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精神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从而实现人的心灵净化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 情感 心灵 审美 品位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以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笔者认为,作为“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的音乐教学,在让学生享受美的同时,更应把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心灵的净化剂。
一、音乐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育对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说服力。通过音乐,可以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如歌曲《我的祖国》那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歌词内涵,激发起爱国情感。
二、音乐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
音乐可以拓展知识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代表那个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音乐,反映那个时代和地域的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等。现在的青少年虽不一定生活在那个时代或地域,但通过音乐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状况,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如《十个小印第安人》能将学生带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中,领略各地儿童质朴、热情、活泼的情趣与不同的音乐风格,开拓视野,愉悦身心。通过唱游活动,融入人文知识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风格、文化的生活环境。
音乐可以发展思维能力。雨果曾说:“开启人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
如歌曲《不要说这是异想天开》的第一段音乐跳跃而欢快,犹如青少年在诉说自己对神秘太空及深邃大海探秘的向往;第二段音乐节奏舒缓,旋律连贯流畅,抒发了青少年充满激情的幻想;第三段音乐节奏紧凑,音调活跃且富有弹性,是对青少年充满科学幻想的热情鼓励。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这些音乐时展开联想,引发学生对天空产生幻想,鼓励学生勇于“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音乐可以提高精神品位,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和感知水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社会。音乐能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它能够在短时间里,把人们熔合在同一感情之中,从中领略美感,促使人们主动去排斥那些庸俗腐朽、格调低下的颓废的作品,自觉接受优秀、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的音乐形象;《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能使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肃穆的气氛中悼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咱们从小有礼貌》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讲文明、讲礼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争做文明学生的信念,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守则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好孩子要诚实》则用优美、纯真的声音形式演绎了智慧高雅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了高尚品德的教育渗透,从而达到用音乐去净化、美化青少年心灵之目的。
总之,好的音乐作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对青少年更是具有巨大的感情渗透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音乐课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优美音乐旋律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精神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观的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没有音乐的教育,就没有全面的教育,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独特功能,去净化青少年的美好心灵,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品位。
参考文献
[1]李宝珠 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J].中国音乐学,2000(1)。
[2]徐蕾 让音乐教学充满创造的魅力[J].黄河之声,2008(21)。
[3]宋花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创新,2008(17)。
[4]唐喆 让音乐滋养心灵[J].人民教育,2008(12)。
关键词:音乐 情感 心灵 审美 品位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以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笔者认为,作为“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的音乐教学,在让学生享受美的同时,更应把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心灵的净化剂。
一、音乐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音乐教育对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说服力。通过音乐,可以培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还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如歌曲《我的祖国》那婉转优美的独唱、气势磅礴的合唱,使学生很快联想到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向学生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歌词内涵,激发起爱国情感。
二、音乐可以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
音乐可以拓展知识视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代表那个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音乐,反映那个时代和地域的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等。现在的青少年虽不一定生活在那个时代或地域,但通过音乐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和地域的状况,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如《十个小印第安人》能将学生带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中,领略各地儿童质朴、热情、活泼的情趣与不同的音乐风格,开拓视野,愉悦身心。通过唱游活动,融入人文知识教学,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风格、文化的生活环境。
音乐可以发展思维能力。雨果曾说:“开启人的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
如歌曲《不要说这是异想天开》的第一段音乐跳跃而欢快,犹如青少年在诉说自己对神秘太空及深邃大海探秘的向往;第二段音乐节奏舒缓,旋律连贯流畅,抒发了青少年充满激情的幻想;第三段音乐节奏紧凑,音调活跃且富有弹性,是对青少年充满科学幻想的热情鼓励。要引导学生在欣赏这些音乐时展开联想,引发学生对天空产生幻想,鼓励学生勇于“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音乐可以提高精神品位,培养审美情趣
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和感知水平,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通过音乐美的熏陶,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发现生活中的平衡与和谐,用美好的心灵去创造美好的社会。音乐能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它能够在短时间里,把人们熔合在同一感情之中,从中领略美感,促使人们主动去排斥那些庸俗腐朽、格调低下的颓废的作品,自觉接受优秀、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作品,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例如:《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的音乐形象;《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能使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肃穆的气氛中悼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咱们从小有礼貌》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什么是讲文明、讲礼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争做文明学生的信念,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守则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好孩子要诚实》则用优美、纯真的声音形式演绎了智慧高雅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了高尚品德的教育渗透,从而达到用音乐去净化、美化青少年心灵之目的。
总之,好的音乐作品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对青少年更是具有巨大的感情渗透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的音乐课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优美音乐旋律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展知识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精神品位,培养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观的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没有音乐的教育,就没有全面的教育,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独特功能,去净化青少年的美好心灵,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品位。
参考文献
[1]李宝珠 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J].中国音乐学,2000(1)。
[2]徐蕾 让音乐教学充满创造的魅力[J].黄河之声,2008(21)。
[3]宋花 音乐欣赏课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创新,2008(17)。
[4]唐喆 让音乐滋养心灵[J].人民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