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正在不断下降,计算速度慢并且计算正确率不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应提高小学高段学生数学的简便运算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质量,促进其数学运算能力的整体提高。本文围绕如何培养高段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的能力问题进行了探究,旨在对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其数学运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实施,使小学生实际计算能力和课堂表现不符的情况得到了有效解决。尽管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能主动探究问题。但事实上,其基本的计算能力却出现了滑坡,不仅明显减慢了计算速度,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计算正确率。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高段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呢?
一、提高简便运算的准确率
學好小学高段数学的关键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掌握和真正理解的基础下,才能确保简便运算的准确率。例如:学习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必须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通分与约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和性质真正掌握,才能在以后的简便运算过程中游刃有余。再比如学习128.967这个数,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点前后位的数值,小数点之前的排列依次是个、十、百的位数,小数点之后是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其中的8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在引导小学生说出小数点之后的排列,9、6、7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上,只有在真正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则运算,这对于学好小学数学以及灵活运用简便运算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率的前提,在高段数学中,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要求学生书写正确的运算格式,书写工整不潦草,做到不涂改,确保准确性,使学生养成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仔细进行运算。养成验算的习惯,将验算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在计算出一道题目的答案后利用验算检验答案的习惯。看清每道题的数值和运算符号,再利用正确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和辨别事物,并从中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此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注重观察方法的教授:看清题目要求和运算符号、数值和算式的特点。其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发挥其智力的基础,良好的观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计算8×99+8时,很多同学为了凑整而容易忽视运算顺序,没有仔细观察运算的特点,直接写成 8×(100-1)=792,学生往往想到让99写成100-1而少加一个8。正确的运算思路是根据乘法的意义,8个99加上1个8就是(99+1)个8,可以把题目看成8×99+8×1来计算,接下来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8×(99+1)=800。造成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审题时没有仔细分析和观察,实际上,学生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数字和算式的特点,就能提高简便运算的准确性。
四、归纳算法、巧设习题
学生对习题计算类型的归纳,是在平时有效的简算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小学高段数学中的简便运算类型: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的简算;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的简算;运用乘法进行的简算;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来进行的凑整巧算;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的运算;混合运算。学生在归纳这些计算类型的基础上,要用相应的思路去解题,这种计算思路能包括:运用运算性质和定律来分析题型;在转化数字或者拆数时不能改变数值的大小;运用速算去计算,打破常规的计算思路来分析题意,让学生理解简便运算的实质是“算无定法,把握简便”。
五、联系生活,提高简便运算技巧
新课程数学的理念是倡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合理启发,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对知识模型进行数学构建。例如:小明和小同去商店买文具,他们买了4本本子和4只圆珠笔,每只圆珠笔1.5元钱,每本作业本0.5元,这样他们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给商店?你们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小明和小红所要花的钱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给出两种解题思路,即分别求出买本子的价钱和买圆珠笔的钱,再把二者的数量进行相加;本子和圆珠笔的数量是一样的,那么就把两者的价钱相加再乘以数量,这两种解答方式都可以正确得出两位同学买文具所需要的钱数。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两种运算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简便运算的技巧。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高段数学的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多方面落实高段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林.提高小学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7):52
[2]向丽琴.提高小学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2):P.74-74
关键词:小学生;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实施,使小学生实际计算能力和课堂表现不符的情况得到了有效解决。尽管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能主动探究问题。但事实上,其基本的计算能力却出现了滑坡,不仅明显减慢了计算速度,同时也明显降低了计算正确率。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高段小学生数学简便运算能力呢?
一、提高简便运算的准确率
學好小学高段数学的关键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对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掌握和真正理解的基础下,才能确保简便运算的准确率。例如:学习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必须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通分与约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和性质真正掌握,才能在以后的简便运算过程中游刃有余。再比如学习128.967这个数,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点前后位的数值,小数点之前的排列依次是个、十、百的位数,小数点之后是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其中的8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在引导小学生说出小数点之后的排列,9、6、7分别在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上,只有在真正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则运算,这对于学好小学数学以及灵活运用简便运算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率的前提,在高段数学中,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要求学生书写正确的运算格式,书写工整不潦草,做到不涂改,确保准确性,使学生养成规范正确的书写习惯,仔细进行运算。养成验算的习惯,将验算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在计算出一道题目的答案后利用验算检验答案的习惯。看清每道题的数值和运算符号,再利用正确的运算方法和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和辨别事物,并从中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对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以此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注重观察方法的教授:看清题目要求和运算符号、数值和算式的特点。其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发挥其智力的基础,良好的观察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计算8×99+8时,很多同学为了凑整而容易忽视运算顺序,没有仔细观察运算的特点,直接写成 8×(100-1)=792,学生往往想到让99写成100-1而少加一个8。正确的运算思路是根据乘法的意义,8个99加上1个8就是(99+1)个8,可以把题目看成8×99+8×1来计算,接下来再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8×(99+1)=800。造成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在审题时没有仔细分析和观察,实际上,学生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数字和算式的特点,就能提高简便运算的准确性。
四、归纳算法、巧设习题
学生对习题计算类型的归纳,是在平时有效的简算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小学高段数学中的简便运算类型: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的简算;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的简算;运用乘法进行的简算;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来进行的凑整巧算;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的运算;混合运算。学生在归纳这些计算类型的基础上,要用相应的思路去解题,这种计算思路能包括:运用运算性质和定律来分析题型;在转化数字或者拆数时不能改变数值的大小;运用速算去计算,打破常规的计算思路来分析题意,让学生理解简便运算的实质是“算无定法,把握简便”。
五、联系生活,提高简便运算技巧
新课程数学的理念是倡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合理启发,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对知识模型进行数学构建。例如:小明和小同去商店买文具,他们买了4本本子和4只圆珠笔,每只圆珠笔1.5元钱,每本作业本0.5元,这样他们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给商店?你们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小明和小红所要花的钱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给出两种解题思路,即分别求出买本子的价钱和买圆珠笔的钱,再把二者的数量进行相加;本子和圆珠笔的数量是一样的,那么就把两者的价钱相加再乘以数量,这两种解答方式都可以正确得出两位同学买文具所需要的钱数。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两种运算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简便运算的技巧。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高段数学的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多方面落实高段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丽林.提高小学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7):52
[2]向丽琴.提高小学高段数学简便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2):P.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