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西拉,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他的妻子陈陈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半个中国的电力系统。为了祖国的科研,他们两地分居31年,依靠挚爱的事业相互支撑,用爱去理解和滋养彼此。
196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大三学子刘西拉,作为学校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正在准备个人独奏音乐会,就读于电机工程系的陈陈是他的钢琴伴奏。
每周六晚上7点到10点,刘西拉在音乐室与陈陈合练演出曲目。毕业前夕,刘西拉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大获成功。不久后,两人正式成为恋人。
1967年9月3日,刘西拉和陈陈研究生毕业后结婚。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需要,刘西拉到四川成都国家建委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工作,陈陈到四川德阳一机部东方电机厂工作。
成都距德阳大约70公里。有时,刘西拉会沿川陕公路骑自行车三个半小时到德阳,和陈陈一起度过周末,周一再赶回成都。
1970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陈陈从事发电机控制的工作,经常要去东北、山东、河南等地出差,刘西拉就更忙了。两人把儿子交给双方老人轮流照看。一家三口分在三地,双方领导都看不过眼了:“这对书呆子,日子怎么个过法?”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三线建设要建工业厂房,需要大批木材。从1978年开始,刘西拉就和课题组一起对“钢筋混凝土离心管结构”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取得成果,只用钢筋水泥制成的离心管就能把厂房建起来,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
1980年,陳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一年后,刘西拉也来到普渡大学攻读土木科学。
对刘西拉和陈陈来说,这是一段辛苦又幸福的时光。他们居住的公寓里没什么家具,书和资料堆在地上,电视机放在书堆上,两人就睡在一张床垫上。
每天早晨,夫妻俩吃完早餐,赶到学校去上课,中午吃三明治,晚上回住所做顿中餐,晚上8点再回学校工作。“我结束了,你那里怎么样了?”夜深了,两人通个电话,约到校门口一起回家。普渡大学所在的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市的冬季很长,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着路面,整个冬天都不化,两人就推着自行车过雪地。
在普渡大学,两人瞄着国内最需要的前沿科学奋力学习。当时,美国的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走在世界前面,已经有了局域网。陈陈知道国内电力系统非常需要计算数学和自动控制理论,因此,她重点钻研这两门学科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汲取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刘西拉也瞄着世界土木建筑尖端领域发奋学习,为了让自己思维更缜密开阔,他还选听了数学系的课程。
陈陈仅用3年零3个月就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刘西拉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结构最高研究奖——雷曼·瑞斯科学研究奖。
其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赴美考察,与刘西拉和陈陈长谈后,诚恳邀约两人一起到上海交大工作。上海交大是陈陈父亲的母校,1985年陈陈回国后到交大工作,儿子的户口也迁到了上海。
一年后,刘西拉回国,收到清华大学的任教邀请。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有很好的基础,对刘西拉来说,对开拓前沿科学研究更有利,可是,他们的家又安在哪里呢?
面对再一次分居,陈陈很洒脱,她说:“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还是走老路吧!”
回国后,刘西拉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爆发状态。1985年,刘西拉撰写的论文《关于钢筋混凝土柱的纵向弯曲稳定》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结构科研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学者。
1994年,刘西拉被国家科委任命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陈陈也成为知名学者与教授。
1998年,58岁的刘西拉回到了上海,夫妻二人这才结束了长达31年的分居生活。
团聚之后,两人继续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忘我工作,在教书、带博士研究生之外,都肩负着重大的科研任务。
工作累了,陈陈用钢琴给刘西拉伴奏,两人合奏一曲。有爱陪伴,刘西拉更加勤奋笔耕。2004年,刘西拉任中国科协“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主报告的第一起草人,获中国科协荣誉证书。
2006年11月27日,上海市人事局下发文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暂缓退休”,早已到达退休年龄的刘西拉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陈陈同刘西拉一样,退而不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评审学术期刊论文,以各种方式保持和世界电气工程界的联系。
2018年年底,78岁的刘西拉终于退休了,但他仍然奔忙在教学和科研的路上。2019年11月4日,刘西拉要去海口参加“关于生态和智慧港的问题”的研讨会。清早出发前,陈陈给他准备了杂粮稀饭、白水煮蛋和酸奶。吃过早饭后,年近八旬的刘西拉精神饱满地前往机场。
这对学术伉俪几十年研究一个专业,用一辈子爱一个人。他们留不住岁月,但岁月却留住了他们。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因音乐相识,因科研相知
196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大三学子刘西拉,作为学校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正在准备个人独奏音乐会,就读于电机工程系的陈陈是他的钢琴伴奏。
每周六晚上7点到10点,刘西拉在音乐室与陈陈合练演出曲目。毕业前夕,刘西拉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大获成功。不久后,两人正式成为恋人。
1967年9月3日,刘西拉和陈陈研究生毕业后结婚。响应国家建设“大三线”的需要,刘西拉到四川成都国家建委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工作,陈陈到四川德阳一机部东方电机厂工作。
成都距德阳大约70公里。有时,刘西拉会沿川陕公路骑自行车三个半小时到德阳,和陈陈一起度过周末,周一再赶回成都。
1970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陈陈从事发电机控制的工作,经常要去东北、山东、河南等地出差,刘西拉就更忙了。两人把儿子交给双方老人轮流照看。一家三口分在三地,双方领导都看不过眼了:“这对书呆子,日子怎么个过法?”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三线建设要建工业厂房,需要大批木材。从1978年开始,刘西拉就和课题组一起对“钢筋混凝土离心管结构”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取得成果,只用钢筋水泥制成的离心管就能把厂房建起来,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
留学时光,辛苦而幸福
1980年,陳陈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一年后,刘西拉也来到普渡大学攻读土木科学。
对刘西拉和陈陈来说,这是一段辛苦又幸福的时光。他们居住的公寓里没什么家具,书和资料堆在地上,电视机放在书堆上,两人就睡在一张床垫上。
每天早晨,夫妻俩吃完早餐,赶到学校去上课,中午吃三明治,晚上回住所做顿中餐,晚上8点再回学校工作。“我结束了,你那里怎么样了?”夜深了,两人通个电话,约到校门口一起回家。普渡大学所在的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市的冬季很长,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着路面,整个冬天都不化,两人就推着自行车过雪地。
在普渡大学,两人瞄着国内最需要的前沿科学奋力学习。当时,美国的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走在世界前面,已经有了局域网。陈陈知道国内电力系统非常需要计算数学和自动控制理论,因此,她重点钻研这两门学科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汲取当时最先进的知识。刘西拉也瞄着世界土木建筑尖端领域发奋学习,为了让自己思维更缜密开阔,他还选听了数学系的课程。
陈陈仅用3年零3个月就先后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刘西拉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结构最高研究奖——雷曼·瑞斯科学研究奖。
其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赴美考察,与刘西拉和陈陈长谈后,诚恳邀约两人一起到上海交大工作。上海交大是陈陈父亲的母校,1985年陈陈回国后到交大工作,儿子的户口也迁到了上海。
一年后,刘西拉回国,收到清华大学的任教邀请。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有很好的基础,对刘西拉来说,对开拓前沿科学研究更有利,可是,他们的家又安在哪里呢?
面对再一次分居,陈陈很洒脱,她说:“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还是走老路吧!”
回国后,刘西拉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爆发状态。1985年,刘西拉撰写的论文《关于钢筋混凝土柱的纵向弯曲稳定》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结构科研奖,成为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中国学者。
1994年,刘西拉被国家科委任命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重大土木与水利工程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陈陈也成为知名学者与教授。
两地分居,31年终团聚
1998年,58岁的刘西拉回到了上海,夫妻二人这才结束了长达31年的分居生活。
团聚之后,两人继续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忘我工作,在教书、带博士研究生之外,都肩负着重大的科研任务。
工作累了,陈陈用钢琴给刘西拉伴奏,两人合奏一曲。有爱陪伴,刘西拉更加勤奋笔耕。2004年,刘西拉任中国科协“2020年的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研究”主报告的第一起草人,获中国科协荣誉证书。
2006年11月27日,上海市人事局下发文件,“有杰出贡献的专家暂缓退休”,早已到达退休年龄的刘西拉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陈陈同刘西拉一样,退而不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评审学术期刊论文,以各种方式保持和世界电气工程界的联系。
2018年年底,78岁的刘西拉终于退休了,但他仍然奔忙在教学和科研的路上。2019年11月4日,刘西拉要去海口参加“关于生态和智慧港的问题”的研讨会。清早出发前,陈陈给他准备了杂粮稀饭、白水煮蛋和酸奶。吃过早饭后,年近八旬的刘西拉精神饱满地前往机场。
这对学术伉俪几十年研究一个专业,用一辈子爱一个人。他们留不住岁月,但岁月却留住了他们。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