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 社会变迁 经济环境 变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79-02
一、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学术著作。如该书序言所说,“严格地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研究凉山地区的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是一部民族区域经济地理的著作。”
四川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产业布局的差异,受汉民族影响的差异也很大。
在这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水利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猎业结构及各业内部结构、各农业经济片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该书主体分四章:第一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彝族分布与政区沿革”,主要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彝族分布变化和政区设置情况;第二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时间空间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第三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及其变迁”,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变迁过程及其规律;第四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通过前三章的详细论述及其资料积累,最后对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先人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合理地布局现代农业生产,为当前凉山彝族地区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整治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凉山地区为彝族聚居区,彝族以畜牧狩猎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对于凉山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大,经济开发和环境变化的进程都相当缓慢。当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时,彝族传统的经济模式在阻碍经济开发进程的同时,对于维护凉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化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大致在彝汉杂居区内,经济开发多由河谷坪坝向山地推进,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先由河谷地带向山地推进的,而在彝族聚居区内,由于彝族多山居,河谷坪坝少有彝族人居住,所以彝族的经济开发先在高山地带进行,因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由山地向河谷地带推进的。
在不同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政策方针的差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形成十分大的差别,产生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环境变迁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人类开发利用等,而人类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环境变迁最主要的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是原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状况逐渐由适应经济发展演变为不适应乃至限制经济的发展。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多采取掠夺式开发而不注重资源保护,当前凉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历史时期的掠夺式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前乃至今后对凉山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考虑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从研究角度上来看,作者在其著作的第二章中把农业开发的主要标志——农地的垦殖,按时代的顺序纵向叙述,而农地垦殖与水利建设又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这两个主题基本上就把农业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出来;其次是将农(种植)林牧副渔各部门横向展开,分别探讨其由来、传播、兴盛与衰落的过程;第三是按自然条件分地区综述其农业生产水平的演变与差异。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作者就集中了大量篇幅于研究农业生产的结构演变,其结构不仅涉及到农(种植)林牧副渔猎等各个生产部门,而且各部门内部也有若干种类,如种植业中五谷等组成的粮食作物以外,还有麻类、棉花、香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的结构研究同时深入反映了区域人文差异,而这又是民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此,作者就将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种方法是我们民族学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研究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体现的是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区域开发的成败得失,认识区域人地关系的来源和过程,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制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保持区域环境,维护人类长远与根本利益提供参考做出贡献。”②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在朱先生的这本书中集中地讨论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诸种因素,作者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所指的人文环境既包括该民族该地区特有的历史、经济生产方式、人口、聚落、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也包括其他周边地区周边民族相对先进并对当地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以及受先进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化发展的本民族文化因素。
从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的分析来看,地理环境对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可以这么说,地理环境在这一关系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我们都知道,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达到新的人地关系的平衡状态。
历史时期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还是大自然本身的原因引起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生产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基本凭借自然力在田野上进行的物质再生产活动。一个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结构、作物分布与经营方式;反过来,农业开发又深刻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演变。“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③
一个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有时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有时候人对自然的改造则是主要的方面;而更多的时候二者则表现为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人与地的关系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其矛盾也通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与受社会发展规律控制的人类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将这两个因素完全独立起来,而应该将其放在一个互动的整体之中进行研究。④
关键词少数民族 社会变迁 经济环境 变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79-02
一、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是目前第一部系统研究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学术著作。如该书序言所说,“严格地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研究凉山地区的区域历史地理的著作,是一部民族区域经济地理的著作。”
四川凉山地区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文地区,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历史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方位和交通位置,汉民族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其他的周边少数民族如藏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对这个地区也有一定影响。这些民族在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这个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显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凉山彝族的支系较多,由于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相差很大,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产业布局的差异,受汉民族影响的差异也很大。
在这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自然环境、水利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猎业结构及各业内部结构、各农业经济片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农业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该书主体分四章:第一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彝族分布与政区沿革”,主要探讨了各个历史时期彝族分布变化和政区设置情况;第二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时间空间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第三章“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及其变迁”,探讨了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环境变迁过程及其规律;第四章“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通过前三章的详细论述及其资料积累,最后对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先人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合理地布局现代农业生产,为当前凉山彝族地区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整治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凉山地区为彝族聚居区,彝族以畜牧狩猎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对于凉山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大,经济开发和环境变化的进程都相当缓慢。当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时,彝族传统的经济模式在阻碍经济开发进程的同时,对于维护凉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化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异,大致在彝汉杂居区内,经济开发多由河谷坪坝向山地推进,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先由河谷地带向山地推进的,而在彝族聚居区内,由于彝族多山居,河谷坪坝少有彝族人居住,所以彝族的经济开发先在高山地带进行,因而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由山地向河谷地带推进的。
在不同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政策方针的差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形成十分大的差别,产生的结果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环境变迁的原因有自然灾害、人类开发利用等,而人类开发利用是造成凉山地区环境变迁最主要的因素。从宏观角度来看,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是原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环境状况逐渐由适应经济发展演变为不适应乃至限制经济的发展。历史时期凉山地区的经济开发多采取掠夺式开发而不注重资源保护,当前凉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历史时期的掠夺式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前乃至今后对凉山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考虑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从研究角度上来看,作者在其著作的第二章中把农业开发的主要标志——农地的垦殖,按时代的顺序纵向叙述,而农地垦殖与水利建设又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这两个主题基本上就把农业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出来;其次是将农(种植)林牧副渔各部门横向展开,分别探讨其由来、传播、兴盛与衰落的过程;第三是按自然条件分地区综述其农业生产水平的演变与差异。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作者就集中了大量篇幅于研究农业生产的结构演变,其结构不仅涉及到农(种植)林牧副渔猎等各个生产部门,而且各部门内部也有若干种类,如种植业中五谷等组成的粮食作物以外,还有麻类、棉花、香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农业生产的结构研究同时深入反映了区域人文差异,而这又是民族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由此,作者就将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种方法是我们民族学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研究过程中值得借鉴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体现的是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区域人地关系的规律和区域开发的成败得失,认识区域人地关系的来源和过程,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制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合理开发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保持区域环境,维护人类长远与根本利益提供参考做出贡献。”②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在朱先生的这本书中集中地讨论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经济环境变化的诸种因素,作者认为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中,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对其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所指的人文环境既包括该民族该地区特有的历史、经济生产方式、人口、聚落、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也包括其他周边地区周边民族相对先进并对当地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以及受先进文化影响而产生变化发展的本民族文化因素。
从朱圣钟老师的《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书的分析来看,地理环境对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可以这么说,地理环境在这一关系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我们都知道,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社会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其中某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整个系统内部的连锁反应,达到新的人地关系的平衡状态。
历史时期人类依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论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还是大自然本身的原因引起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生产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基本凭借自然力在田野上进行的物质再生产活动。一个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结构、作物分布与经营方式;反过来,农业开发又深刻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演变。“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类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③
一个区域的人地系统有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有时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其最主要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有时候人对自然的改造则是主要的方面;而更多的时候二者则表现为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人与地的关系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其矛盾也通过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与受社会发展规律控制的人类及其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将这两个因素完全独立起来,而应该将其放在一个互动的整体之中进行研究。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