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将一些隐含“活动”的书面作业改编而成,题型则是要根据知识自身结构、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完成,开放性作业设计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开放性作业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之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丰富的背景下进行学习活动,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尽力增加具有现实情境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习题。在进行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知识教学时,可布置 “通过找找看看、触摸等方式来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如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平面镜,看水中的倒影,观察水池中放水后池底深浅的变化。教学 “什么是力”时,让学生寻找一些有关力的现象并亲身去“品尝”力的作用。因为寻找 、“品尝”的过程中隐含着对知识的理解,完成这类作业比回答书面问题会深刻得多,体验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体验,进而化为强大的学习热情。
二、开放性作业提倡作业功能转换之策略
传统的作业关注的是在巩固知识、技能中的认识功能,要求学生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书面应用的“实际”问题。而开放性作业则是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如我在完成“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教学后指着教室里一块破掉的窗玻璃说,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告诉我,要买多大的玻璃来换它? 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就传出嘈杂的议论声,接着就有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拿着笔、有的拿着刻度尺涌向窗口…… 一石击起千层浪,这种下课铃声虽响但思维不息的现象足以说明,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转变了作业只是为了巩固 、理解知识的单一功能。
三、开放性作业强调促进个性发展之策略
传统的作业多数是统一的书面作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他们在完成作业中能“各得其所” ,我们开放了作业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各取所需” ,如在进行“惯性现象”教学时,出示作业:“自由选择方式理解惯性现象”。课后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特长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将课本的内容浓缩重组描述一番;有的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进行分析;有的编成科普小报;还有一份奇特的作业是这样写的:“今天在回家的汽车上,我见到有一个小朋友在汽车还未完全停止就要跳下车时,我阻挡了他,并告诉他,这样危险。”……从他们各自完成的情况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在享受开放性作业带来的乐趣中得到了发展。
四、开放性作业重视学生兴趣需要之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由于开放性作业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自由选做。有兴趣阅读的学生,可选择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喜欢画画的学生可选择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喜欢观察的学生,可选择与观察有关作业来完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制作型的作业来完成……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有不少学生是用不同方式完成同一作业的。这充分说明,只要学生能如愿以偿地选择自己兴趣和需要的作业来完成,都不会觉得完成作业是一种负担,反会从中品尝到完成作业所带来欢乐。
五、开放性作业重视开发差异资源之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个体差异资源,我们增加完成作业之后的“解答反思”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做法是解答后要想想:①题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识? 题目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②题目应怎么处理可使之变得简单(或复杂)些? ③你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佳方法? 这些方法能否推广? ④解答过程中发现了哪些规律性的东西? ⑤本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各种方法的优劣如何? ⑥在解答过程中暴露出自己求解思路上有哪些弱点? 知识上有哪些缺陷? ⑦能否在本题的启发下编出一些题目来体现你对题意的理解(或考倒其他人)。…… 由于在作业后学生可自由选择反思方式,这就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体现自我的舞台。从学生反思方法多少、完成作业的思维深度和作业的质量中不难看出 ,这样的作业已经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了 。
六、开放性作业重视挖掘学习潜能之策略
开放性作业将完成作业的空间从室内移至室外,从书面搬到社会,这就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在“摩擦力”这节课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找找你所知道的摩擦现象,并分析是属于有害还是有益摩擦?” 多数学生通过观察能从生活周围找到诸如筷子夹菜、升旗时手和拉线间的摩擦。有两位学生分别以“没有摩擦,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和“摩擦力无穷大,世界又是怎么样”为题目撰写小文章来完成作业。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位学生针对啤酒瓶打湿后易滑手的现象,对瓶子产家提出应改变抓手部分的结构, “在瓶颈部分加上花纹使之粗糙点”的改进意见。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对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在完成活动型作业中已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完成开放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各自的潜能。它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事实说明这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 北京:新华出版社.
[2]列昂捷夫. 活动意识个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开放性作业以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之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丰富的背景下进行学习活动,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尽力增加具有现实情境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习题。在进行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知识教学时,可布置 “通过找找看看、触摸等方式来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如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平面镜,看水中的倒影,观察水池中放水后池底深浅的变化。教学 “什么是力”时,让学生寻找一些有关力的现象并亲身去“品尝”力的作用。因为寻找 、“品尝”的过程中隐含着对知识的理解,完成这类作业比回答书面问题会深刻得多,体验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体验,进而化为强大的学习热情。
二、开放性作业提倡作业功能转换之策略
传统的作业关注的是在巩固知识、技能中的认识功能,要求学生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书面应用的“实际”问题。而开放性作业则是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如我在完成“长度的测量”这节课教学后指着教室里一块破掉的窗玻璃说,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告诉我,要买多大的玻璃来换它? 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就传出嘈杂的议论声,接着就有三五成群的学生有的拿着笔、有的拿着刻度尺涌向窗口…… 一石击起千层浪,这种下课铃声虽响但思维不息的现象足以说明,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机,转变了作业只是为了巩固 、理解知识的单一功能。
三、开放性作业强调促进个性发展之策略
传统的作业多数是统一的书面作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他们在完成作业中能“各得其所” ,我们开放了作业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各取所需” ,如在进行“惯性现象”教学时,出示作业:“自由选择方式理解惯性现象”。课后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特长用不同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将课本的内容浓缩重组描述一番;有的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进行分析;有的编成科普小报;还有一份奇特的作业是这样写的:“今天在回家的汽车上,我见到有一个小朋友在汽车还未完全停止就要跳下车时,我阻挡了他,并告诉他,这样危险。”……从他们各自完成的情况中完全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在享受开放性作业带来的乐趣中得到了发展。
四、开放性作业重视学生兴趣需要之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源泉。由于开放性作业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自由选做。有兴趣阅读的学生,可选择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喜欢画画的学生可选择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喜欢观察的学生,可选择与观察有关作业来完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制作型的作业来完成……从学生作业反馈来看,有不少学生是用不同方式完成同一作业的。这充分说明,只要学生能如愿以偿地选择自己兴趣和需要的作业来完成,都不会觉得完成作业是一种负担,反会从中品尝到完成作业所带来欢乐。
五、开放性作业重视开发差异资源之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个体差异资源,我们增加完成作业之后的“解答反思”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做法是解答后要想想:①题中涉及哪些物理知识? 题目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②题目应怎么处理可使之变得简单(或复杂)些? ③你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佳方法? 这些方法能否推广? ④解答过程中发现了哪些规律性的东西? ⑤本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 各种方法的优劣如何? ⑥在解答过程中暴露出自己求解思路上有哪些弱点? 知识上有哪些缺陷? ⑦能否在本题的启发下编出一些题目来体现你对题意的理解(或考倒其他人)。…… 由于在作业后学生可自由选择反思方式,这就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体现自我的舞台。从学生反思方法多少、完成作业的思维深度和作业的质量中不难看出 ,这样的作业已经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了 。
六、开放性作业重视挖掘学习潜能之策略
开放性作业将完成作业的空间从室内移至室外,从书面搬到社会,这就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在“摩擦力”这节课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找找你所知道的摩擦现象,并分析是属于有害还是有益摩擦?” 多数学生通过观察能从生活周围找到诸如筷子夹菜、升旗时手和拉线间的摩擦。有两位学生分别以“没有摩擦,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和“摩擦力无穷大,世界又是怎么样”为题目撰写小文章来完成作业。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位学生针对啤酒瓶打湿后易滑手的现象,对瓶子产家提出应改变抓手部分的结构, “在瓶颈部分加上花纹使之粗糙点”的改进意见。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对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在完成活动型作业中已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完成开放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们各自的潜能。它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事实说明这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 北京:新华出版社.
[2]列昂捷夫. 活动意识个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