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内控制度是所有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基础。本文从内控制度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的必要性,以及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方面的现状,对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加强管理
内控制度是一个单位为维护本单位财产物资安全,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资料真实,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内部控制作出相应规定;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规范的侧重点在企业。因此,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还处于待完善阶段。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内控意识比较薄弱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单位“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缺乏对内控制度的基本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部门在内控中的控制监督职能。
(二)会计岗位安排不尽合理
有些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例如有些单位的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三)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制度
有些单位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对于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没有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还有些单位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混在一起使用,挤占了专项经费。
(四)实物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比较典型的就是事业单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事业单位调拨、接受捐赠或其它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由于在接受资产时没有发生资金往来关系,因此就存在没有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现象发生。
(五)预算控制不到位
预算控制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部门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对于某些内控指标如支出明细、采购定额等没有细化到位,预算之外的追加随意性较强,因此造预算本身的约束性和控制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途径
(一)加强内控意识的建设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需进一步强化对“一把手”的内控制度基本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其内部控制意识。同时确立财务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部门切实深入到单位的重要决策与业务管理活动中去,为单位的每一项重大决策把好脉,做好参谋。
(二)建立完善内控组织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会计岗位设置时,做到岗位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即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经济业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要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相分离。第二,机构之间的相互控制。每一项业务在运作过程中都要经过不同的部门,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之间要进行互相检查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在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等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于财产物资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明确责任,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强化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业单位所编制的项目预算一旦立项,就应专款专用,不应随意改变用途。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预算应和单位的整体规划协调起来,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准确合理的定额标准,将单位的全部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的范围,以收定支,防止随意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单位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独立的内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有关实施进行评价,帮助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切实堵住各种漏洞。
参考文献:
[1]薛彩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66-67.
[2]吕岩.对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8,(16):97-99.
[3]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153-154.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加强管理
内控制度是一个单位为维护本单位财产物资安全,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资料真实,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内部控制作出相应规定;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内部会计规范——货币资金》;2003年2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上述规范的侧重点在企业。因此,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还处于待完善阶段。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一)内控意识比较薄弱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单位“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缺乏对内控制度的基本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部门在内控中的控制监督职能。
(二)会计岗位安排不尽合理
有些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的现象。例如有些单位的保管人员、记账人员、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三)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制度
有些单位对内控制度认识不足,对于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没有制定严格的控制标准。还有些单位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混在一起使用,挤占了专项经费。
(四)实物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比较典型的就是事业单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事业单位调拨、接受捐赠或其它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由于在接受资产时没有发生资金往来关系,因此就存在没有作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现象发生。
(五)预算控制不到位
预算控制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部门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对于某些内控指标如支出明细、采购定额等没有细化到位,预算之外的追加随意性较强,因此造预算本身的约束性和控制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途径
(一)加强内控意识的建设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因此需进一步强化对“一把手”的内控制度基本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其内部控制意识。同时确立财务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部门切实深入到单位的重要决策与业务管理活动中去,为单位的每一项重大决策把好脉,做好参谋。
(二)建立完善内控组织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会计岗位设置时,做到岗位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即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经济业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要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相分离。第二,机构之间的相互控制。每一项业务在运作过程中都要经过不同的部门,与此同时不同部门之间要进行互相检查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在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等岗位责任制的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于财产物资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明确责任,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强化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事业单位所编制的项目预算一旦立项,就应专款专用,不应随意改变用途。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预算应和单位的整体规划协调起来,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准确合理的定额标准,将单位的全部收支纳入部门预算的范围,以收定支,防止随意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单位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独立的内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有关实施进行评价,帮助单位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切实堵住各种漏洞。
参考文献:
[1]薛彩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66-67.
[2]吕岩.对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8,(16):97-99.
[3]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