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猜想验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主动探索
Conjecture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elementary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Liu Jian
【Abstract】Conjecture ver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as the Dutch mathematics educators Freudenthal said: "The real mathematicians often made ??with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intuition conjecture, and then to be confirmed." Therefore, mathematics teaching ,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conjecture verify think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d acquir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jecture verification; 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itiative to explore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创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 反复思考—联想—顿悟 — 提出猜想—验证结论。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
一、猜想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
本性质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用故事情景引入,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我采用动画形式,出示一个老和尚做了三张同样大的大饼要分给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先把一张大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胖和尚一份,然后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分给瘦和尚二分,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十六份,分给小和尚四份,当时我形象的给出了三个小和尚的表情,胖和尚满脸的不乐意,觉得老和尚偏心,给了自已一块,瘦和尚面无表情,认为自已二块,比胖和尚多,比小和尚少,很公平,而小和尚呢,则乐的笑哈哈,认为自已分的最多。这时我就时适的引出问题,让学生们猜想,到底老和尚分的公平不公平呢?小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情呢?这样做,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会动脑思考,注意力很集中。这两个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拓展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摆脱了以往的 “他们分得的饼一样多吗?”的单一思维方式的问题,使学生在阐述不同想法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出急切的想获知结果的欲望。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有猜想公平的,还说不公平的,也有说不知道的……我给予学生猜想成功的愉悦体验:
1、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提出猜想很重要,虽然他们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符合逻辑的,也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或者是错误的、不完善的。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任何猜想始终要保持一条原则,即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多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
2、引导学生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的猜想结论,再想办法来验证猜想。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喜悦。
二、我马上转入下一个环节,提出: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小学数学一般不要求作严格论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假设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过程,获得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组1:我们组把16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根,就是14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根,就是28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根,就是416 。所以14 =28 =416 。 组2:我们组把16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个,就是14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个,就是28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个,就是416 。所以14 =28 =416 。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 ,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 ,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用416 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 、28 、416 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 =28 =416 。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 ,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 ,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是416 ,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 =28 =416 。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 =1÷4=0.25;28 =2÷8=0.25;416 =4÷16=0.25。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 =28 =416 。组6:用正方形纸折……顾汝佐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学习数学是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而这种经验需要教师设计出一定的客观形式,通过相应的信号、信息载体,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检验、实施,在头脑中构建经验结构。”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模拟探究情境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建构新知,提升数学素养。此时的验证猜测活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活动方向是明确的,保证探索活动有一定的效率。
2、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活动的途径和方案,朝着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3、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为下一次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数学猜测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合情推测。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就不加引导地让学生无根据地“瞎猜”或信口开河地“乱猜”。虽然学生们猜测的结论五花八门,但是离正确的答案相去甚远。在实践教学中,我感到要引导学生猜测,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猜测是要以一定的认知基础为前提的,不然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测前要作好相应的知识复习和情境创设,这是学生猜测成败的关键。
2、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就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猜透,让学生将所猜的都说出来,这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自由、宽容的思想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猜出的各种答案。因为,有时学生的回答会不得要领,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答案。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测结果去引导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在学生猜透的基础上,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对各种回答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的思想在相互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产生新的灵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学生猜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或提醒,而应适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必要时教师可举出反例,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猜想错误,调整思考方向,重新提出假设。
3、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立理解结论的普遍性和结论中的每一句话。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测—验证”,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猜测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猜想验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主动探索
Conjecture validation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elementary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Liu Jian
【Abstract】Conjecture ver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thematical way of thinking, as the Dutch mathematics educators Freudenthal said: "The real mathematicians often made ??with a variety of mathematical intuition conjecture, and then to be confirmed." Therefore, mathematics teaching ,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conjecture verify thinking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explore and acquir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Key words】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Conjecture verification; Mathematical think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itiative to explore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创导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数学猜想并不是胡思乱想,基本思维模式是:问题— 反复思考—联想—顿悟 — 提出猜想—验证结论。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学中如何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方法呢?
一、猜想是儿童认识的开始,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感知越丰富,建立的表象越清晰,就越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知识。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能揭示规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使学生在做一做、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想。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
本性质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用故事情景引入,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我采用动画形式,出示一个老和尚做了三张同样大的大饼要分给三个小和尚,老和尚先把一张大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胖和尚一份,然后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分给瘦和尚二分,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十六份,分给小和尚四份,当时我形象的给出了三个小和尚的表情,胖和尚满脸的不乐意,觉得老和尚偏心,给了自已一块,瘦和尚面无表情,认为自已二块,比胖和尚多,比小和尚少,很公平,而小和尚呢,则乐的笑哈哈,认为自已分的最多。这时我就时适的引出问题,让学生们猜想,到底老和尚分的公平不公平呢?小和尚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表情呢?这样做,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会动脑思考,注意力很集中。这两个开放式的问题,为学生拓展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摆脱了以往的 “他们分得的饼一样多吗?”的单一思维方式的问题,使学生在阐述不同想法的过程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出急切的想获知结果的欲望。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有猜想公平的,还说不公平的,也有说不知道的……我给予学生猜想成功的愉悦体验:
1、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提出猜想很重要,虽然他们的猜想可能是经过反复思考、符合逻辑的,也可能是稚嫩无据的“异想天开”,或者是错误的、不完善的。作为教师,对待学生的任何猜想始终要保持一条原则,即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猜想的积极性。教学中,允许学生提出多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
2、引导学生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从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的猜想结论,再想办法来验证猜想。经历“猜想、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到“发现、创造”的喜悦。
二、我马上转入下一个环节,提出:猜测是不一定正确的,需要通过验证才能知道猜测是不是有道理,规律是否存在。我们需要对以上的猜测进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进行验证?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的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小学数学一般不要求作严格论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假设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入手,提供足够的探索时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小组合作式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尝试、探索、验证过程,获得验证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组1:我们组把16根小棒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根,就是14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根,就是28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根,就是416 。所以14 =28 =416 。 组2:我们组把16个小立方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有4个,就是14 。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二份有4个,就是28 。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也有4个,就是416 。所以14 =28 =416 。
组3:我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14 ,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两份是28 ,我们再把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用416 表示,我们再把圆片的14 、28 、416 叠起来是一样大的,所以14 =28 =416 。
组4:我们组是这样验证的。我们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4 ,取另外一张再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是28 ,接着取另外一张继续平均分成16份,其中的4份是416 ,然后也叠在一起,大小一样,所以我组也认为14 =28 =416 。
组5:我组与他们的验证方法都不一样,我们是计算的:14 =1÷4=0.25;28 =2÷8=0.25;416 =4÷16=0.25。三个分数都等于0.25,所以14 =28 =416 。组6:用正方形纸折……顾汝佐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学习数学是掌握前人创造的经验,而这种经验需要教师设计出一定的客观形式,通过相应的信号、信息载体,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发现、检验、实施,在头脑中构建经验结构。”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模拟探究情境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建构新知,提升数学素养。此时的验证猜测活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活动方向是明确的,保证探索活动有一定的效率。
2、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活动的途径和方案,朝着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3、学生在验证猜测活动中,积累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为下一次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数学猜测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合情推测。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就不加引导地让学生无根据地“瞎猜”或信口开河地“乱猜”。虽然学生们猜测的结论五花八门,但是离正确的答案相去甚远。在实践教学中,我感到要引导学生猜测,教师须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猜测是要以一定的认知基础为前提的,不然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测前要作好相应的知识复习和情境创设,这是学生猜测成败的关键。
2、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就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猜透,让学生将所猜的都说出来,这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自由、宽容的思想去对待和处理学生猜出的各种答案。因为,有时学生的回答会不得要领,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答案。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测结果去引导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在学生猜透的基础上,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对各种回答进行对比分析,让他们的思想在相互的碰撞下产生新的火花,产生新的灵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学生猜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给予否定或提醒,而应适时引导学生举例验证,必要时教师可举出反例,让学生在验证中发现猜想错误,调整思考方向,重新提出假设。
3、验证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准确地归纳概括出知识结论。归纳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立理解结论的普遍性和结论中的每一句话。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迅速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得探索知识的线索和方法,无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和喜悦,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测—验证”,已经成为当今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猜测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