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许多元素在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特别是舞台表演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古典舞剧目在表演过程中大量运用戏曲元素来表现舞蹈的神韵和阴柔之美。本文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剧目《镜像梨园》为例,分析中国戏曲元素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具体应用。
【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梨园”这个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是唐代的都城和长安的地名。后来,与歌剧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术家的同义词。在历史上,唐明皇入选了音乐系的三名成员,并在梨园任教。数百名宫廷女士也是梨园的弟子,住在伊春北苑。通过这种方式,梨园进入了我们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四大回族进入了北京城。从那时起,西皮二黄便婉转高亢地演绎出了无数的爱恨情仇。
舞蹈《镜像梨园》曾是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一个剧目,这是一个融入戏曲元素的古典舞群舞作品。这个的故事性和情绪性可以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群舞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一起走进《镜像梨园》这支舞蹈。
二、戏韵情献舞者风姿万种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中华儿女思想意识、民族精神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轨迹和呈现的戏剧表演形式来表达思想内涵。作为中国的国粹,它蕴含着东方人体文化中“相衬”与“和谐”的特点,这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就像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样,它也是在“对比”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宇宙的统一,甚至整个宇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的“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表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孔子所说的“中庸”观中也有对万物之间“对比”关系的探究,而这种“对比”要趋于和谐与统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哲学基础的表现。
古典舞剧目《镜像梨园》在对戏曲元素学习和继承之时,也延续了“相衬”与“和谐”的动作编排法则与规律,从而形成了该舞蹈作为“古典舞”剧目独特的动作表演特色,这表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作为中国的古典舞剧,又加以戏曲元素的传统“砝码”作为表演特色其中的“相衬”与“和谐”的法则既区别于西方芭芽舞中常用的“开绷直立”的运动规则也不同于现代舞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民族风格。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学生所表演的《镜像梨园》可以说是戏曲元素古典舞的优秀之作,从该舞蹈的动作和路线编排设计上,“水袖释放”前后该舞蹈的许多动作造型如云手、小五花、顺风旗、姿态斜腰这些动作在“传递式”的表演过程中给观者展现出“相衬”与“和谐”的之美。“相衬”表现为舞者的面部和身体在舞姿中不是共对一面,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用优美动人的舞蹈姿态加以戏曲神韵交错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姿态造型。如在舞蹈一开始,领舞的红衣身着传统双水秀(其余群舞舞者为单水袖设计舞蹈服装)戏服出场,该舞姿造型领舞舞者的头和胸尽量朝上扭转,头朝向左上方的形态与躯干、下肢向右下拟的动势构成了一种”交错”,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衬”的对比效果,并于这种“交错”形态上形成一种戏韵与舞姿的统一和谐之美。又如领舞者在步伐流动中时而扭转身题回眸而定呈类似“射雁舞姿”就有一种“子午阴阳”的相对之美,其头部与身体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从而构成又一次交错,上半身的自取身段与下肢的舞蹈姿态,呈现出一种“戏舞相称”之美。又如在整个剧目的后半分部的有一云转水袖单托手位的“大掖步腰”的舞姿造型,这个舞姿造型在行进过程中,有群舞舞者一个接一个传递完成,在大掖部的基础上向旁挑腰加敞胸,在所有群舞舞者递进的完成中为观众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和谐美。除了静态的舞姿造型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外,编导用传递式的群舞动作设计是整个舞蹈群舞部分处处于动作的流动与渐变之中,从而更好地展现表出古典舞神韵与戏曲身段的“对比和谐”之美。如过舞蹈动作递进渐变过程中的“左与右的拧转”“前与后变化”“快与慢的节奏转换”“重与轻节拍交错”等一些列对比所呈现表出一种“和谐”的韵致。
两种不同地艺术形式,经过适当的方式碰撞融合后,虽然磨去了其中一些锈垢,却在新的复合艺术模式中形成一种别样的意韵。就好像国画中的“撞彩”,连中看似不同色相的颜色,经过碰撞融合,呈现出来和谐柔美新意境。春生晓镜中,舞者一半身挂指古典舞服,舞动奏起与戏曲唱腔的新交响;缥缈水袖身,独特的单水袖戏服,撰写出与古典舞姿交融后的新致国粹。
四、结语
舞低杨柳镜像月,曲尽情深梨园风。《镜像梨园》这部舞蹈作品中,舞者为观者演绎出了古典舞与京戏国粹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境界。水袖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京韵。形神气韵柔为济,惜得婉转叹无赢。京艺传韵韵无形,镜像神行气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风采。
现如今,戏曲与古典舞融合已经成为舞蹈艺术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编排思路,在传统古典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专业工作者的精炼、组织、加工、创作和考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在歌剧的动作和风格以及表演者的表现力中,在强调呼吸的同时,表演的节奏和风格将向观众展示东方的独特方式——京艺之美。
参考文献:
[1]江丽.论戏曲舞蹈队古典舞形成与发展的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2]刘岩.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D].北京:国艺术研究院,2013.
[3]李娇璐.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高思萌.浅析中国古典舞中戏曲舞蹈元素的融合[J].音乐生活,2017(7).
[5]王嵩妹.中国戏曲身段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8(8).
[6]辛明.时空关照下的“古典舞”概念辨析[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6).
[7]王岩,韩宝春.探究戏曲舞蹈审美特征的历史根源[J].北方音乐,2016(1).
[8]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作者简介:董琳(1993-),女,吉林长春人,学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9级本科,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关键词】戏曲元素;古典舞;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梨园”这个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是唐代的都城和长安的地名。后来,与歌剧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术家的同义词。在历史上,唐明皇入选了音乐系的三名成员,并在梨园任教。数百名宫廷女士也是梨园的弟子,住在伊春北苑。通过这种方式,梨园进入了我们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百多年前的一天,四大回族进入了北京城。从那时起,西皮二黄便婉转高亢地演绎出了无数的爱恨情仇。
舞蹈《镜像梨园》曾是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金帆舞蹈团专场演出“京艺求精”的一个剧目,这是一个融入戏曲元素的古典舞群舞作品。这个的故事性和情绪性可以让观者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群舞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一起走进《镜像梨园》这支舞蹈。
二、戏韵情献舞者风姿万种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中华儿女思想意识、民族精神的一种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轨迹和呈现的戏剧表演形式来表达思想内涵。作为中国的国粹,它蕴含着东方人体文化中“相衬”与“和谐”的特点,这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就像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样,它也是在“对比”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宇宙的统一,甚至整个宇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的“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表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孔子所说的“中庸”观中也有对万物之间“对比”关系的探究,而这种“对比”要趋于和谐与统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哲学基础的表现。
古典舞剧目《镜像梨园》在对戏曲元素学习和继承之时,也延续了“相衬”与“和谐”的动作编排法则与规律,从而形成了该舞蹈作为“古典舞”剧目独特的动作表演特色,这表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作为中国的古典舞剧,又加以戏曲元素的传统“砝码”作为表演特色其中的“相衬”与“和谐”的法则既区别于西方芭芽舞中常用的“开绷直立”的运动规则也不同于现代舞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民族风格。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学生所表演的《镜像梨园》可以说是戏曲元素古典舞的优秀之作,从该舞蹈的动作和路线编排设计上,“水袖释放”前后该舞蹈的许多动作造型如云手、小五花、顺风旗、姿态斜腰这些动作在“传递式”的表演过程中给观者展现出“相衬”与“和谐”的之美。“相衬”表现为舞者的面部和身体在舞姿中不是共对一面,而是形成一定的角度,用优美动人的舞蹈姿态加以戏曲神韵交错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姿态造型。如在舞蹈一开始,领舞的红衣身着传统双水秀(其余群舞舞者为单水袖设计舞蹈服装)戏服出场,该舞姿造型领舞舞者的头和胸尽量朝上扭转,头朝向左上方的形态与躯干、下肢向右下拟的动势构成了一种”交错”,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衬”的对比效果,并于这种“交错”形态上形成一种戏韵与舞姿的统一和谐之美。又如领舞者在步伐流动中时而扭转身题回眸而定呈类似“射雁舞姿”就有一种“子午阴阳”的相对之美,其头部与身体间形成一定的角度,从而构成又一次交错,上半身的自取身段与下肢的舞蹈姿态,呈现出一种“戏舞相称”之美。又如在整个剧目的后半分部的有一云转水袖单托手位的“大掖步腰”的舞姿造型,这个舞姿造型在行进过程中,有群舞舞者一个接一个传递完成,在大掖部的基础上向旁挑腰加敞胸,在所有群舞舞者递进的完成中为观众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和谐美。除了静态的舞姿造型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外,编导用传递式的群舞动作设计是整个舞蹈群舞部分处处于动作的流动与渐变之中,从而更好地展现表出古典舞神韵与戏曲身段的“对比和谐”之美。如过舞蹈动作递进渐变过程中的“左与右的拧转”“前与后变化”“快与慢的节奏转换”“重与轻节拍交错”等一些列对比所呈现表出一种“和谐”的韵致。
两种不同地艺术形式,经过适当的方式碰撞融合后,虽然磨去了其中一些锈垢,却在新的复合艺术模式中形成一种别样的意韵。就好像国画中的“撞彩”,连中看似不同色相的颜色,经过碰撞融合,呈现出来和谐柔美新意境。春生晓镜中,舞者一半身挂指古典舞服,舞动奏起与戏曲唱腔的新交响;缥缈水袖身,独特的单水袖戏服,撰写出与古典舞姿交融后的新致国粹。
四、结语
舞低杨柳镜像月,曲尽情深梨园风。《镜像梨园》这部舞蹈作品中,舞者为观者演绎出了古典舞与京戏国粹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境界。水袖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京韵。形神气韵柔为济,惜得婉转叹无赢。京艺传韵韵无形,镜像神行气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风采。
现如今,戏曲与古典舞融合已经成为舞蹈艺术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编排思路,在传统古典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经过专业工作者的精炼、组织、加工、创作和考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的舞蹈。在歌剧的动作和风格以及表演者的表现力中,在强调呼吸的同时,表演的节奏和风格将向观众展示东方的独特方式——京艺之美。
参考文献:
[1]江丽.论戏曲舞蹈队古典舞形成与发展的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2]刘岩.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D].北京:国艺术研究院,2013.
[3]李娇璐.探究中国戏曲艺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高思萌.浅析中国古典舞中戏曲舞蹈元素的融合[J].音乐生活,2017(7).
[5]王嵩妹.中国戏曲身段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8(8).
[6]辛明.时空关照下的“古典舞”概念辨析[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6).
[7]王岩,韩宝春.探究戏曲舞蹈审美特征的历史根源[J].北方音乐,2016(1).
[8]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作者简介:董琳(1993-),女,吉林长春人,学士,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09级本科,研究方向:舞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