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文章从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经历出发,接触学生案例与学生接受的角度入手,论述了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特点、要点,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路径研究。
关键词:学生接受;新媒体;阵地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两会的胜利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将实践行动付诸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思想政治建设阵地如何把握,是高校工作人员关注的要义,其答案就蕴藏在学生接受角度。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原则,同时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普遍性与特殊性,提高阵地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相辅相成。教育工作者在守好土、站好岗、把好关,充分掌握教育主动权的前提下,也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阵地参与主体的心理倾向及参与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一.新媒体为依托,学生接受的社交方式及其影响
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网络信息发展的时代,不断增强新媒体背景的时代性。根据学生对网络,尤其是公众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利用学生组织加强网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宣传部的同学利用公众号与同学们沟通,并可以在公众号上专门开设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的专门版面,增强网上学生干部与辅导员并肩作战能力。线上网络管理需落实,网络文化需引导,而在管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学生更多元的思维,服务学生。对此,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接受与参与的取向及特点出发,创新线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思路,做好阵地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果;同时,总结提炼育人实践中体会到的学生普遍而真切的需求,改进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真正感受教育的温暖与积极向上的力量。
好的理论知识讲解就好比盐,但是吃饭只有盐也不可以,最好的方式是把盐溶解到各个食物中自然吸收。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同学们的视角出发,不能只是站在学校的高度,去喊口号,生搬硬套,造成形式上的“高大上”却与学生之间隔了一道银河系,要接地气,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之美,从而弘扬积极正能量; 同时,新媒体在发布信息质量上需要相关部门及老师去把关,需要同学们参与其中提供原创、优质、独特的资源,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想点开变成乐于接受。还应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了解广大学生希望在新媒体平台上看到的内容,把握大学生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的信息;对于受众感兴趣的素材,需要下功夫,以学校的视角进行挖掘和提炼,怎样在阵地的建设上注入学生所需的内容同时又加入意识形态的“食粮”。
二.线下阵地——要了解学生的接受动因
学生交流时推出特色模式,说适合他们话语体系的词,让他们感觉到亲切,让他们不自觉为自己“打call”。高校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政治辅导员不少启示。课程改革是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让同学们原本不感兴趣的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是换了一种形式,将知识背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输送给了学生。把我国的民族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其意义非凡。“谁说大学生不关心政治?”了解学生所想,激发出学生的钻研动力,辅以新的教学手段,学生自然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目标需求。学生在自我期待中努力奋斗,同时背负着家人与社会的厚望,荣誉、就业作为学业的一种“证明”,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最为关心和在意的一种社会问题。笔者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发现,求学期间,不少学生会出于荣誉导向、职业导向、生涯发展的需求选择(甚至刚刚开始选择)群体活动,并期望在活动中获得人生规划、职业技能、就业意识的启发和锻炼,增强未来竞争力。所以,要增强学生对思想文化阵地的认同感,必须提高阵地影响的实效性,让他们在思想政治的促进作用下找到未来奋斗方向,从而引导他们自觉把国家前途命运同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针对经常缺勤,但是用“佛系青年”为借口的学生,引导他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每堂课都不能缺勤。告訴他:“佛系”作为心态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人生态度就值得推敲。毕竟选择是逃避不了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应当积极向上。
如果说一个国家是一栋大厦,那么教育就是它非常重要的一根支柱。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的思想阵地又该如何捍卫?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就好比难以攻克的堡垒,这个堡垒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是服务教育、爱护学生的实质,更是遵循规律、改善工作的要旨。在阵地建设中,应当结合学生“接受”与“不接受”的动因,从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现实抓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新华网,2017-02-27.
作者简介:
冯弘毅(1992—),男,汉族,籍贯:广东省江门市,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美学。
关键词:学生接受;新媒体;阵地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两会的胜利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将实践行动付诸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思想政治建设阵地如何把握,是高校工作人员关注的要义,其答案就蕴藏在学生接受角度。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原则,同时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学生普遍性与特殊性,提高阵地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相辅相成。教育工作者在守好土、站好岗、把好关,充分掌握教育主动权的前提下,也要从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阵地参与主体的心理倾向及参与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一.新媒体为依托,学生接受的社交方式及其影响
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网络信息发展的时代,不断增强新媒体背景的时代性。根据学生对网络,尤其是公众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利用学生组织加强网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引导宣传部的同学利用公众号与同学们沟通,并可以在公众号上专门开设了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的专门版面,增强网上学生干部与辅导员并肩作战能力。线上网络管理需落实,网络文化需引导,而在管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学生更多元的思维,服务学生。对此,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接受与参与的取向及特点出发,创新线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思路,做好阵地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果;同时,总结提炼育人实践中体会到的学生普遍而真切的需求,改进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真正感受教育的温暖与积极向上的力量。
好的理论知识讲解就好比盐,但是吃饭只有盐也不可以,最好的方式是把盐溶解到各个食物中自然吸收。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同学们的视角出发,不能只是站在学校的高度,去喊口号,生搬硬套,造成形式上的“高大上”却与学生之间隔了一道银河系,要接地气,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之美,从而弘扬积极正能量; 同时,新媒体在发布信息质量上需要相关部门及老师去把关,需要同学们参与其中提供原创、优质、独特的资源,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想点开变成乐于接受。还应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了解广大学生希望在新媒体平台上看到的内容,把握大学生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的信息;对于受众感兴趣的素材,需要下功夫,以学校的视角进行挖掘和提炼,怎样在阵地的建设上注入学生所需的内容同时又加入意识形态的“食粮”。
二.线下阵地——要了解学生的接受动因
学生交流时推出特色模式,说适合他们话语体系的词,让他们感觉到亲切,让他们不自觉为自己“打call”。高校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政治辅导员不少启示。课程改革是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让同学们原本不感兴趣的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是换了一种形式,将知识背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输送给了学生。把我国的民族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其意义非凡。“谁说大学生不关心政治?”了解学生所想,激发出学生的钻研动力,辅以新的教学手段,学生自然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目标需求。学生在自我期待中努力奋斗,同时背负着家人与社会的厚望,荣誉、就业作为学业的一种“证明”,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最为关心和在意的一种社会问题。笔者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发现,求学期间,不少学生会出于荣誉导向、职业导向、生涯发展的需求选择(甚至刚刚开始选择)群体活动,并期望在活动中获得人生规划、职业技能、就业意识的启发和锻炼,增强未来竞争力。所以,要增强学生对思想文化阵地的认同感,必须提高阵地影响的实效性,让他们在思想政治的促进作用下找到未来奋斗方向,从而引导他们自觉把国家前途命运同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针对经常缺勤,但是用“佛系青年”为借口的学生,引导他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每堂课都不能缺勤。告訴他:“佛系”作为心态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人生态度就值得推敲。毕竟选择是逃避不了的,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应当积极向上。
如果说一个国家是一栋大厦,那么教育就是它非常重要的一根支柱。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的思想阵地又该如何捍卫?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就好比难以攻克的堡垒,这个堡垒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是服务教育、爱护学生的实质,更是遵循规律、改善工作的要旨。在阵地建设中,应当结合学生“接受”与“不接受”的动因,从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现实抓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新华网,2017-02-27.
作者简介:
冯弘毅(1992—),男,汉族,籍贯:广东省江门市,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