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基于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联系实际,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
一、观念转化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支配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怎样,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先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教师要树立适合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绝对话语权的状况。教师不仅仅应该是一个教书的人,更应该是一个指路人,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要改变以前在课堂上的权威形象,切切实实地变成学生的培养人,并且和学生积极地展开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预习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准备工作,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和想要学习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从而提高课堂自主学习效率。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把课前预习做好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无的放矢,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钻研发现的问题和老师发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确实是学生自有的问题。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一类问题就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想要知道为什么,老师只要简单引导,学生就可以自主进行学习。
2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在教育界有这么一个公式,发现一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甚至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反复对文本的阅读之上,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思考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文本的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的具体体现。美国教育家苏那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做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年龄并不是特别大,自我控制能力也不是特别强,因此,选用一些能够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新知识,那种喜悦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唯有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且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唐滩不辱使命》,在这篇文言文中有一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在讲授文中“士”时,笔者把“士”解释为具有才能和胆识的人,如荆柯、高渐离、专诸、要离、聂政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讲过《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中的‘士’是读书人的意思,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笔者当时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被问蒙了。后来笔者和学生分别查阅了资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士”最早指读书人。士人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非常多,比如卿大夫的家臣、武士等等。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于“士”的意思更加清楚,并且培养了兴趣和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和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相比,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教”却不重视引导。一些老师觉得课堂的时间非常的少,害怕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在上课铃声一响,就一刻不停地进行新知识的教授,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根本不可能开展自主学习,更不可能对新知识进行自己独特的思考。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授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老师从一上课就开始教授课文,解释其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根本不留时间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考为什么会有美的感觉。基于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老师应合理地对课堂时间进行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开展相应的讨论,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相关的观点。
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形成独立观点至关重要,并且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充分展示了老师作为引路人的身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减轻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的压力,还让语文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同学”,一个可以互相帮助、学习的“同学”。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过程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置思考空间的时候,必须目标明确,并且联系实际。思考的时间不是教学的中断,而是为课堂下半节的学习打基础。
4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任何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鼓励,也是帮助学生改进自主学习方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老师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个体变化及发展加以必要的重视。老师要尽量避免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并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不能简单地用学生掌握了多少文言文、掌握了多少写作地方法等标准来评定学生,应该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展现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态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根据。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三垛镇初级中学(225631)
一、观念转化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支配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怎样,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先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教师要树立适合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绝对话语权的状况。教师不仅仅应该是一个教书的人,更应该是一个指路人,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语文知识。教师要改变以前在课堂上的权威形象,切切实实地变成学生的培养人,并且和学生积极地展开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并且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预习不仅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准备工作,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和想要学习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从而提高课堂自主学习效率。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把课前预习做好了,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不会无的放矢,浪费课堂时间。学生在预习中自己钻研发现的问题和老师发现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确实是学生自有的问题。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一类问题就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想要知道为什么,老师只要简单引导,学生就可以自主进行学习。
2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在教育界有这么一个公式,发现一个问题在很多时候甚至会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反复对文本的阅读之上,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思考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文本的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的具体体现。美国教育家苏那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做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年龄并不是特别大,自我控制能力也不是特别强,因此,选用一些能够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并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新知识,那种喜悦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唯有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且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唐滩不辱使命》,在这篇文言文中有一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在讲授文中“士”时,笔者把“士”解释为具有才能和胆识的人,如荆柯、高渐离、专诸、要离、聂政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讲过《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中的‘士’是读书人的意思,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笔者当时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被问蒙了。后来笔者和学生分别查阅了资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士”最早指读书人。士人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他们从事的职业非常多,比如卿大夫的家臣、武士等等。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于“士”的意思更加清楚,并且培养了兴趣和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和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相比,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教”却不重视引导。一些老师觉得课堂的时间非常的少,害怕完不成教学的任务,在上课铃声一响,就一刻不停地进行新知识的教授,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学生根本不可能开展自主学习,更不可能对新知识进行自己独特的思考。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授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老师从一上课就开始教授课文,解释其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根本不留时间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考为什么会有美的感觉。基于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老师应合理地对课堂时间进行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开展相应的讨论,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相关的观点。
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形成独立观点至关重要,并且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充分展示了老师作为引路人的身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减轻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的压力,还让语文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同学”,一个可以互相帮助、学习的“同学”。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过程应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置思考空间的时候,必须目标明确,并且联系实际。思考的时间不是教学的中断,而是为课堂下半节的学习打基础。
4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
任何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鼓励,也是帮助学生改进自主学习方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老师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还要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个体变化及发展加以必要的重视。老师要尽量避免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并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不能简单地用学生掌握了多少文言文、掌握了多少写作地方法等标准来评定学生,应该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展现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态度作为主要的评价根据。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三垛镇初级中学(22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