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江苏省自2012年起实施的现代职教体系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概括总结: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中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重构、转段考核方案设计渐趋合理、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提出了分段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了原因分析,从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育人、强化过程监控、实施分型培养、扩大本科
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创新职教教师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03-04
为适应新时期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及职校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新期盼,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1]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探索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打通中高职直升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渠道,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本文中的“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分段培养项目”)仅指中职与本科“3 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 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即在中(高)职校学习3年,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4年或2年。整个培养周期内,中(高)职校分别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制定一贯制培养方案,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江苏省分段培养项目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宏观上给予指导,微观上由各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经过8年多的试点,工作方案不断完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相关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分段培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项目运行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一、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分段培养项目以来,建设成效显著,并向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各试点学校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认真开展分段培养项目建设工作,從项目申报、招生政策、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改进,到转段条件设置、转段审核、升学录取,建立了一套运行机制,取得了系列实践成果。
1.现代职教体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自2012年起,省教育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陆续制定了推进分段培养项目建设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申报、过程管理、转段考核、教学视导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规范。2014—2015年,重点支持了123个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研究,为各试点学校合作开展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2]
试点区市探索成立了由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科院、各试点学校组成的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分段培养项目管理办法。本科高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的分段培养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实施办法以及学籍管理办法。相关专业学院组建了分段培养项目工作小组,由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学院分管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广泛参与,负责研制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参与试点班学生培养与管理,以保障前段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校大多成立了本科教学部,组建了由校长挂帅,副校长直接领导的本科教学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本科部事务。挑选优秀教师任教,配备经验足、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确保团队最优化。
2.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重构
试点学校按照省教育厅“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以“衔接”“协同”为关键,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构建了能力为本、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兼具系统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3],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协同合作中高职学校针对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高职与本科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前段注重基础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将原属于后段的部分实训课程前置,强化技能训练;后段注重课程间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将原属于前段的部分理论课程后置[4],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本着“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原则,双方共同研究开发各主干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专业衔接的主干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3.转段考核方案设计渐趋合理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对分段培养项目转段考核做了相应规定,从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等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3个方面由浅入深,由线到面。课程考试,主要针对核心课程考试,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核心能力情况;过程性考核,主要针对其他非核心课程考试,考查学生整个学业状态;综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2018年,省教育厅发文对分段培养项目转段考核又做了补充规定:转段升学方案公布后不得随意更改,不可人为设置转段通过率,确保方案的严肃性;强化整个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不能简单以一次选拔性考试作为学生能否升学的直接依据。各试点学校在充分商议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探索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考核,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转段升学考核方案。
分段培养项目实施8年多来,各试点学校与几百家优质企业形成对接联盟,形成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企业系统化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学生入口素质优、转段合格率高、技能掌握好、用人单位欢迎,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引领中高职内涵发展和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二、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創新分段培养项目教师教育
按照贯通培养的原则,为保证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建议省教育厅对中(高)职校教师不间断地进行统一培训,促使他们定期反思,总结经验。可依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以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理工学院为主体,以政府、高校、企业和中(高)职校共同管理为合作模式,使中(高)职校相关教师在特定周期内都能接受足够的学术指导、教学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提升教师能力的局面。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一路径选择必然充满挑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最终形成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
[3]张磊,王继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融入现代职教体系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8(9).
[4]王志华,葛宏伟,雷卫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5]张兄武,杨新海,吴红耘.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视域下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
责任编辑:许洁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gmented Training Project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GE Hongwei
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创新职教教师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03-04
为适应新时期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及职校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新期盼,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1]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通过探索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打通中高职直升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渠道,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本文中的“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分段培养项目”)仅指中职与本科“3 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 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即在中(高)职校学习3年,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4年或2年。整个培养周期内,中(高)职校分别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制定一贯制培养方案,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江苏省分段培养项目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宏观上给予指导,微观上由各试点学校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经过8年多的试点,工作方案不断完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相关理论研究尚不深入,分段培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项目运行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一、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实施分段培养项目以来,建设成效显著,并向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各试点学校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认真开展分段培养项目建设工作,從项目申报、招生政策、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改进,到转段条件设置、转段审核、升学录取,建立了一套运行机制,取得了系列实践成果。
1.现代职教体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自2012年起,省教育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陆续制定了推进分段培养项目建设的规章制度,对项目申报、过程管理、转段考核、教学视导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规范。2014—2015年,重点支持了123个衔接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的研究,为各试点学校合作开展现代职教体系试点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2]
试点区市探索成立了由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科院、各试点学校组成的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分段培养项目管理办法。本科高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的分段培养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教学管理与过程监控实施办法以及学籍管理办法。相关专业学院组建了分段培养项目工作小组,由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学院分管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广泛参与,负责研制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参与试点班学生培养与管理,以保障前段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校大多成立了本科教学部,组建了由校长挂帅,副校长直接领导的本科教学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协调本科部事务。挑选优秀教师任教,配备经验足、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确保团队最优化。
2.课程体系实现一体化重构
试点学校按照省教育厅“对接产业、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统筹兼顾、协同开发”的原则,以“衔接”“协同”为关键,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构建了能力为本、段前段后既相对独立又兼具系统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3],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在课程体系衔接方面,协同合作中高职学校针对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高职与本科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前段注重基础知识、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将原属于后段的部分实训课程前置,强化技能训练;后段注重课程间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将原属于前段的部分理论课程后置[4],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本着“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原则,双方共同研究开发各主干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专业衔接的主干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
3.转段考核方案设计渐趋合理
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对分段培养项目转段考核做了相应规定,从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等3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3个方面由浅入深,由线到面。课程考试,主要针对核心课程考试,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核心能力情况;过程性考核,主要针对其他非核心课程考试,考查学生整个学业状态;综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2018年,省教育厅发文对分段培养项目转段考核又做了补充规定:转段升学方案公布后不得随意更改,不可人为设置转段通过率,确保方案的严肃性;强化整个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不能简单以一次选拔性考试作为学生能否升学的直接依据。各试点学校在充分商议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着眼于探索更加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考核,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转段升学考核方案。
分段培养项目实施8年多来,各试点学校与几百家优质企业形成对接联盟,形成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企业系统化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学生入口素质优、转段合格率高、技能掌握好、用人单位欢迎,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引领中高职内涵发展和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二、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創新分段培养项目教师教育
按照贯通培养的原则,为保证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建议省教育厅对中(高)职校教师不间断地进行统一培训,促使他们定期反思,总结经验。可依托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以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理工学院为主体,以政府、高校、企业和中(高)职校共同管理为合作模式,使中(高)职校相关教师在特定周期内都能接受足够的学术指导、教学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提升教师能力的局面。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搭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一路径选择必然充满挑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最终形成在全国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3).
[2]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
[3]张磊,王继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融入现代职教体系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8(9).
[4]王志华,葛宏伟,雷卫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试点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
[5]张兄武,杨新海,吴红耘.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视域下中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
责任编辑:许洁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gmented Training Project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GE H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