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和培养学生情感以及高尚人格品质的一门学科,高中语文必须注重体现其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和问题,对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氛围;教材;互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本学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以人为素养为主的整体素养。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效率确实提高了,学生也学得相对轻松了,可经仔细调查发现,学生上高中的唯一目的是考上好的大学,一味地为高考服务。这是与语文教育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得到真正体现,缺失了语文应有的人性美。“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笔者在这里试图以较高的层次来探讨一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提醒一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营造人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
  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善于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感受人文情怀。在课堂上不要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发表个人见解的意图,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
  比如讲授《雷雨》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与关爱的氛围,建立讨论小组,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充分了解、认识周平、侍萍等人物。通过各小组间的辩论式的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那个社会的资本家,同时也对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进行理解,用人文精神关爱文中人物。
  二、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目前我国的高中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改编后的新教材,教材内容十足地展现了其蕴含的人文主义,每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认真地分析和理解课文。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地蕴含人文主义的文章,因此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巨大的人文知识宝库。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和学习,也就是学生与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哲人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识和吸收哲人的先进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
  举个例子,通过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知道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刻画出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们的形象。剧本中的主人翁鲁侍萍,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并为之向往,而人性的丑陋和厌恶,则为学生所不耻,这就是教材人文主义的教导和感染。
  三、开展课堂互动,营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蕴含丰富人文教育的讲解过程[4]。教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交流。课堂中设立情景环节,进行意境重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狭小、封闭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听、去说、去感受,形成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从情感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蕴涵高尚思想和积极情感的一流大家的作品,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来丰富学生知识,扩宽其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比如《祝福》这篇文章,在讲解祥林嫂自身不幸遭遇的时候,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所感。在不断的情感表述中,使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他人的痛苦,但要关注他人的痛苦,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心、关注,使学生学会倾听,充满爱心。这样便可使整节课充满 “人文”情境。
  四、积极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弘扬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感悟,对于面对挫折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面对诱惑时的不为所动,对看到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的冷静和正确行动。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切实地塑造出学生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素养。
  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其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参加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弘扬真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贵在得当之法。况且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加以进行持续的培养,并且从小学和初中阶段开始就应注重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以昂首挺胸的姿态步入大学伊甸园,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23).
  [2]张秀兵.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赤子
  (中旬),2013(12).
  [3]王银磊,孙文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4]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5]周永秀.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3(2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提问是教师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一个好的设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上课时学习效率的好差,更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多少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掌握基本的设问技巧,在提问中和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问技巧  【中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然而当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写作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作文中需要“写什么”,并对学生的写作结果进行评价,而对于“怎么写”这一问题却没有过多的涉及,即教师总是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有效指导。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本文以苏教版
【摘要】要写好记叙文,关键是注意适当增添文章亮点,在“真”、“细”、“巧”上下功夫,把握好说真话与诉真情、拘小节与抓细节、巧情节与起波澜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学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典范,可从中仔细揣摩、学习借鉴。  【关键词】亮点;真情;细节;情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的高考考场作文,虽每年都有不错的记叙文脱颖而出,但大多数文章存在大而空的问题,多是一些类型化的选材,
【摘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针对那些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加大识字教学力度;以测代练,牢固完成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古诗成语、名言谚语的积累;强化三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性;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描写美的瞬间,轻松完成习作。  【关键词】加大识字力度;语言积累;阅读实效性;片段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难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任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指导,到学生那儿仍是不见起色,收效甚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当学生有了这两样东西,当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蓦然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原来他们也可以做作文的主人而不是被迫者。  【关键词】作文;兴趣;真情实感;分类教学;自
【摘要】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探寻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语文;服务学生;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有的学生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风采,但在这个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自己不再
摘 要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其发展离不开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支持,由此也构成了学校的外部社会公共关系网络。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校社会公共关系中的三个主要结点,即三类主要组织,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中介机构、社会性支持组织,其职能定位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脉络。学校与这些组织发生经常性的联系,希望结合其功能定位及合作关系,进一步厘清相互之间的关联,以期实现协同增效的愿景。  关键词  社会公共关系
【摘要】本文以《二泉映月》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和激励学生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二泉映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笔者有幸听了一节语文 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以文本的形式再现了乐曲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真正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提高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为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21世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却对此嗤之以鼻,始终认为作为教师,是否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激情
【摘要】本人执教了高中新课程的一节诗歌教学课《雨巷》,引发了对生成性教学作用的反思,这节课课后反思的共同点是要善于引导,激活课堂,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