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培养,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学生会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可以从字词入手,可以从句子入手,也可以从中心段入手等。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质疑自学;《金色的鱼钩》一文可从题目“金色”一词进行质疑;《索溪峪的“野”》一文就可抓住关键字“野”开展自学。
  总之,教学时通过设疑、探讨、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生会读
  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以读促进内容理解,以读提升思想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读”入手,用心导“读”,帮助学生自读,让学生主动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和语言规律。
  简单概括就是教会学生“四读”,即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清楚要学习什么内容;其次大声“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明白课文大体内容;接着“精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理解主要内容,体味语言特色;最后才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体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生会动手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三动”:动口、动脑、动手。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中动手能力的重要。
  阅读中的动手能力包括圈、画、点、写、演、批注、实践操作等。看似简单的一些动手活动,在教学中却有无穷的魅力,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如阅读时注意圈哪些重点词、句、段,怎样批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何表演文中的情节、对话等。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后,根据文中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改编成小课本剧,配上一定的动作、表情演一演。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表达的意图,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又如《詹天佑》一文,在自读完“开凿隧道”一段后,可留些时间,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詹天佑是如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的,然后用示意图简单画一画,再组织全班一起评议,从而体会詹天佑的高超的智慧。
  四、教学生会说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会说通顺的话、好听的话?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如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可在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有表达上的失误或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纠正后再说一遍,以便达到训练的巩固。第二课中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表达。
  如《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得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
  可见,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说的意识。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积累、去运用语言,他的语言能力才会进步,话才会越说越连贯,语句才会表达得越优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学习树立学习自信心,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训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化学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探究,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以及以拓展学生知识为目的的社会调查,等等。例如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的活动探究有金属活动性强弱、锈蚀条件、溶解的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以及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和绘制代表物质溶解度曲线等,家庭探究有淬火与回火、自制明矾和汽水、洗涤剂去污原理等,教师的演示探究有比较纯金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总是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 新课改以后,在课堂交互过程中,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可控因素陡然增多,教师要掌握处理的主动权,善于选择恰当的方式,巧妙地处理,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处理,招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殿堂,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学生享有教育公平权利的基本和首要场所,课堂上的公平成为促进小学教育公平的关键。目前的小学课堂存在上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现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促进课堂公平的最重要因素。构建小学课堂公平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师 学生 课堂公平  课堂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的一项重要课程,对中考的总体成绩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这方面都十分重视。但是因为思想品德课自身的学习特点,在复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困扰。本文笔者针对思想品德课特点,谈谈对此门课程中考复习策略中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 复习体系 开放性 中考  前言:思想品德的复习课一直是学生头痛,老师无奈的课程。因为在平时大家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导致“临时抱佛脚”,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
期刊
摘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素质关系着民族的兴衰。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适应新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 提升 教师素养  一个民族如何能在世界上屹立不倒,我想就像以前热播的美剧《纸牌屋》里新当选的总统说的那样:“唯有让教育在世界不倒,才能让民族精神永远不倒”。 有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一个民
期刊
摘 要: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练习:一是从阅读中学到词、句的运用;二是从阅读中学到事例的运用;三是从阅读中学到写法的运用;四是从阅读中学到深化文章立意的方法;五是从阅读中学到构建文章结构的技巧;六是从阅读中学到环境的渲染、人物的描写以及情节的铺垫设伏的技巧。  关键词:词汇 事件概括 写作技巧 铺垫渲染  学生对于写作一般是感到比较头疼的,认为不
期刊
我们的学生一说到作文就头疼,这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有了发掘生活的情趣,面对多彩的生活,就会有丰富的习作素材和一定的语言积累,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发现知识的慧眼。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1.丰富生活源泉,积累生活素材  (1)仔细观察。在教学中,在活动中,要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观察
期刊
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
期刊
摘 要: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概括和反映,它同人的实践活动、同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密切联系。凭借思维,不仅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还可以把握住事物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创造思维成果的舞台。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
期刊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上着力。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能启发学生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