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曾经蒹葭苍苍的年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t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诗经》里曾描述的处处充满芳草,美人,处处是绿意逼人的社会生活,现在已经踪迹难觅,是什么使我们在一路走来的时光中丢弃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与那个自然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越走越远甚至背道而驰?我们如何重拾曾经失去的那颗芳心来换回人生无尽路途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宛在水中央”的诗意和美?
  【关键词】绿色 环境 诗意 浮躁 宁静
  
  有时候文明和科学的发展是场悖论,人不断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然后早到自然的报复,就如人类发明武器,最后又将武器用到战争中用来毁灭人自己。2010年以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热点问题,那就是环境问题。从1月以来,身边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环境问题,从国内到国外,都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前段时间中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湖南等地方的干旱,很多以前清新美丽的湖泊都消失了,黄河各个地方开始断流,昔日气势如龙的黄果树瀑布有时候甚至达到每天断流18小时,美丽而神秘的湘西因为干旱有38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而曾经树木如茵的云南,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与此同时,国外如印度等国家也相继出现干旱等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着环境问题的空前挑战,如何与周围的世界相处,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振,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问题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而这些深刻的社会原因背后,恰恰是现代人的“人心”问题。因为人的贪欲,人的占有心攫取心虐夺心,更多时候让周围的世界只剩下冷却的残渣,人们忽略了一点,我们周围的一切世界,是有“心”的,人要赢得这个世界,最终还是要赢得这个世界的心。而包括作文在内的任何形式的文学,最终都是直指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的,人应该拥有一颗如何的芳心,去对待周围的这个世界,我们才会与这个世界和谐,与周围大自然的脉搏一起健康跳动。所以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觉有很强的渴望回归的人文精神和自觉的精神守望。
  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些生活传统,确实是一种“绿色生活”,朴素,诗意,健康,自然。
  《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飘渺惊艳的伊人的出场,不是伴着刺眼的闪光灯或者是震耳欲聋的鼓点,而是在长满蒹葭的清凉的水边,我们可以想象,绿盈盈的蒹葭,清澈的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生命力!在描写男子追求窈窕淑女的时候,不是让男子手里拿着价值不菲的钻戒或者钞票,而是让男子因为看到大自然的雎鸠关关的叫的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的场景而萌发了对窈窕女子的美好向往!在诗经的传统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真,那么发自本性本情,这些描写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相处的和谐画面,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
  多年后,那个行吟泽畔的浪漫主义者又踏着诗经的这一传统演绎了他生命的最后清洁而高贵的岁月,他觉得,自然界的花呀,鸟啊,草啊,叶呀,露珠啊,都比人要干净得多,他想通过这些来净化自己,于是,他披带香草,拈花吸露,以这些芬芳的花朵为食物,为伙伴,最终成为历史上人人纪念的“香草美人”。
  古人喜欢花草有时候会到了一种痴狂的地步,如陶渊明爱菊,举家耕种南山,林逋结庐孤山,终身以梅花为妻以鹤为子,因为爱自然,爱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有的甚至举家搬迁,想想搬家自古至今都是一件慎重的事情,这不仅麻烦,还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便,而古代因为喜欢某种花草某种山石而迁到山中野地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一种怎样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他们是花痴。去开辟一块田地耕种糊口,只为了一片鲜花一窗野色,这在如今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不仅在人与植物的关系上是如此,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应该和谐,当代作家周晓枫在《它们》中,为那些在动物园里丧失了自由的动物叹息着,她这样写到:“秋日的阳光淡淡照耀着,树叶缓缓飘逝下来。我穿着一件熨帖的羊毛衫,坐在动物园的长椅上冥想着。我不知道动物们是怎样看待我这个披着羊皮的人,但我知道,我此刻的温暖是动物们给予的,是它们脱下了唯一的衣裳,披在了我的肩上。”作者常站在天地宇宙一切生命都有存在理由这样的角度来体恤万物,来反思人类的局限。这样的天地悲悯情怀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我们敲开活的猴子的脑袋喝新鲜的脑浆,我们为了使肉更鲜美将活的青蛙倒入滚开的沸油中……在我们有些人眼睛都不眨一下的虐杀动物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人为何物?他有什么权力将温暖和幸福建立在对动物无止境的掠夺上面,而且从不加以反省,更没有丝毫感恩?韩小蕙女士也曾经在《大山中的珍宝中》写到:“虫子们呢,因其渺小和朴素,竟被忽视了,我们人类的又一劣根性,总是趋向华美而轻视朴素。”“我们人类可得及时及早觉醒,再也不能随便欺负昆虫了。”“生命是神圣的,大自然是和谐的,这是天授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践踏别的生命。但过去,我们只把这个原则运用到人类身上,并为之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今后呢,恐怕得把它运用到一切生灵身上。”确实,人类不能高蹈于其它生物之上,而应该以平等、尊重与和谐的自然方式在这个星球上与之共存。
  正如当代作家张炜所言: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万事万物都有一颗芳心。人需要赢得大自然的芳心,地球的芳心,上帝的芳心。所以,古人中有不少智者,他们乐山,乐水,乐田园生活,不害怕辛苦的劳作,同时又离不开思想和悟想。智者是因为选择了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坚持下去,才成为智者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而我们今人,一张飞机票把自己带到水边或山边,在导游的安排下游完既定的行程,回来标榜自己乐山乐水,在古人的衬托下,这未免太可笑了些。古人向往一个地方,往往是通过自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徒步行走,山路,水路,跋涉着,最后到达,这种精神与心灵上的体验是独特的,正如李白走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蜀道之难行引发了他对人生之路坎坷的生动比喻,绿色生活,不仅是生态的绿色,更多的是精神的绿色!而今人,更多是在汽车尾气的伴随中“爬”上高山,留下“XX到此一游”,便戛然而止了。
  相对于现代人而言,张炜确实比我们独具慧眼。比我们清醒。比我们在思想上走得更远。
  拥有芳心是可贵的,依稀记得孔子曾问弟子,什么才是最高的理想?子路说要用三年时间振奋国家精神,颜回说要用三年时间使一个小国经济繁荣,公西华要通过努力当一个体面的外交官,唯有一个叫曾点的弟子,他的回答与众不同:在天气暖和起来的时候,邀约几位友人,带上六七个孩子,到河里洗澡,然后再登上高处吹吹风,一路唱着小曲回家转。听完,孔子点点头:曾点的理想和我一样啊!曾点的内容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生活”啊,一种不悖乎人性的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是吗!
  无独有偶,唐朝那个叫汪伦的人,也演绎了一幅“绿色生活”的绝美画面。好友李白要走了,何以相送?于是,手舞之,足蹈之,唱着歌顺着音律的节拍他边唱边跳的来了……
  唉,如今的人,哪里如古时候的有着不可泯灭的自然之态的“真”与自然之趣的夫子和村夫啊,大家全是角色,全要适应舞台一样,于是,人与人之间丧失了温情趣味,弄到最后,一个人连正常咀嚼和回味的能力也没有了,人从“绿色生活”中走远了,消失了……
  而如今,朴素而宝贵的精神传统被我们毫不吝惜的丢失了,我们是彻底的愚者。孔子当年坐牛车周游列国也不觉得速度慢,而现代人有了轮船火车地铁飞机仍旧觉得时间不够用,使用惯了电子邮件的人,让他再为一封信跑邮局,也会觉得麻烦极了,我们的忙碌,事情之繁多,不仅没有因为交通工具的改变而有所减缓,反而是更加忙碌更加马不停蹄。我们会把自己“神采奕奕”的装在线条硬朗鲜明的西装里,而抛弃那种顺着人的身体的线条而做成的粗布麻衫,我们把自己的健康寄托在充满化学成分的药丸里而忘记古人可以从一株冬天常绿的草里找到它耐寒的品性,于是,我们丧失了对速度的体验,丧失了用毛笔写字的心情丧失了鸿雁传书的意境丧失了自身的舒畅丧失了我们的中医文明丧志了我们所曾经拥有的“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诗意生活。它可以是扣舷独啸,临川长歌,也可以是一路风尘,芒鞋踏歌;可以是葡萄美酒,流光异盏,也可以是酒斟浩月,诗吟长天;它可以是江湖夜雨,笑傲尘嚣,也可以是一揽青山,独步古今;它可以是轻车华盖,流苏百转,也可以是风来盈袖,水横画卷。可是,如今充斥满耳的只有那众人喧哗的吵闹声,叫嚣声,广告重复播放的单调声,试问,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种声音,让它引导我们的生命呢?那个声音可能是蝉嘶或是鸟鸣,也许是高山流水或者空谷回声,也许是雨打残荷,雪落荒郊,还可能是深巷里苍凉的叫卖,夜窗外孤寂的足音。但我知道,它们可以开启我们各自尘封蛛网密布的记忆之门,让往事幽深的温泉沿着岁月的九曲长河悄悄渗淌而出,如霭如烟如诉如泣如血如髓。找到了它,我们应该就在这样的尘世拥有了自己的芳心,找到了它,就找回了童年之欢青春之梦,找回了故乡之恋,故人之情,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里一切最值得珍爱的时光,于是,我们懂得了生活。只有拥有芳心,我们才能解决目前出现的纷繁芜杂的环境问题,才能让黄河的水重新奔流起来,让黄果树的瀑布再飞流直泄起来,让云南的树林再葱茏起来。到那时,湘西的碧波重新荡漾起来,我们又回到了沈从文笔下那个美丽的茶洞,可以尽日听到那个名叫翠翠的女孩清纯而动人的歌声!
  我们深怀着对那清新自然世界的向往与崇拜,相信生命的传承不在于生命之本身,而在于人人拥有一颗对人,对世界的芳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一次听课过程为契机,反思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智力,就必须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即以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关键词】创新教育 生本理念 智力潜能    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执教的是一位青年教师,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整个教学过程严格按连云港市教研室规定的“三案六环节”进行。教师的语言优美准确而具有感染力,有动听的音乐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而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观念却方法各异,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本文对这一模式及操作过程进行了粗略的概括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
据加拿大薩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以下简称萨省)教育部官网2020年2月18日消息,萨省政府将提供600万加元的资金,以支持全省7所学校购置和安装15间可移动的教室;同时额外提供500万加元,用来支持教室维护和更新。这些资金将帮助学校解决基础设施的需求问题。除此之外,萨省教育部2019-2020年度预算中还包括用于可移动教室计划的450万加元资金。  可移动教室可以应对学校入学人数不
【摘 要】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较多的约束。本文针对这种状况,提出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的思维松绑,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思维 深刻性 灵活性 批判性    前年参加在华师举办的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时,听谭邦和教授讲到当今学生的思维受束缚,语文教师应负一定的责任
【摘 要】写作是作者个性的展示,写作的角度更是作者个性视角的显现。记叙的角度多种多样,本文形象从“原生模拟”“颠倒乾坤”“虚实转化”“小大之变”“三段飞跃”“双线延展”六个方面进行阐释,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记叙角度 学习 选取 个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而选取巧妙的记叙
【摘要】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写作,把诗歌写作当作学生学习作文的入门,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进行诗歌写作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锻炼学生补充诗篇跳跃间隙的能力,让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诗歌 诗歌写作 作文能力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
【摘要】词语是诗歌最基本的符号,是鉴赏的起点,只有让学生走进去,体会其特殊的美感,才能真正发挥主体的创造力。教学中,可从潜词造词入手,在品味、体悟、创造中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陶冶情操。  【关键词】唐诗宋词;潜词造词;创新能力培养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殿堂里两颗璀璨的明星,学习鉴赏中,只有走进诗的意境,才能体会到其特殊的美感。  教学中我们从仿词、创词做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课堂诗意飘飞起来,应从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上入手。  【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课堂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而且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仅只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它在当今高中生中具有一定的普
【摘要】为找到一条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出路,必须另辟蹊径,从写作需要角度来探寻阅读效度问题,实施读写对接、以写促读。  【关键词】新课程;读写对接;以写促读;仿写;创写;探写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施行了将近两年,总结其成败得失,说句颇为扫兴或有人不愿听的话,人们所期待的语文的春天并没有如期到来,语文教学依旧没有能摆脱“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  新课标明确
2019年4 月16 日,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副部长塔·尤·西纽金娜主持召开会议,研讨2030年俄罗斯联邦特殊教育发展战略。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代表、残障儿童教育领域带头人、联邦主体教育领域权力机构负责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联邦70 多个地区从事儿童特殊教育工作的專家参与讨论。  此前,俄罗斯拟定了《2030年残障儿童教育发展战略》草案,致力于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发展残障儿童潜能,为残障儿童打造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