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小朋友大多“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反思原因,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还不强烈。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呢?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分;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大多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培养想象力,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过多示范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于教师的示范而很难有所突破,导致学生一味地模仿学习,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成为被动的学习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漂亮的建筑》时可以这样做:导言之后让学生观看《漂亮的建筑》的录像片,使学生了解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的美。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建筑物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时思考:各自具有什么功能?美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要用废旧报纸粘贴一个凉亭及周围的树木组成的画面。”有的说:“我要用彩纸粘贴一幅由高大建筑物、绿草、美丽的花朵组成的画面。”对于学生的这些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的想法、作品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自信心。
三、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参与实践,培养观察力,强化创新思维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掌握对象的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叶子片片》时,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园林、农田去观察形态各异的叶片,让学生动手将亲自采摘下来的不同叶片带回教室,仔细观察叶片的形状和叶脉的结构,启发学生从叶片的形状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经过仔细的观察,进行拼贴。学生巧妙地根据叶片的大小、形状、色彩、叶脉,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如有的学生用绿色的树叶做成了青蛙的肚皮,细长的树叶做成了四条腿……
四、丰富绘画素材,培养灵活的绘画手段,创新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某一种表现手段,可以选择通过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不同的事物。学生对新材料、新方法很容易产生兴趣,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总让他们惊叹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作品中流淌。如引导孩子用废旧材料制作剪贴画,用水粉颜料、吹塑纸制作粉印版画等,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勇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乐于创新自己的表现手法,去体验造型的乐趣。
五、多画笔记画,积累创作素材,永葆创新的源泉
所谓“笔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记笔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记笔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创作积累了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要求画什么、讲解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强制的味道,不符合儿童感知规律。优秀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
六、加强指导,合理评价,让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创新,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不加指导而让学生盲目地创造,那样只会走入创新的误区。小学生还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以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应不断巡视,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让学生把奇思妙想变成生动活泼的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能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每幅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同时有针对性地、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当众给予某种奖励,就能有效地激发其他同学的创新热情。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而又不增加学习的负担,学得开心、愉快,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分;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大多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
二、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培养想象力,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过多示范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局限于教师的示范而很难有所突破,导致学生一味地模仿学习,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成为被动的学习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漂亮的建筑》时可以这样做:导言之后让学生观看《漂亮的建筑》的录像片,使学生了解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的美。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建筑物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时思考:各自具有什么功能?美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要用废旧报纸粘贴一个凉亭及周围的树木组成的画面。”有的说:“我要用彩纸粘贴一幅由高大建筑物、绿草、美丽的花朵组成的画面。”对于学生的这些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的想法、作品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让每个学生认识到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自信心。
三、贴近生活,走进自然,参与实践,培养观察力,强化创新思维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掌握对象的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叶子片片》时,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园林、农田去观察形态各异的叶片,让学生动手将亲自采摘下来的不同叶片带回教室,仔细观察叶片的形状和叶脉的结构,启发学生从叶片的形状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经过仔细的观察,进行拼贴。学生巧妙地根据叶片的大小、形状、色彩、叶脉,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如有的学生用绿色的树叶做成了青蛙的肚皮,细长的树叶做成了四条腿……
四、丰富绘画素材,培养灵活的绘画手段,创新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某一种表现手段,可以选择通过撕、剪、拼、贴等造型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现不同的事物。学生对新材料、新方法很容易产生兴趣,不同的绘画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殊效果总让他们惊叹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创作,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作品中流淌。如引导孩子用废旧材料制作剪贴画,用水粉颜料、吹塑纸制作粉印版画等,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勇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乐于创新自己的表现手法,去体验造型的乐趣。
五、多画笔记画,积累创作素材,永葆创新的源泉
所谓“笔记画”,是用绘画的方式记笔记,用线条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同时也可附以简短的文字。其实绘画也同文字一样,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运用绘画记笔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得到发展,使眼手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为创作积累了题材。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辅导学生创作时没有什么题材可以画,往往是学生等着老师要求画什么、讲解怎么画,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作品带有强制的味道,不符合儿童感知规律。优秀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
六、加强指导,合理评价,让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创新,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不加指导而让学生盲目地创造,那样只会走入创新的误区。小学生还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以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应不断巡视,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让学生把奇思妙想变成生动活泼的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能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应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每幅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同时有针对性地、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当众给予某种奖励,就能有效地激发其他同学的创新热情。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而又不增加学习的负担,学得开心、愉快,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