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材使用的三种视角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775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要有效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智慧地使用教材。但在实际的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在使用教材时走入了误区,如有的教师上课不着边际而脱离教材、有的教师上课跳不出条框而死扣教材等。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用好、用活教材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种视角着手,谈谈笔者对有效使用小学品德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 仰望——应该尊重教材,改变弃之不顾的现象
  教材是专家用心开发出来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教师要“抬头向上看”教材,即要用“仰望”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教材。可有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对教材却弃之不用,大动干戈四处寻觅所谓的“资源”。
  例如一位教师施教《如果我是他》(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一课。教材中有四幅插图:①裤子上都是泥;②测验不及格;③你又迟到了;④呀,忘带文具盒了!教师没有用现成的教材插图,为了“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课前找了几个学生,就这四幅图的内容编成了四个生活小剧本,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进行排练,并拍成了录像在课堂上播放。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四段录像,具体说一说。由于观看录像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不够,没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放弃教材。显然,这位教师采用如此做法有些过于夸张,既然教材中已有现成的图片,为何还要舍弃?而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作秀呢?这种只求花样繁多、摆摆噱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会得不偿失。
  另一位教师执教这节课时,处理方法如下:她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平时我们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在交流中,随机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现象具体说说。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了换位思考,从而能用心感受受挫时的心理体验,明白与人交往时要体谅别人的心情。这部分教学大致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着用足够的时间具体谈论身边的事例。在此教学中,教师由点及面,从这四幅图延伸到学生的具体生活,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别人的感受,逐步学会体谅别人的心情,尤其是受挫心情。倘若自己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也能真诚地道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真正的课堂“效益”,就是用最小的人力财力获取最优的课堂效果。教师没有引用太多的课外资源,而是较好地使用了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起到了引领作用,它直接形象地告诉学生们该怎么做,然后以此为切入点,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
  二、 平视——反对死扣教材,扭转教材独霸课堂的局面
  死扣教材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品德教材,既不能放弃不用,也不可让它独霸课堂,要用“平视”的目光,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国的行政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一课时,就只带一本品德教材、一本教师用书进教室。课堂上他把本节课课文读一遍,把教材中的图片解释一下,然后重点放到了我国的行政区这张地图上,整堂课就是让学生根据这张地图说说我国有哪几个省、哪几个自治区、哪几个直辖市、哪几个特别行政区?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记忆。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紧紧围绕教材,依据《我国的行政区》这张地图,死记硬背我国行政区的名称、数量和位置。枯燥的知识,呆板的教学,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试想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还会对品德学科产生兴趣吗?此教学环节显然是由于教材独霸了课堂,结果使学生学得无奈。
  同样上这节课,另一位教师的做法却截然不同。课堂上他让学生自己玩拼图,再根据教材上的行政区图,要求学生把手头的《我国的行政区》拼图板在最短的时间内拼好,然后进行交流,你是怎么拼的?怎样拼才能又快又准确?学生交流得非常热闹:有的说按从大到小拼,有的说按形状拼,还有的说按由边及里的方法拼。通过动手操作与课堂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和大致的地理位置。知道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好。
  新课程把地理性知识纳入到品德学科,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些地理知识。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我国的行政区》地图的合理利用动了脑子,不光是利用了教材上的地图,更是利用了与之相配的拼图。这样处理教材内容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拼图活动轻松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课堂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活”,使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三、 俯瞰——跳出教材条框,把握合理取舍的方法
  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因此,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要“从高处往下看”教材,即要有一种“俯瞰”的气势,站得高看得远,把品德教材内容视为一种范例,灵活选用,正确取舍,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标。
  《家乡特产知多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一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地特产;第二部分是特产相关因素;第三部分是介绍特产。教学目标是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初步感受祖国物产丰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一位教师在上该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内容是否符合绍兴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否体现了生活性、可参与性、可接受性,是否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对于这节教材内容,她看看这个材料不错,瞧瞧那个信息也不赖,干脆都不舍弃,一股脑儿都用上。于是,她把课堂时间按三个板块平均分,先讲各地特产,再讲与特产相关的因素,最后介绍绍兴特产。
  四十分钟就在学生看特产、听介绍、谈体会的过程中结束了。虽然课堂上教师多媒体制作很漂亮,课堂纪律很好,但课堂效果到底有多少?作为一个绍兴的孩子是否真正了解了自己家乡的特产?是否真正知道这些特产为何能成为绍兴的特产?是否真正激起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一切都值得怀疑。
  另一位教师执教这课是这么处理的:她把前两个板块作为一种欣赏或课外填充,而把大量的时间落实在了解绍兴特产上。在了解绍兴特产这一部分上下足了工夫,所选内容都贴近学生生活。
  课前,该教师请学生带来了一些绍兴特产,并对这些特产作了初步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官,通过看、闻、摸、尝,了解该特产的特点。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全程以主持人的身份和学生聊绍兴特产,接着出示几种绍兴特产,请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然后列举了绍兴特产代表——绍兴黄酒,做好酒文化的文章,从而体现绍兴人的聪明、智慧、能干。最后通过开爿“绍兴特产专卖店”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广泛了解、宣传绍兴特产。学生积极性很高,对绍兴特产的了解也随之加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乡之情。
  该教师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灵活使用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正确的取舍。把家乡定位在绍兴,把家乡特产定位在绍兴特产,通过一系列活动把绍兴特产讲深讲透。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绍兴特产有了全面的认识,为家乡有这么多特产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是绍兴人感到自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品德课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让其独霸课堂,而应从“仰望”、“平视”和“俯瞰”三种不同视角,全新把握教材,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品德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教材”,使品德课堂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浙江省绍兴县齐贤镇中心小学 312000)
其他文献
在我们县城开商店的人很多,单说我们居住的这条街就有20多家,大有"医生多过病人"之势,生意可想而知。可我的好友王明华的生意却很好,旺季淡季一个样,他每隔几天就要到省城去
2011年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强调“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
去年底,攀枝花市一食品商打电话到我厂联系罐头业务。经双方多次电话磋商,价格谈妥,对方到厂现款提货。同时他又向我打听我市几种"反季节"蔬菜的价格,打算顺便贩运一车西红柿
学科集体备课是将区域范围内某一学科相同年级的教师组织起来,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制作业练习和考查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山区河流港口工程斜坡嵌岩桩水平承载工况,建模过程考虑斜坡钻岩成孔、桩混凝土浇筑、桩基承载等流程,考虑材料和桩岩接触非线性影响,建立斜坡-嵌岩桩系统
嗬!好大的酒瓶子!哇!游泳池里满满的都是红色的葡萄酒!这需要多少瓶葡萄酒才能把游泳池填满呢?2006年11月23日,众多游客在日本箱根一处室外浴池内享用“博若莱”鲜葡萄酒浴。
宁波彬彬文具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文具生产企业。原来的主导产品是各种款式、规模的钉书机,东南亚、日本、欧美都有他们的产品,可以说是国内最大的钉书机生产企业。另
这是老虎在练习捕捉小兔子吧?错!错!错!这是小白兔和小老虎在一起玩儿呢!不会吧?!老虎是出了名的食肉动物,兽中之王,小小白兔怎么可能和老虎一起玩儿?!搞错了,一定是搞错了!
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程施工单位越来越重视工程索赔工作。在工程施工中,应加强索赔管理,根据工程环境按适宜的方式准备及提交高质量的索赔报告,争取索赔事项及时
动态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可以理解归纳为:根据思品教学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一说教灌输的机械被动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和个性差异等综合因素,积极创新,优化原计划教学流程,使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和生生互动、心灵碰撞、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让课堂教学始终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笔者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