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回囹吞枣,预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可采用“批注式阅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给文章进行批注。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一、高效预习小学语文的方法
1.对作业进行优化预习,提高作业预习的质量,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学校学习中不能形成学习的思路。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懂得怎样进行预习,这样就需要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合理对学生进行预习教育,让预习课文变成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一,为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应该以提高预习质量为基础。在对预习作业的安排上,老师可以从字词、朗读和问题等方面进行预习:1、划一划。划出生字词、二类字、四字词。
2、查一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读一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4、想一想。在不懂的句子、文段旁打“?”。
对于预习,历来都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课外完成,理由是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堂上完成,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比较。
(一)课外预习
结果分析
1、从课堂反馈上看,有理由相信学生书面完成的预习是借助参考书,追求正确答案的。他们的目的是完成作业,并未与文本真正展开对话。因此,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不明显,预习意义不大。
2、非书面形式的预习是无形的,相对来说,检查比较难。从课堂表现上看,更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去做。
3、由于新授课前,有的学生已经把课文预习过一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欠缺热情,这也是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4、教师指定预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除了布置的预习题,其他再没有主动深入了解。
5、从课外调查看,完成书面形式的预习作业,以中等生为参照,他们所需要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的预习的确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综上所述,课外预习,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完成的真实情况。学生的负担大了,同时也没有因此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把预习转到课堂上。
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恰当安排预习时间。
把预习时间放在开课之后,由质疑开始进入学生独立预习,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创造性思维。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速度,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300字,因此,把预习时间安排在20分钟内,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既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三、课堂上做好预习反馈
课文预习作业一定不能脱离课文预习作业的本质,老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文教材作为预习的整体,并运用分层设计,合理、系统、有效地布置预习作业。
除了有体系的预习训练外,老师还需实时落实检测预习成果,查看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做好预习反馈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因为在学生预习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必定是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内容,若没有得到系统合理的解释,容易打击学生课文预习的积极心态。另外,对预习成果,老师应该实行奖罚制度,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做好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前提,而老师做好课文预习作业的备课工作,才能具体直接的引导学生做正确的预习,高效理解课文中心意思,有助于上课的进度,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要运用分层设计丰富预习内容,在课堂加强落实预习任务的检测,将落实检查做到实处,尽量细致,增强预习效果。
运用分层设计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語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不同层次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知识建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预期成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有效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让孩子更主动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万翔学校 广东 番禺 511400)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一、高效预习小学语文的方法
1.对作业进行优化预习,提高作业预习的质量,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学校学习中不能形成学习的思路。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很多学生不懂得怎样进行预习,这样就需要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合理对学生进行预习教育,让预习课文变成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一,为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应该以提高预习质量为基础。在对预习作业的安排上,老师可以从字词、朗读和问题等方面进行预习:1、划一划。划出生字词、二类字、四字词。
2、查一查。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读一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文章结构、主要内容。
4、想一想。在不懂的句子、文段旁打“?”。
对于预习,历来都存在两种意见:一是课外完成,理由是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是堂上完成,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实践、比较。
(一)课外预习
结果分析
1、从课堂反馈上看,有理由相信学生书面完成的预习是借助参考书,追求正确答案的。他们的目的是完成作业,并未与文本真正展开对话。因此,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不明显,预习意义不大。
2、非书面形式的预习是无形的,相对来说,检查比较难。从课堂表现上看,更有理由相信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去做。
3、由于新授课前,有的学生已经把课文预习过一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欠缺热情,这也是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原因之一。
4、教师指定预习内容,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除了布置的预习题,其他再没有主动深入了解。
5、从课外调查看,完成书面形式的预习作业,以中等生为参照,他们所需要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的预习的确加大了学生的负担。
综上所述,课外预习,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完成的真实情况。学生的负担大了,同时也没有因此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把预习转到课堂上。
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恰当安排预习时间。
把预习时间放在开课之后,由质疑开始进入学生独立预习,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创造性思维。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速度,不管是教学大纲,还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标准》都明确规定了每个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300字,因此,把预习时间安排在20分钟内,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既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三、课堂上做好预习反馈
课文预习作业一定不能脱离课文预习作业的本质,老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文教材作为预习的整体,并运用分层设计,合理、系统、有效地布置预习作业。
除了有体系的预习训练外,老师还需实时落实检测预习成果,查看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做好预习反馈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因为在学生预习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必定是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内容,若没有得到系统合理的解释,容易打击学生课文预习的积极心态。另外,对预习成果,老师应该实行奖罚制度,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做好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前提,而老师做好课文预习作业的备课工作,才能具体直接的引导学生做正确的预习,高效理解课文中心意思,有助于上课的进度,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要运用分层设计丰富预习内容,在课堂加强落实预习任务的检测,将落实检查做到实处,尽量细致,增强预习效果。
运用分层设计提高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語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不同层次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知识建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预期成果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定位于学,强调学生先学老师后教,有效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让孩子更主动学习,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万翔学校 广东 番禺 5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