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和培养学生情感以及高尚人格品质的一门学科,高中语文必须注重体现其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和问题,对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氛围;教材;互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本学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以人为素养为主的整体素养。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效率确实提高了,学生也学得相对轻松了,可经仔细调查发现,学生上高中的唯一目的是考上好的大学,一味地为高考服务。这是与语文教育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得到真正体现,缺失了语文应有的人性美。“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笔者在这里试图以较高的层次来探讨一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提醒一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营造人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
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善于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感受人文情怀。在课堂上不要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发表个人见解的意图,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
比如讲授《雷雨》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与关爱的氛围,建立讨论小组,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充分了解、认识周平、侍萍等人物。通过各小组间的辩论式的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那个社会的资本家,同时也对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进行理解,用人文精神关爱文中人物。
二、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目前我国的高中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改编后的新教材,教材内容十足地展现了其蕴含的人文主义,每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认真地分析和理解课文。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地蕴含人文主义的文章,因此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巨大的人文知识宝库。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和学习,也就是学生与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哲人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识和吸收哲人的先进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
举个例子,通过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知道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刻画出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们的形象。剧本中的主人翁鲁侍萍,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并为之向往,而人性的丑陋和厌恶,则为学生所不耻,这就是教材人文主义的教导和感染。
三、开展课堂互动,营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蕴含丰富人文教育的讲解过程[4]。教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交流。课堂中设立情景环节,进行意境重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狭小、封闭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听、去说、去感受,形成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从情感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蕴涵高尚思想和积极情感的一流大家的作品,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来丰富学生知识,扩宽其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比如《祝福》这篇文章,在讲解祥林嫂自身不幸遭遇的时候,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所感。在不断的情感表述中,使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他人的痛苦,但要关注他人的痛苦,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心、关注,使学生学会倾听,充满爱心。这样便可使整节课充满 “人文”情境。
四、积极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弘扬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感悟,对于面对挫折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面对诱惑时的不为所动,对看到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的冷静和正确行动。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切实地塑造出学生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素养。
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其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参加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弘扬真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贵在得当之法。况且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加以进行持续的培养,并且从小学和初中阶段开始就应注重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以昂首挺胸的姿态步入大学伊甸园,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23).
[2]张秀兵.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赤子
(中旬),2013(12).
[3]王银磊,孙文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4]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5]周永秀.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3(2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氛围;教材;互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本学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以人为素养为主的整体素养。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效率确实提高了,学生也学得相对轻松了,可经仔细调查发现,学生上高中的唯一目的是考上好的大学,一味地为高考服务。这是与语文教育的“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难以得到真正体现,缺失了语文应有的人性美。“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笔者在这里试图以较高的层次来探讨一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提醒一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一、营造人文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情怀
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善于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感受人文情怀。在课堂上不要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发表个人见解的意图,要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
比如讲授《雷雨》时,教师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情怀与关爱的氛围,建立讨论小组,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充分了解、认识周平、侍萍等人物。通过各小组间的辩论式的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那个社会的资本家,同时也对文中主人公的遭遇进行理解,用人文精神关爱文中人物。
二、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目前我国的高中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改编后的新教材,教材内容十足地展现了其蕴含的人文主义,每篇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人文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认真地分析和理解课文。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地蕴含人文主义的文章,因此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巨大的人文知识宝库。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和学习,也就是学生与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哲人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来认识和吸收哲人的先进思想,并运用到自己的身上,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
举个例子,通过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知道作者通过描述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刻画出了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人们的形象。剧本中的主人翁鲁侍萍,展现了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并为之向往,而人性的丑陋和厌恶,则为学生所不耻,这就是教材人文主义的教导和感染。
三、开展课堂互动,营造充溢情感意境的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蕴含丰富人文教育的讲解过程[4]。教师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使学生在人文精神上进行交流。课堂中设立情景环节,进行意境重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狭小、封闭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听、去说、去感受,形成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情境,从情感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蕴涵高尚思想和积极情感的一流大家的作品,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同时,学校也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定期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来丰富学生知识,扩宽其思维空间,丰富其人文阅历。
比如《祝福》这篇文章,在讲解祥林嫂自身不幸遭遇的时候,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读后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所感。在不断的情感表述中,使学生明白虽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他人的痛苦,但要关注他人的痛苦,这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心、关注,使学生学会倾听,充满爱心。这样便可使整节课充满 “人文”情境。
四、积极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弘扬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感悟,对于面对挫折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对面对诱惑时的不为所动,对看到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的冷静和正确行动。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切实地塑造出学生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素养。
比如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游或者其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在参加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弘扬真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贵在得当之法。况且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育阶段加以进行持续的培养,并且从小学和初中阶段开始就应注重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以昂首挺胸的姿态步入大学伊甸园,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丽娜.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10(23).
[2]张秀兵.试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赤子
(中旬),2013(12).
[3]王银磊,孙文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4]李倩.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
[5]周永秀.提高高中语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3(2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