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后,四川省政府积极响应,提出建设“创新型四川”的奋斗目标。《四川日报》没有单纯照搬文件、死扣政策,而是以四川经济建设为报道中心,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为方向,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与四川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报道
在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发展水平长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难题四川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眼于为四川经济建设分忧解难、引路导航的目的,《四川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四川实际工作出发,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报道。
为推动四川全省各条战线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四川日报》于2006年1月11日一版发表头条《“转念”间的一跃——攀枝花巨变带来的思考》,以攀枝花从一个污染严重的钢铁城市,到成为四川旅游业一大亮点这一成功转变,鲜明地指出“攀枝花之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意识的树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唯有如此四川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起步。2006年1月25日,《四川日报》发表社论《坚定不移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和《实施“科教兴川”主体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一文,及时报道四川省科技大会的成果。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四川日报》于2006年6月25日三版发表《什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一文,指出部分企业满足于“世界工厂”的称号,缺乏危机感;产学研结合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还未充分到位,企业缺乏推动力。这“三缺乏”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些报道的推出对四川全省各界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危机感,转换到坚决走自主创新道路上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宗旨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四川日报》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重点,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融入到对四川各条战线的报道中,既较好地发挥了省级党报服务全省大局、推动全省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又极大地增强了各行各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积极性,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舞动“工业强省”大旗。“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此四川省提出的指导方针是“工业兴,四川兴”。《四川日报》充分发挥党报出色的观察、思考与思辨力量,从2006年2月24日开始连续发表长篇深度报道《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我们怎样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诠释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要性、必然性;连续发表《创新长虹》系列报道、《独步天下——攀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纪实》等报道,大力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效益的道理,努力将四川工业企业引导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又陆续开辟《工业强省纵横谈》、《八千里路行与思》等专栏,从微观到宏观,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既有鲜活实践,又有从实践中抽象出的规律性认识,为四川工业企业开阔思路,放远目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探求新农村建设之“新”。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这是全国都在探求的重要答案。《四川日报》从2007年4月10日启动改版第一天起,推出总题目为“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8篇评论员文章,以对新农村建设大政方针出色而富有个性的阐释引导舆论。《四川日报》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支持也许更多来自国家的支援,人才却能够通过农村自己培养,广大农民中从来不缺少“田秀才”、“土专家”,掌握了科技知识的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力军。对于“农民养蚕专家”罗先锋,《四川日报》连续发表《“蚕状元”的新追求》等系列报道,对罗先锋不怕失败,刻苦钻研养蚕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光辉事迹予以热情赞扬,极大地弘扬了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精神。
推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四川省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龙头,《四川日报》对此长期给予宣传和引导,分别推出《智慧之城——绵阳》、《创新科技 造福人类——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制造业时代四川强音 德阳一步步实现二次创业》等系列专题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弘扬“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精神。《四川日报》积极报道四川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四川杰出创新人才”评选,大力宣传突破身份、行业限制,选拔范围从单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到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宣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变重学历证书为重能力业绩的“创新人才”评选新标准,极大地鼓舞了四川省识人才、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气,为“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推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发挥重要作用
省级党报作为省级党委机关报,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本省各行各业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省委、省政府指导工作的重要旗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省级党报的重要作用在于充分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精神,认清大局和形势,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将各方面工作引导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顺利推进全省工作大局的道路上来。其中关键在于积极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实践经验为依托,充分利用党报长期推动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成功经验,发挥党报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能力和通晓全局的大局意识,协调本省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点面紧密结合,立足本省实际,深入各条战线,摸清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自主创新精神与本省具体工作相结合,不脱离实际、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主义,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宣传报道,以宣传推进工作顺利开展,以实践检验报道的有效性,最终推动本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
《四川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中,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点不动摇,围绕四川省工作大局展开报道,充分发挥省级党报为全省工作服务的作用,将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与四川当前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推动四川经济建设和大局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弘扬了创新创造精神,培育了自主创新氛围和文化,为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两全其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报道
在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发展水平长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难题四川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眼于为四川经济建设分忧解难、引路导航的目的,《四川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以四川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四川实际工作出发,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报道。
为推动四川全省各条战线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四川日报》于2006年1月11日一版发表头条《“转念”间的一跃——攀枝花巨变带来的思考》,以攀枝花从一个污染严重的钢铁城市,到成为四川旅游业一大亮点这一成功转变,鲜明地指出“攀枝花之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意识的树立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唯有如此四川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起步。2006年1月25日,《四川日报》发表社论《坚定不移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和《实施“科教兴川”主体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一文,及时报道四川省科技大会的成果。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四川日报》于2006年6月25日三版发表《什么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一文,指出部分企业满足于“世界工厂”的称号,缺乏危机感;产学研结合机制没有形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还未充分到位,企业缺乏推动力。这“三缺乏”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这些报道的推出对四川全省各界充分认识自主创新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危机感,转换到坚决走自主创新道路上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宗旨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四川日报》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为重点,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融入到对四川各条战线的报道中,既较好地发挥了省级党报服务全省大局、推动全省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又极大地增强了各行各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积极性,在全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舞动“工业强省”大旗。“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此四川省提出的指导方针是“工业兴,四川兴”。《四川日报》充分发挥党报出色的观察、思考与思辨力量,从2006年2月24日开始连续发表长篇深度报道《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我们怎样走这条路——对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思考》,诠释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要性、必然性;连续发表《创新长虹》系列报道、《独步天下——攀钢建设创新型企业纪实》等报道,大力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效益的道理,努力将四川工业企业引导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又陆续开辟《工业强省纵横谈》、《八千里路行与思》等专栏,从微观到宏观,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既有鲜活实践,又有从实践中抽象出的规律性认识,为四川工业企业开阔思路,放远目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探求新农村建设之“新”。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这是全国都在探求的重要答案。《四川日报》从2007年4月10日启动改版第一天起,推出总题目为“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8篇评论员文章,以对新农村建设大政方针出色而富有个性的阐释引导舆论。《四川日报》认为新农村建设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支持也许更多来自国家的支援,人才却能够通过农村自己培养,广大农民中从来不缺少“田秀才”、“土专家”,掌握了科技知识的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真正的主力军。对于“农民养蚕专家”罗先锋,《四川日报》连续发表《“蚕状元”的新追求》等系列报道,对罗先锋不怕失败,刻苦钻研养蚕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光辉事迹予以热情赞扬,极大地弘扬了大力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精神。
推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四川省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龙头,《四川日报》对此长期给予宣传和引导,分别推出《智慧之城——绵阳》、《创新科技 造福人类——四川国纳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制造业时代四川强音 德阳一步步实现二次创业》等系列专题报道,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弘扬“科教兴川、人才强省”精神。《四川日报》积极报道四川省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四川杰出创新人才”评选,大力宣传突破身份、行业限制,选拔范围从单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到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宣传“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变重学历证书为重能力业绩的“创新人才”评选新标准,极大地鼓舞了四川省识人才、重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气,为“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的顺利推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发挥重要作用
省级党报作为省级党委机关报,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本省各行各业了解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的重要来源,也是省委、省政府指导工作的重要旗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省级党报的重要作用在于充分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精神,认清大局和形势,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将各方面工作引导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顺利推进全省工作大局的道路上来。其中关键在于积极加强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实践经验为依托,充分利用党报长期推动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成功经验,发挥党报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能力和通晓全局的大局意识,协调本省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点面紧密结合,立足本省实际,深入各条战线,摸清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自主创新精神与本省具体工作相结合,不脱离实际、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主义,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宣传报道,以宣传推进工作顺利开展,以实践检验报道的有效性,最终推动本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
《四川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中,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点不动摇,围绕四川省工作大局展开报道,充分发挥省级党报为全省工作服务的作用,将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与四川当前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推动四川经济建设和大局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弘扬了创新创造精神,培育了自主创新氛围和文化,为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