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着重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人为本”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五个领域目标,为了使贫困山区孩子的“三维健康”得到塑造,拥有健康的体魄,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很必要的。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课程改革着重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发展才是体育教育的灵魂所在。由此,贫困山区学校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氛围应抓好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体育活动的场地也不能再固定于校内的操场,就是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标》和教材。我们切实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去选择教材内容和教法,如“水平一”和“水平四”的学生应多从游戏化教材着手,把体育看作是他们寻求乐园的圣地,如没有充分的场地、器材时,可以用矿泉水瓶子罐上沙而让学生通过接力跑的方式摆跑道,然后在假象的跑道中开展“鸭子”赛跑。在“水平五”和“水平六”的学生中应有高的要求,出了搭配好田径教材、球类教材、武术教材、还要合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素材教材化,如彝族的《七月火把节》、瑶族的陀螺、跳绳等。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新学校的“大课间”
大课间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如周期性地开展竹竿舞、民族舞蹈、佩带音乐的武术和武术操等。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改提倡的“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实现“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远大目标,要在贫困山区学校开展好大课间活动,首先可进行集体广播操、自编操,其次进行分班、分点、分项目活动,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退场。以“大课间”活动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关注全体学生,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
学校运动会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体育“盛会”,也是构建和谐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的子系统,在实地走访的部分学校中,学校运动会都普遍采用竞技比赛为主的田径运动会,然而这种比赛往往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而大多学生兴致不高。学校运动会应努力做到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健身、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运动会新模式,让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1)学校运动会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所设项目应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应构建多种类型的集体项目,除了球类和田径等运动模式,还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进行挖掘,如武术操、太极剑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工夫”的博大精深,以便激发起学生的比赛兴趣。
(2)学校运动会应以集体比赛为重,如开展踩木屐比赛,在一块木板上用绳子系上15个一排的扣子,学生把脚放在上面,然后在大家的声音配合下“一、二、一”的运动,这样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
(3)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学校运动会的组织与编排中应动员喜欢体育的学生,并让他们在竞赛过程中担任裁判,最后要学生总结,把失误的裁判工作细讲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好的导航。
(4)运动会改革模式中应注重奖励机制。运动比赛结束后,奖励形式多模拟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优美悦耳的歌声唱出运动员比赛疲倦后的轻松,让学生在歌声中触感到成功的快乐。多设立奖项,如第一名、二名、三名,用金、银、铜牌等加以奖励,而其余奖项的设“优秀运动员”、“最佳进步奖”等多种奖励机制。
(5)增设“体育节”和“体育角”的活动。学校体育教学氛围若增设“体育节”,它可以打破学校运动会原有的单一的有年中仅有2-3天的运动会组织形式,能增强学校运动氛围。例如,班与班之间的拔河比赛、棋牌类、毽绳类、体育舞蹈类等。而开办“体育角”活动,它可以更好地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体育锻炼与健身的知识。
总之,把学校体育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是每个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方面。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它的活动内容丰富,选择性强,选择面广,能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的口味,因此,我们体育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地按时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外活动锻炼过程中来,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把班级进行周期分配,既能够缓解学校体育设施的拥挤状态,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课程改革着重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发展才是体育教育的灵魂所在。由此,贫困山区学校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氛围应抓好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体育活动的场地也不能再固定于校内的操场,就是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标》和教材。我们切实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去选择教材内容和教法,如“水平一”和“水平四”的学生应多从游戏化教材着手,把体育看作是他们寻求乐园的圣地,如没有充分的场地、器材时,可以用矿泉水瓶子罐上沙而让学生通过接力跑的方式摆跑道,然后在假象的跑道中开展“鸭子”赛跑。在“水平五”和“水平六”的学生中应有高的要求,出了搭配好田径教材、球类教材、武术教材、还要合理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素材教材化,如彝族的《七月火把节》、瑶族的陀螺、跳绳等。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新学校的“大课间”
大课间活动应是丰富多彩的。如周期性地开展竹竿舞、民族舞蹈、佩带音乐的武术和武术操等。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改提倡的“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实现“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远大目标,要在贫困山区学校开展好大课间活动,首先可进行集体广播操、自编操,其次进行分班、分点、分项目活动,最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退场。以“大课间”活动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关注全体学生,对学校运动会进行改革
学校运动会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中的体育“盛会”,也是构建和谐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的子系统,在实地走访的部分学校中,学校运动会都普遍采用竞技比赛为主的田径运动会,然而这种比赛往往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而大多学生兴致不高。学校运动会应努力做到融竞争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集健身、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运动会新模式,让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1)学校运动会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所设项目应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应构建多种类型的集体项目,除了球类和田径等运动模式,还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进行挖掘,如武术操、太极剑等,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工夫”的博大精深,以便激发起学生的比赛兴趣。
(2)学校运动会应以集体比赛为重,如开展踩木屐比赛,在一块木板上用绳子系上15个一排的扣子,学生把脚放在上面,然后在大家的声音配合下“一、二、一”的运动,这样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
(3)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学校运动会的组织与编排中应动员喜欢体育的学生,并让他们在竞赛过程中担任裁判,最后要学生总结,把失误的裁判工作细讲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好的导航。
(4)运动会改革模式中应注重奖励机制。运动比赛结束后,奖励形式多模拟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优美悦耳的歌声唱出运动员比赛疲倦后的轻松,让学生在歌声中触感到成功的快乐。多设立奖项,如第一名、二名、三名,用金、银、铜牌等加以奖励,而其余奖项的设“优秀运动员”、“最佳进步奖”等多种奖励机制。
(5)增设“体育节”和“体育角”的活动。学校体育教学氛围若增设“体育节”,它可以打破学校运动会原有的单一的有年中仅有2-3天的运动会组织形式,能增强学校运动氛围。例如,班与班之间的拔河比赛、棋牌类、毽绳类、体育舞蹈类等。而开办“体育角”活动,它可以更好地加强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体育锻炼与健身的知识。
总之,把学校体育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是每个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方面。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它的活动内容丰富,选择性强,选择面广,能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的口味,因此,我们体育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地按时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外活动锻炼过程中来,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把班级进行周期分配,既能够缓解学校体育设施的拥挤状态,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