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问题是当前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能否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1年批准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分析鹤岗市城市转型中存在的就业问题表现及成因,提出应转变思路大胆尝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旨在缓解鹤岗市以及广大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就业问题,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 竭型城市 鹤岗市 就业问题
  作者简介:韩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省财政厅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历经数年掠夺式的开采,地区资源逐渐陷入枯竭状态,相关资源产业已萎缩,城市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开始衰落,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势在必行。其中,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由于浪费劳动力资源、加剧贫富分化、影響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瓶颈因素。黑龙江省鹤岗市煤炭工业由1917年开采至今已将近一百年的历史,2011年11月正式被批准为我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鹤岗市开始了寻求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在此时代背景下,鹤岗市就业问题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一、鹤岗市就业问题表现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鹤岗市的城镇失业率已超过20%,成为全国地区级城市的城镇失业率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鹤岗市就业问题突显。通过对《鹤岗市统计年鉴》(2005—2009)、《鹤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2011)所公布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当前鹤岗市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业问题异常突出
  2004年,鹤岗市的城乡登记失业率高达27.54%。“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缓解失业问题并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至2010年城乡登记失业率分别为16.11%→12.33% →10.92%→11.08%→11.40%→10.64%,表明失业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一直都超过1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失业人员集中在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鹤岗市有相当部分比例的人口就业都集中在煤炭工业。近几年来,随着鹤岗市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型产业衰退,导致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且大部分都集中在煤炭工业。一方面鹤岗市煤炭工业从业人数在逐年减少。2007年,鹤岗市煤炭工业从业人数有9.1万人,但是2008年降至8.3万,到2010年已经减少到7.8万。煤炭工业从业人数的减少,意味着失业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鹤岗市煤炭工业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数比重较大。2004年至2010年,鹤岗市煤炭工业失业人数占鹤岗市总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60%以上,2006年和2008年甚至超过了70%,累计煤炭工业失业人数高达113790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
  (三)再就业率偏低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66个城市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再就业率一般只有42.65%,比非资源型城市46.99%的平均水平低了4.3个百分点。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就业率平均水平更是低至38.67%,这样低的再就业比例使鹤岗市下岗失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四)安全隐患多
  煤炭开采属地下作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的威胁,因此作为以煤炭产业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安全问题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鹤岗市由于其煤矿数量多、煤矿安全管理监督存在缺陷等原因,多年来矿难频发。“十一五”期间鹤岗市共发生矿难4起,遇难人数共计161人,尤其是2009年鹤岗市新兴煤矿发生的“11.21”特大矿难,导致了107人死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二、鹤岗市就业问题成因剖析
  造成鹤岗市就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结合鹤岗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特点,深入剖析造成鹤岗市就业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一)经济体制转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资源由原来的国家统一调配转向根据市场规律自发调节。鹤岗市同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阶段,其就业问题也深受经济体制转轨的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虽然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却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本身的人力有效需求,从而使企业内部积累了大量富余人员,形成企业的隐性失业。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配置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全部资源,政府也仅仅只是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努力控制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水平。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的效率机制对国有企业的投入产出行为发生作用,劳动力的配置走向市场,政府不再能够向企业指令性配置劳动力。由此,国有企业原有的隐性失业问题渐趋显性化。
  (二)资源枯竭引起的产业衰退
  鹤岗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资源而立市的,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薄弱,因资源枯竭而产生的产业衰退致使鹤岗市失业率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前文数据分析表明,鹤岗市作为煤炭资源大市,从事煤炭工业的职工占绝大部分,就业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就业结构造成对资源产业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畸形。图表1给出了鹤岗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及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鹤岗市第二产业畸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存在下降趋势。尽管近年来鹤岗市一直在调整三产业的比重,且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到26∶49∶25,但是产业结构仍不尽人意。
  图表1鹤岗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三)劳动力素质偏低
  鹤岗市再就业率偏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在矿业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下,一方面由于矿业生产普遍技术装备条件差,劳动强度高,从而对职工的体力要求高于对技术能力的要求,致使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忽视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都造成了职工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差。   鶴岗市矿区2010年下岗失业职工占全市下岗人员的64.54%,他们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占71%,40岁以上的占46%,有绝大部分是小学文化(36%),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仅占9%。这样的文化水平决定了鹤岗市从事煤矿工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三、缓解鹤岗市就业问题新思路——发展低碳经济
  鹤岗市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鹤岗市政府“十一五”期间对于缓解就业的政策举措效果不彰,表明依靠传统思路不能打开局面,客观上要求转变思路寻求创新。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经济低碳化势必会带动就业的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为鹤岗市缓解就业乃至实现城市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低碳经济简单地讲就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实质是高效率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就业,获得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和产业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低碳经济产业不仅有助于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具有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特点,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起到了很好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以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
  为促进低碳能源的研发,政府必然会投入大量资金并带动私人投资进入低碳经济领域,这些投资将直接促进与低碳经济有关领域就业人数的增加,这些领域包括低碳行业的增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带来的新岗位等。根据美国发展中心(2008)的研究报告,每投资于清洁能源1000亿美元能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分别约为93.5万和58.6万,总的就业岗位将近200万,比投资于化石能源创造的就业岗位多了3倍。
  (二)发展低碳经济以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低碳经济对就业的影响还通过其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来发挥作用。学术界已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改变,反过来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导致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影响就业布局区域差异,而由低碳经济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动进一步会引起就业结构和总量的改变。
  (三)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地方政府大胆尝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产业吸纳就业的政策。鹤岗市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时,应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选择最具创造就业潜力的低碳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投资战略。在选择低碳技术发展路径时,应适应和符合鹤岗市实际情况,兼顾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如第一产业中结合鹤岗市特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生态林业、花卉种植和旅游林业等产业以促进就业增长;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产业及可再生能源及智能建筑等科技研发、金融创新、信息咨询、生态旅游、环保管理等新兴第三产业。在公共财政方面,通过资金引导、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低碳发展予以支持,进一步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以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就业的扩大。
  (四)扶持下岗人员绿色再就业
  面对鹤岗市的大量失业人口,鹤岗市政府应大力扶持其抓住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带动绿色就业。第一,支持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特别是发展低碳产业提供资金、培训、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创业门槛。第二,提供转岗技能培训。传统资源型企业大多以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因此劳动力多以体力劳动者居多,并且从事着单一的劳动,一但这些企业关闭破产,下岗失业的职工很难再适应新岗位的需求。对此,鹤岗市政府应该出资设立各种培训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各种适应低碳经济的技能培训,使其早日走上绿色就业岗位。
其他文献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应当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著作权保护;对于数字化作者,根据其创作的数字化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按照著作权或者邻接权进行保护。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其进行集体管理,并代为行使相关著作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下面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由这一财团法人按其设立宗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
摘 要 只有在“国家依法救济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救济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具体而言,与被害人救助程序相比,在构建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救济程序的最低公正标准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借鉴境外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的立法经验,遵守有关国际条约和国
摘要 教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健康的定义:健康除了躯体无疾病以外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后三者实际上就是健康人格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课程,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的规范教育,忽视把相应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素质,成为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原因。高职生存在健康人格教育缺失的
摘要 公众参与是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公众参与在中国已经兴起,不仅获得了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正当化,而且扩散到公共生活的实践领域。在传统的参与形式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非制度化的网络参与发挥着独有的能动性。本文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自身独有的特点、作用与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问题出现的原因,最终提出强化网络参
摘要婚姻家庭问题在国际私法的理论和实践中一向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含有涉外因素的婚姻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常见。本文试联系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讨论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及具体问题。  关键词结婚 离婚 夫妻财产  作者简介:郭晓敏,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0
摘要 开放的网络文化给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开拓了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导致学生选择上的无所适从,校园网络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校园网络文化不成气候,学生选择网络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握开放性、多元化网络中的健康信息,改善滞后的校园网络建设,引导、帮助学生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性。  关键词 网络
摘要 微博等自媒体在给个人带来快捷方便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不当行为。对个人微博的调研结果表明,自媒体用户的权利义务不明晰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明确自媒体的具体权利与义务,尤其应区分不同用户使用自媒体的义务与责任,以有效治理实践中微博等自媒体的乱象。  关键词 自媒体 个人微博 权利 义务  基金项目: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许业东、陈驰
摘要本文就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 社会变迁 经济环境 变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79-02    一、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
摘 要 此次《刑诉法修正案》第七十一条首次涉及了亲属拒证权的边缘地带,引发了热议。本文试分析《刑诉法修正案》第七十一条的进步意义与尚存缺陷,为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拒证权制度提出一些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人制度。  关键词 刑诉法修正案 亲属拒证权 缺陷 制度构建  作者简介:高雅静、许嘉云,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09级民商法专业本科生。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摘 要 刑罚执行检察监督,是监督刑罚执行活动最为有效的方式。新《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监督的内容,特别是延伸了检察监督权,引入了同步监督机制,有效的促进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切入,结合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权的性质和重要意义,着重阐述如何进一步确保刑罚执行检察监督措施更到位,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 刑罚执行 检察监督 同步监督  作者简介:植伟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