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内容后,课堂上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第73页中第14题的练习,只有部分学生能理解那两条平行线段,因为他们在平时打篮球的时候就知道三分线的投篮地点。还有很多学生甚至是好生都不明白题目中的那两条平行线段在哪儿。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在讲解这道题时,我逐步引導学生找出图中所有平行的线段,进而发现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两条平行线段其实就是长度都是1.575m的那两条平行线段。的确,生活当中的一些实物或者情境就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的思想,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一、模型思想的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变化和变量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
在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中可以运用模型思想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课本为例)
课本第五单元《圆》中,理解圆的周长C=2πr=πd和圆的面积S=πr2这两个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自行车的车轮转动一周能走多少米、算出1元硬币的面积、为什么草原上蒙古包的底面是圆形等;
课本第六单元《百分数(一)》中,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出勤率、优秀率、发芽率、成活率等。
三、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在聆听《梯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梯形的表象认识,执教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形状是梯形的实物以及观察教师自己动手剪的一个梯形等活动,从而观察梯形的特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指一指(哪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梯形各部分的特征,抽象出梯形,这样就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梯形的数学模型。
其次,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剪、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性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理解如何把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演示“割圆术”,将圆分成若干等份,再将分成的两个部分通过动画演示拼接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以便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简单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割圆术直观、形象、明了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最后,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解决数与代数内容的模型,进而建立、培養并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分配”二字,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求长方形周长的一道问题,如图:
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 4×2 + 3×2=14(cm)①还有的学生列式为(4 + 3)×2=14(cm)②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列式的意义上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可以把①式中公有的2提取出来,剩下的3和4再相加,最后相乘,即可以列式为②式;而由②式把2分给括号里的3和4,再相加就可以得到①式,进而进一步理解分配的意思。方便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时找到模型来进行简便计算。
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大胆创新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感悟到模型思想的作用,就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模型思想的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变化和变量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
在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中可以运用模型思想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课本为例)
课本第五单元《圆》中,理解圆的周长C=2πr=πd和圆的面积S=πr2这两个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自行车的车轮转动一周能走多少米、算出1元硬币的面积、为什么草原上蒙古包的底面是圆形等;
课本第六单元《百分数(一)》中,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能够运用一些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出勤率、优秀率、发芽率、成活率等。
三、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在聆听《梯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梯形的表象认识,执教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形状是梯形的实物以及观察教师自己动手剪的一个梯形等活动,从而观察梯形的特征,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指一指(哪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梯形各部分的特征,抽象出梯形,这样就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梯形的数学模型。
其次,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剪、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再次,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动态性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的理解如何把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演示“割圆术”,将圆分成若干等份,再将分成的两个部分通过动画演示拼接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以便引导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简单的动态演示将抽象的割圆术直观、形象、明了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模型思想。
最后,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解决数与代数内容的模型,进而建立、培養并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分配”二字,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求长方形周长的一道问题,如图:
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 4×2 + 3×2=14(cm)①还有的学生列式为(4 + 3)×2=14(cm)②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列式的意义上观察这两个算式的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可以把①式中公有的2提取出来,剩下的3和4再相加,最后相乘,即可以列式为②式;而由②式把2分给括号里的3和4,再相加就可以得到①式,进而进一步理解分配的意思。方便学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时找到模型来进行简便计算。
建立、培养并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大胆创新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感悟到模型思想的作用,就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