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存在的内容浅显、认识片面、一成不变等问题,文章将剪纸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分析了其具备的独特艺术价值,呼吁将剪纸以“艺术”的方式学习和重视,并提出解决目前困境的相关学习建议。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术;传统文化 ;传承;教育
中国剪纸是集绘画、雕刻和剪裁为一体的、用剪刀将纸剪刻成的、具有阴、阳纹样表现形式的工艺美术作品,传承延续的形式与题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随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剪纸项目正式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剪纸学习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美育中重要的一个篇章。剪纸除了作为一项手工艺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培养文化的认同感,但其作为一个美术门类,其艺术语言和蕴含的美术一般规律却常被忽略。发掘中小学剪纸教育中的艺術价值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剪纸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学科不受一般学校的重视,因此美术课时十分有限,能够分给剪纸教学的课时就更加短暂,教学内容浅显,缺乏丰富的课外活动体验。浅尝辄止往往导致学生刚对剪纸产生兴趣和初步了解后就结束了这一方面的学习,也导致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是以体验和尝试为主,很难有技法或文化理解上的阶段性难度提升,无法达到有效教育。
(二)艺术性和创新性缺失
目前,剪纸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只意识到剪纸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其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美术形式。首先要了解到普通剪纸手工与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之间的区别。剪纸手工只是用剪刀剪刻出一个图案,不需要有太多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就能完成;而剪纸艺术有其特定的构图特点、剪法技巧和章法,需要一定的领悟力、美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是多年持之以恒的实践和美术理论的结合。但剪纸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介绍完毕剪纸的基本信息、基本技法后,就拿出经典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进行模仿,力求剪的像,剪切痕迹利落不毛糙。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剪纸艺术语言的分析理解,学生即使能熟练运用剪刀,但由于缺乏对图形的概括简化能力、缺乏对图案组织的能力,依旧无法自由创作,学习的趣味性自然也会降低。此外,经典的作品大多停留在农村和民俗题材,与如今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不符,若不对题材加以改进,或令学生切身体会传统图样代表的生活环境,学生很难体会到剪纸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美术语言。在这种老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懂运用剪纸语言灵活表达自身感情和生活中的美,这样的剪纸算不上“美术”,只能是“手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剪纸教学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转变思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自由发挥,让剪纸的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原样,而是如活水一般生生不息。
二、剪纸艺术培养的建议
(一)分阶段教学
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在进行剪纸教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的教学方案。结合剪纸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再考虑到对剪刀的把握程度和安全等问题,笔者建议,小学时期开始就可以接触一定的剪纸手工,比如对称图形、几何形体的组合,用以培养儿童的兴趣以及对剪刀的感觉和对图形的敏感度,初步掌握剪纸的语言符号。对剪纸艺术的深入学习可从中学阶段开始,初中阶段以“造型·表现”类课程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减少临摹的次数,教授学生剪纸的普遍规律和技法,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能更好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审美能力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可以开设更多的“欣赏·评述”类课程,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若想将剪纸艺术传承发展、走向世界,就要求剪纸不仅有广泛性,还要有代表性。学校可以在上过基础性剪纸课程后开设更加专业的剪纸选修课,力求培养出能够作为剪纸文化传承人的学生,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师资源还是设备资源都应得到大幅度提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主修当地特色的剪纸,并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传授更为专业的知识。
(二)挖掘剪纸中的美术语言
剪纸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风貌、富含创造性的艺术。应该向学生传递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无穷的创作题材、剪纸的题材可以契合当今时事的思路,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美好追求,鼓励学生在剪纸中表达对世界变化的感悟和思考,示意青少年可以剪刻他们最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或他们喜欢的题材和形象,消除剪纸只能表达乡土民俗的误区,借此领他们入门,引导他们爱上剪纸,愿意学习更多知识,进而一点点将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
此外,要意识到剪纸属于美术,在本质上与其他画种都是一脉相承的。绘画构图中常用的主次关系处理、透视原理或明暗关系,在剪纸构图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如素描中的“亮调”、“受光面”用深色纸张的剪纸语言表达就是镂空的部位,“暗调”、“背光面”则不做雕刻,“灰调”可通过镂空部位和纸张的疏密分布去表现。因此剪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创作,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到自然界和城市中进行剪纸写生练习。还要注意传统剪纸具有一定的意象化的造型语言,它通过夸张变形将客观世界抽象化、简单化,再把各种抽象的形状有机组合排列,交错叠放的构成一个多维的组合空间。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都可以从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中找到契合点。可以将现代绘画形式与技巧等前卫艺术与民间剪纸艺术做比较,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争取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剪纸艺术的学习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剪纸课程即使是在未来的青少年中普及,也不能使人人成为艺术家。但对剪纸艺术的学习理解终将会内化成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对于培养全面素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剪纸的生命力也将通过广泛性的传承融入社会,未来定将有更多载体来承接剪纸,这种载体可以是产品设计,可以是影视媒体,可以是产业模式,甚至是更多尚未明确的新领域。青少年的优势是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他们未来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领域,可以提出剪纸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融合的更多可能,正如20世纪初的剪纸动画一经问世遍走红全国,家喻户晓,未来剪纸也有可能在这批剪纸接班人的手中大放异彩,名扬海内外。随着剪纸开发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更多的传承形式,中国剪纸将有效融入社会和生活,随着社会进步一起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4]彭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01).
[5]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光明日报》,2018(02).
[6]杨玉峰.《刻纸剪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03).
[7]闻淑兰,王永芬.《中国剪纸创新技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05).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术;传统文化 ;传承;教育
中国剪纸是集绘画、雕刻和剪裁为一体的、用剪刀将纸剪刻成的、具有阴、阳纹样表现形式的工艺美术作品,传承延续的形式与题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随着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剪纸项目正式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艺术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剪纸学习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美育中重要的一个篇章。剪纸除了作为一项手工艺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培养文化的认同感,但其作为一个美术门类,其艺术语言和蕴含的美术一般规律却常被忽略。发掘中小学剪纸教育中的艺術价值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剪纸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学科不受一般学校的重视,因此美术课时十分有限,能够分给剪纸教学的课时就更加短暂,教学内容浅显,缺乏丰富的课外活动体验。浅尝辄止往往导致学生刚对剪纸产生兴趣和初步了解后就结束了这一方面的学习,也导致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都是以体验和尝试为主,很难有技法或文化理解上的阶段性难度提升,无法达到有效教育。
(二)艺术性和创新性缺失
目前,剪纸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只意识到剪纸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忽略了其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美术形式。首先要了解到普通剪纸手工与真正有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之间的区别。剪纸手工只是用剪刀剪刻出一个图案,不需要有太多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就能完成;而剪纸艺术有其特定的构图特点、剪法技巧和章法,需要一定的领悟力、美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是多年持之以恒的实践和美术理论的结合。但剪纸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介绍完毕剪纸的基本信息、基本技法后,就拿出经典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进行模仿,力求剪的像,剪切痕迹利落不毛糙。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剪纸艺术语言的分析理解,学生即使能熟练运用剪刀,但由于缺乏对图形的概括简化能力、缺乏对图案组织的能力,依旧无法自由创作,学习的趣味性自然也会降低。此外,经典的作品大多停留在农村和民俗题材,与如今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不符,若不对题材加以改进,或令学生切身体会传统图样代表的生活环境,学生很难体会到剪纸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美术语言。在这种老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懂运用剪纸语言灵活表达自身感情和生活中的美,这样的剪纸算不上“美术”,只能是“手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剪纸教学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转变思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自由发挥,让剪纸的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原样,而是如活水一般生生不息。
二、剪纸艺术培养的建议
(一)分阶段教学
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同,因此在进行剪纸教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的教学方案。结合剪纸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再考虑到对剪刀的把握程度和安全等问题,笔者建议,小学时期开始就可以接触一定的剪纸手工,比如对称图形、几何形体的组合,用以培养儿童的兴趣以及对剪刀的感觉和对图形的敏感度,初步掌握剪纸的语言符号。对剪纸艺术的深入学习可从中学阶段开始,初中阶段以“造型·表现”类课程为主,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减少临摹的次数,教授学生剪纸的普遍规律和技法,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对传统文化能更好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审美能力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可以开设更多的“欣赏·评述”类课程,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若想将剪纸艺术传承发展、走向世界,就要求剪纸不仅有广泛性,还要有代表性。学校可以在上过基础性剪纸课程后开设更加专业的剪纸选修课,力求培养出能够作为剪纸文化传承人的学生,因此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师资源还是设备资源都应得到大幅度提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主修当地特色的剪纸,并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传授更为专业的知识。
(二)挖掘剪纸中的美术语言
剪纸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来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风貌、富含创造性的艺术。应该向学生传递只要有生活就会有无穷的创作题材、剪纸的题材可以契合当今时事的思路,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美好追求,鼓励学生在剪纸中表达对世界变化的感悟和思考,示意青少年可以剪刻他们最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或他们喜欢的题材和形象,消除剪纸只能表达乡土民俗的误区,借此领他们入门,引导他们爱上剪纸,愿意学习更多知识,进而一点点将传统的、民族的东西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
此外,要意识到剪纸属于美术,在本质上与其他画种都是一脉相承的。绘画构图中常用的主次关系处理、透视原理或明暗关系,在剪纸构图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如素描中的“亮调”、“受光面”用深色纸张的剪纸语言表达就是镂空的部位,“暗调”、“背光面”则不做雕刻,“灰调”可通过镂空部位和纸张的疏密分布去表现。因此剪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创作,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到自然界和城市中进行剪纸写生练习。还要注意传统剪纸具有一定的意象化的造型语言,它通过夸张变形将客观世界抽象化、简单化,再把各种抽象的形状有机组合排列,交错叠放的构成一个多维的组合空间。从这些方面分析我们都可以从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中找到契合点。可以将现代绘画形式与技巧等前卫艺术与民间剪纸艺术做比较,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争取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剪纸艺术的学习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剪纸课程即使是在未来的青少年中普及,也不能使人人成为艺术家。但对剪纸艺术的学习理解终将会内化成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对于培养全面素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剪纸的生命力也将通过广泛性的传承融入社会,未来定将有更多载体来承接剪纸,这种载体可以是产品设计,可以是影视媒体,可以是产业模式,甚至是更多尚未明确的新领域。青少年的优势是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他们未来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领域,可以提出剪纸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融合的更多可能,正如20世纪初的剪纸动画一经问世遍走红全国,家喻户晓,未来剪纸也有可能在这批剪纸接班人的手中大放异彩,名扬海内外。随着剪纸开发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更多的传承形式,中国剪纸将有效融入社会和生活,随着社会进步一起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4]彭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01).
[5]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光明日报》,2018(02).
[6]杨玉峰.《刻纸剪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03).
[7]闻淑兰,王永芬.《中国剪纸创新技艺》.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