,其实是鼓励自己,每次出门打扮得很时尚,谈笑风生,其实是防雨伞。”  这位七八十年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才貌双全的“女王”已沉寂多年。据说她离群索居,电话也不听,连老朋友也不再见。在报纸笔耕多年的寂寂燕子楼专栏,是她与世界交流的最后一扇窗,轻松的笔调娓娓道来,从不谈论自己的病痛,最后一篇《我又见到永恒》中她说,自己在別人眼中何等精彩,何等灿
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已经普及的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依然居住着原始牧民克里雅人。四百年来他们隐居在这片大漠深处,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随着公路的修建和旅游的发展,克里雅人还是与现代文明遭遇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融合与冲突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每周五是当地人做礼拜的日子,也是时里最热闹的巴扎(集市)天。这天,散居在外的克里雅人会搭乘各种交通工具赶到村里。村里的商店平时不怎么开门,那天也都开
很多人梦想过经历一场长途旅行,离开熟悉的地方,沿着漫长的公路,前往未知的远方。“在路上”这3个字眼,就像附着某种魔力,常常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某种浪漫主义幻想,甚至冲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很羡慕那些长途货车司机。他们每天都在公路上,遇见各种人和事,看到各地的美景,听到很多故事。而我们普通人,更多时候只能靠书籍和各种公路片满足幻想。  我出生的地方叫英岗岭,自古是交通要塞,有多条道路经过这里。煤
大宝和二宝今年1岁8个月了,是一对借助辅助生殖技术诞生的同卵双胞胎。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兄弟俩平时多由77岁的爷爷奶奶照顾。老两口除了买菜做饭,还要照顾孙子的生活起居,一天从早上五六点小孩起床,忙到晚上。由于接受生殖辅助治疗的夫妻多数年龄偏大,试管婴儿的隔代人也大多在70岁以上  取卵手术室外,病人已换上碎花图案的手术服,坐在椅子上等待。  “小燕,你现在体温39.2度,哪里不舒服?感冒了吗?今
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访问时,严词批评有70年历史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简称北约)正在经历“脑死亡”,同时也指责美国和土耳其在战略决策上并未与其他盟国协调。当被问及是否仍然相信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时,马克龙甚至不置可否地抛下一句“我不知道”。  1949年4月4日,在冷战帷幕已经拉开的背景下,美国和其他11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生
国人知道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多半是从《当你老了》开始。2015年春晚,莫文蔚一袭长裙站在舞台上,款款唱起:“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那或许是这位爱尔兰诗人离许多中国人最近的时刻。一个多世纪前,叶芝在1891年写下这首诗时,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23岁那年一见钟情的挚爱
某种程度上他和他镜头下的人群联系在一起:他们活在某个角落里,在被看见和被听见的渴望中过活1  2014年6月,导演李杨跑到四川青城山下写新电影剧本,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徒步往返六七公里,吃早饭,写十小时,泡澡睡觉。他59岁,至今热衷于到远离北京的地方手寫完成剧本,它们没有专门的收纳地,总是堆在一块儿。第一部电影《盲井》的剧本在搬家时遗失了,李杨感到可惜,“手稿多么好,因为你这个字啊,是一个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赵大爷”就成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甚至子女们对他的惯常称呼。“赵大爷”单名虽是个“权”字,但终其一生只是普通工人,与“权”不沾边,也并无世俗眼中的大成就。但对于出身贫瘠农村的他来说,一生四处闯荡、凭一己之力改变境遇和后代命运已是殊为不易,子女们都称他是老赵家“打江山的人”。  赵大爷是家中第九个孩子,也是第一个男孩。父母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得香火有继。父亲以俭治家,对长子寄望厚重,因此
历史上第一位集男子200米自由泳、男子400米自由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奥运会金牌于一身的游泳运动员,同时还是中国第一位连续两届奥运会摘取金牌的游泳运动员。在2017年布达佩斯世界游泳锦标赛后,他成为世界上首位在男子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中长距离自由泳上全部夺取过世锦赛金牌的選手。  他时常提醒自己,无论在赛场内外,都要让人看到中国游泳和中国体育的进步。每一次国际大赛都是一个国
伊凡·克里玛的《布拉格精神》我读过两遍。其中,“写作是一个人最后的场所”这句话曾深深烙在我心底,因此去布拉格时,我始终怀着近乡情怯的忐忑。和爱尔兰相似,捷克虽然国土面積、人口数量不比大国,但在思想和文学领域,它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稍读过几本书的人几乎都能说出关于这个地方的典故和人名:哈谢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哈维尔、赫拉巴尔。其中当数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流传最为广泛。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