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记·学记》中有“教学相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中也提到:“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学应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教中有学,学中生教。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心灵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活动,以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优教; 真学;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60-001
这是一节很寻常的科学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怎样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实验,在很多科普读物里都有介绍,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探究“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时,他们能够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实验桌上摆着的烧杯、装有水的水槽、盐、筷子、马铃薯、生鸡蛋、橡皮泥……同学们迫不及待想动手做实验。我交代学生把马铃薯、生鸡蛋、橡皮泥分别放入水中,试试是沉还是浮。
“他们都沉在水底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我马上问道:“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物体浮起来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然后纷纷举手告诉大家:可以往水里加盐,可以把马铃薯挖空、可以把橡皮泥捏空……我不纠正也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科学上对于不同的想法,是在争论中产生新想法,是在探究中得到验证。
“你想知道你的方法能行吗?该怎么办呢?”我问。“让我们设计实验去证明它!”学生们大声回答。“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去证明呢?”我又问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在思索着,他们不时地在小组内小声地讨论,齐心协力地制定出了一份实验方案。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动手了:有些同学把盐加进水槽,然后放入马铃薯;有的同学把盐放进烧杯,然后把马铃薯、鸡蛋放进去;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组把鸡蛋打破,倒出蛋清和蛋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着,然后尝试再尝试。
学生通过试验后,我才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哪些组成功了?哪些组失败了?为什么?”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我不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接着问:“真有趣,还有发现吗?”“你认为这个实验成败关键在哪里?”
这节课上没有权威,学生是科学探索的主人,在这样一节普通的科学实验课上,让我从实践中更深体会到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的科学课,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中发生的变化。我们只有和学生一起成长,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成为学生满意的老师,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更好地让自己保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一、提高自身素养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教师以往的知识如果不经常补充或者加以更新,必然会老化。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一直保持与时代同步。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是由学生的变化所决定的。学生的信息来源空前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普及,更让学生的眼界开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不断增大,我们的威信自然也会在不断减弱。
素养既包括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含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断提升。
二、做好每个环节
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应该扫过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知道你一直在关注每一位同学。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欢乐交融,知识性趣味性统一,使学生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只有这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有可能,否则干巴巴的一节课下来,时间一长,学生怎么能有兴趣?失去了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意味着疲倦、厌烦、逃避……
但是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我们课前精心准备,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要教给学生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换句话说,要用教师的辛勤换来学生的轻松。
科学课堂上,因学科的特殊性,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积极性。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充分给以每个机会,好好保护住这份美好的童心。
兴趣小组活动是科学课堂最好的延伸拓展基地,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的好机会。兴趣小组活动中留给学生的作业,如果太难了,学生会失去兴趣而逃之夭夭;如果太易了,学生会缺乏挑战而不屑一顾。因此留给学生的作业的设计显得比较重要和必不可少,并且作业的设计讲究一些实际,就在学生身边,略微努力就可以完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作业带给他的那份成功感。
三、走进学生心灵
一次《科学》听课活动中,上课的是一位女教师。无论从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还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令所有在座的老师都为之惊叹。听课的老师被同学们一次次精彩的发言,个人新颖的发现而鼓掌喝彩。可就在这时细心的女教师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小女孩想站起来,可接着又坐下了。这位女教师赶紧示意其他同学一起来听听这个小女孩想说什么。不知是由于在场听课的老师太多胆怯的缘故,还是想把说的忘了,小女孩一时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一起集中到年轻的女教师这里,看看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如何处理这尴尬的场面?我想:老师很可能让她坐下,让其他孩子继续发言,或老师提示帮助她一下。只见这位女教师走到小女孩跟前,用双手轻轻地拉起小女孩的手,握在手心里,用满含期待的目光忘着她说:“来,老师给你回答问题的勇气,我相信你一定行!”在老师鼓励下,小女孩终于完整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鸣。我想这掌声里面既有对小女孩的独特见解的肯定,更包含有对这位青年教师教学机智的赞许。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更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在教学中多一份人文关怀,教师时刻用“爱”来浇注学生的心田,就能让他们拥有自信,获得成功。
我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树起人格的参天大树。而我的教育方法,也会随之成熟,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优教真学、教学相长和学生一同成长,不亦乐乎?
关键词:优教; 真学;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60-001
这是一节很寻常的科学课——《把固体放入水中》。“怎样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实验,在很多科普读物里都有介绍,也许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探究“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时,他们能够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实验桌上摆着的烧杯、装有水的水槽、盐、筷子、马铃薯、生鸡蛋、橡皮泥……同学们迫不及待想动手做实验。我交代学生把马铃薯、生鸡蛋、橡皮泥分别放入水中,试试是沉还是浮。
“他们都沉在水底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我马上问道:“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些物体浮起来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然后纷纷举手告诉大家:可以往水里加盐,可以把马铃薯挖空、可以把橡皮泥捏空……我不纠正也不否定学生的想法,因为科学上对于不同的想法,是在争论中产生新想法,是在探究中得到验证。
“你想知道你的方法能行吗?该怎么办呢?”我问。“让我们设计实验去证明它!”学生们大声回答。“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去证明呢?”我又问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在思索着,他们不时地在小组内小声地讨论,齐心协力地制定出了一份实验方案。随着一声令下,同学们动手了:有些同学把盐加进水槽,然后放入马铃薯;有的同学把盐放进烧杯,然后把马铃薯、鸡蛋放进去;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组把鸡蛋打破,倒出蛋清和蛋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着,然后尝试再尝试。
学生通过试验后,我才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哪些组成功了?哪些组失败了?为什么?”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我不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接着问:“真有趣,还有发现吗?”“你认为这个实验成败关键在哪里?”
这节课上没有权威,学生是科学探索的主人,在这样一节普通的科学实验课上,让我从实践中更深体会到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中的科学课,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中发生的变化。我们只有和学生一起成长,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成为学生满意的老师,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更好地让自己保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一、提高自身素养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激增的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教师以往的知识如果不经常补充或者加以更新,必然会老化。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一直保持与时代同步。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是由学生的变化所决定的。学生的信息来源空前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络的普及,更让学生的眼界开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不断增大,我们的威信自然也会在不断减弱。
素养既包括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包含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断提升。
二、做好每个环节
上课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应该扫过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知道你一直在关注每一位同学。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欢乐交融,知识性趣味性统一,使学生们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只有这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才有可能,否则干巴巴的一节课下来,时间一长,学生怎么能有兴趣?失去了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意味着疲倦、厌烦、逃避……
但是要做到这一步,就需要我们课前精心准备,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要教给学生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换句话说,要用教师的辛勤换来学生的轻松。
科学课堂上,因学科的特殊性,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积极性。作为科学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充分给以每个机会,好好保护住这份美好的童心。
兴趣小组活动是科学课堂最好的延伸拓展基地,更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的好机会。兴趣小组活动中留给学生的作业,如果太难了,学生会失去兴趣而逃之夭夭;如果太易了,学生会缺乏挑战而不屑一顾。因此留给学生的作业的设计显得比较重要和必不可少,并且作业的设计讲究一些实际,就在学生身边,略微努力就可以完成,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作业带给他的那份成功感。
三、走进学生心灵
一次《科学》听课活动中,上课的是一位女教师。无论从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还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令所有在座的老师都为之惊叹。听课的老师被同学们一次次精彩的发言,个人新颖的发现而鼓掌喝彩。可就在这时细心的女教师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小女孩想站起来,可接着又坐下了。这位女教师赶紧示意其他同学一起来听听这个小女孩想说什么。不知是由于在场听课的老师太多胆怯的缘故,还是想把说的忘了,小女孩一时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一起集中到年轻的女教师这里,看看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如何处理这尴尬的场面?我想:老师很可能让她坐下,让其他孩子继续发言,或老师提示帮助她一下。只见这位女教师走到小女孩跟前,用双手轻轻地拉起小女孩的手,握在手心里,用满含期待的目光忘着她说:“来,老师给你回答问题的勇气,我相信你一定行!”在老师鼓励下,小女孩终于完整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鸣。我想这掌声里面既有对小女孩的独特见解的肯定,更包含有对这位青年教师教学机智的赞许。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更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在教学中多一份人文关怀,教师时刻用“爱”来浇注学生的心田,就能让他们拥有自信,获得成功。
我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树起人格的参天大树。而我的教育方法,也会随之成熟,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优教真学、教学相长和学生一同成长,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