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以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但实际教改活动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大胆探索,走出课改困境,达成课改目标。
问题一:不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知识点、能力点、乃至考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科学而有序地安排在一章一节的讲练当中。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着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可以生发、映射多个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语文课堂因此就很难做到精讲精练,卓有成效。许多教师往往是提起这个,带出那个,最后导致教学内容肤浅而如蜻蜓点水,课堂没有了重点,教学没有了实效,学生昏昏欲睡而不知老师之所云。
一些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形成就教材教教材的懒散习惯,不能科学地运用教材,安排教学,更不能顺势引导学生,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思维品质,致使课堂容量太小,学生收获太少,把课堂教死,把学生教怕,把老师教累!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进修,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及授课能力,对每一篇课文尽可能做到深研细究,科学处理,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引领作用,把教材教活,把学生教醒,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把看似简单的语文课上得不简单,使学生在愉悦中学知识,长见识,提能力。
问题二:不善于开拓语文学习的面
学生的日常活动都可以和语文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而语文课外活动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怕麻烦、没资金、没时间、怕出事故等原因,许多学校和老师都不愿意组织这些活动,这种因噎废食之举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达到课标要求,多数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开设阅读课,一般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强,实效性差。学校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内容陈旧,馆舍面积狭小,大多也都形同虚设了。
拓宽语文学习的面,要在灵活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各学科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有趣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整体发展,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同时要大力倡导阅读活动,充分发挥校藏图书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
问题三:不能大胆挖掘文本的灵魂
一些语文课堂显得沉闷,原因一是教师对文本的发掘缺乏深度和广度,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发不巧妙、不及时,不能因势利导,及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授人以渔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授人以渔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会达到教与学的全新境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探究、对文本灵魂的挖掘要联系学情,结合实际,大胆有效,不能忽视教学双方的素质和审美取向。一堂课,当教师挖掘的文本价值和学生的探究研习结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师生双方都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惬意,这样的课堂给人的鼓舞和激励更是难以忘怀的。
问题四:很难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
我们应该对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既然语文素养的内涵如此丰富,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语文课堂所能单独承担的重任,作文教学也就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作文也就不会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唯一表现形式。可以说,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也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养”的过程。
我们可以适当给作文教学松松绑,给语文素养的培养分分工,该学校培养的学校培养,该家庭、社会培养的,学校就不要过多干预。这样,培养的素养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才会是多样化的。
作文,说白了就是用文字表达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观点的过程或形式。一篇作文只要较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情感,传达了某种思想或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事物(理)的认知程度,就达到了作文的基本目的。如果学生的认识达到这一步,他们就不会谈作文而色变了。
思想解放了,作文思路就会变得宽广,作文时也就敢大胆动笔了,也就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作文困境。
(责任编辑韦淑红)
问题一:不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的知识点、能力点、乃至考点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科学而有序地安排在一章一节的讲练当中。每一节语文课都有着很大的思维拓展空间,可以生发、映射多个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语文课堂因此就很难做到精讲精练,卓有成效。许多教师往往是提起这个,带出那个,最后导致教学内容肤浅而如蜻蜓点水,课堂没有了重点,教学没有了实效,学生昏昏欲睡而不知老师之所云。
一些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形成就教材教教材的懒散习惯,不能科学地运用教材,安排教学,更不能顺势引导学生,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思维品质,致使课堂容量太小,学生收获太少,把课堂教死,把学生教怕,把老师教累!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进修,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及授课能力,对每一篇课文尽可能做到深研细究,科学处理,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引领作用,把教材教活,把学生教醒,以四两拨千斤之力把看似简单的语文课上得不简单,使学生在愉悦中学知识,长见识,提能力。
问题二:不善于开拓语文学习的面
学生的日常活动都可以和语文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而语文课外活动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怕麻烦、没资金、没时间、怕出事故等原因,许多学校和老师都不愿意组织这些活动,这种因噎废食之举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达到课标要求,多数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开设阅读课,一般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强,实效性差。学校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内容陈旧,馆舍面积狭小,大多也都形同虚设了。
拓宽语文学习的面,要在灵活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各学科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有趣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整体发展,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同时要大力倡导阅读活动,充分发挥校藏图书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
问题三:不能大胆挖掘文本的灵魂
一些语文课堂显得沉闷,原因一是教师对文本的发掘缺乏深度和广度,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发不巧妙、不及时,不能因势利导,及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授人以渔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授人以渔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会达到教与学的全新境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探究、对文本灵魂的挖掘要联系学情,结合实际,大胆有效,不能忽视教学双方的素质和审美取向。一堂课,当教师挖掘的文本价值和学生的探究研习结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师生双方都会有收获的喜悦和惬意,这样的课堂给人的鼓舞和激励更是难以忘怀的。
问题四:很难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
我们应该对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既然语文素养的内涵如此丰富,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语文课堂所能单独承担的重任,作文教学也就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作文也就不会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唯一表现形式。可以说,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也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养”的过程。
我们可以适当给作文教学松松绑,给语文素养的培养分分工,该学校培养的学校培养,该家庭、社会培养的,学校就不要过多干预。这样,培养的素养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才会是多样化的。
作文,说白了就是用文字表达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观点的过程或形式。一篇作文只要较准确地表达了某种情感,传达了某种思想或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事物(理)的认知程度,就达到了作文的基本目的。如果学生的认识达到这一步,他们就不会谈作文而色变了。
思想解放了,作文思路就会变得宽广,作文时也就敢大胆动笔了,也就不知不觉地走出了作文困境。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