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心为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太师触龙攻心为上,巧妙运用避实就虚、委婉迂回、推进有序的“五步连环攻心法”,出奇制胜。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游说技巧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28-001
  
  《觸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孝成王的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
  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讲究策略。深谙此道的左太师触龙攻心为上,巧妙运用避实就虚、委婉迂回、推进有序的“五步连环攻心法”,出奇制胜。
  
  一、现身说法 麻痹对方
  
  太后“盛气而揖之”,左太师有备而来。为避免触怒太后遭唾面之辱,惨败而还,左太师“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既显出当快走而走不动的老态,又全了君臣之礼。左师公本就年迈、资深、功高、权重,加上此种状貌,虽预感到他是来劝谏的,但太后不便也不忍对老臣触龙发怒,只是保持高度警惕,严阵以待。可出乎太后意料,触龙原来只是来请安,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之道。左师游刃有余,娓娓叙来,避开政事,以同病相怜的切身体会来关心太后,打动太后,软化太后,使太后似乎感觉到在这烦心时刻,到底还是老臣对自己关心体贴。因而太后不由得放松了警惕,而太后放松警惕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左师公不露声色突破了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太后不但没有“唾其面”,而且“色少解”,愿意和触龙继续谈下去。
  
  二、巧布陷阱 引诱对方
  
  第二个回合,触龙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入宫当禁卫军的要求乃是触龙巧布陷阱,引诱太后人阵。这一要求容易引起太后以下错觉:(一)认为左师公是来为自己的小儿子“走后门”,谋职位,并非为长安君为质一事而来。(二)太后深感老臣触龙与自己一样都疼爱小儿子,为小儿子着想。太后感到自己找到了知音,竟然脱口而出:“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风趣妙对:“甚于妇人。”太后竟“笑曰:‘妇人异甚。”’至此,太后“免谈小儿子”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已全线崩溃。“盛气而揖之”的太后,脸色“少解”且又情不自禁地“笑”,殊不知自己已掉入触龙布设的陷阱,竟然无意中把矛盾的焦点亲口说出,令人忍俊不禁。左师公之所以成功,乃在深谙太后心理,用父亲疼爱小儿子的心情翻转来引起太后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三、巧用反衬 智败对方
  
  按照读者一般思路,下文该说到太后少子长安君了。但触龙却出人意料,仍然故意说反语:“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意即你不要以为您疼爱小儿子,其实在我看来您更疼爱您的女儿燕后。太后当然不同意,急忙争辩:“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言语至此,事实上已触摸到矛盾本质,而且是太后自揭矛盾,然而太后全然未觉。太后败局已定,左师公胜券稳操。但左师公依然绝口不提长安君为质之事,继续采用迂回战术,将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并总结出为子女长远的前途命运考虑才是真正爱子。左师公所谈太后对女儿的态度蕴含以下三层深意:(一)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有长远考虑;(二)太后对女儿的态度表明太后深明大义,是非分明;(三)太后虽爱女儿,但不溺爱,在女儿远嫁的问题上,太后理智战胜感情,表现出远见卓识。而凡此种种,在长安君为质一事上太后则都没有做到。
  
  四、欲擒故纵 牵制对方
  
  通过以上对比。太后自然明白自己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左太公若趁机将话锋转到长安君身上,太后应该能够接受。但左师公仍旧没有点到主旨。不但没谈长安君为质之事,反而欲擒故纵,荡开一笔,先说“三世以前”,然后说到赵由三家分晋自成一国开始为赵国的时候,甚至说到了其他诸侯国。这些话看似不着边际,愈说愈远,但范围越大,扣题越紧,说服力便越强。触龙从广泛史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诸侯国的统治者若不令其子孙有功于国,只靠祖荫,坐享其成,若他不是王位继承者而只是作为王公贵族,那他迟早会丧失爵禄特权甚至触犯刑律,断子绝孙。这自然令太后心惊胆战。
  
  五、直击要害 警醒对方
  
  接着触龙由一般规律说到长安君之事,水到渠成,直击要害:“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令其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此话令太后大汗淋漓,大梦方醒。前车之鉴。“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要真正为小儿子做长远打算。触龙自知太后已被说动,故而刚柔相济,从容稳重地将话题回归到爱子上,从而将爱子之心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切中要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赵太后幡然醒悟,同意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齐兵乃出,解救了赵国的危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消除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快乐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健康成长。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恐惧;原因;消除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67-001一、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1 一些运动项目比较枯燥或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项目不像球类、游戏那样具有竞争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摘要: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关键词:亲身经历;语文教师;成长之路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80-002前言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老师不仅水平要高,还要是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哪里来,首先是读书。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成长的阶梯,生存的力
摘要:为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精神,《江苏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下称《纲要》)中,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少年科学院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落实《纲要》要求,普厦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作为少年科学院活动的近期目标,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其在培养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关键词:《纲要》要求;少年科学院中图分类号:G6451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又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要“乐于表达”,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小学习作;表达见解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89-001一直以来,“习作教学难!”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慨叹,更是不容忽视的教改研究课题。要么是“举着蜡烛走瞎路”式的习作指导,要么是“秋举御考”式的“自主习作
摘要: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提倡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词:语文课堂;无效;自主;合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92-001新课程标准的诞生,给语文教育改革谱写了新的篇章,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摒弃,进而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一时间,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洒满
摘要:当前全国掀起了一阵古书诵读(简称读经)热,几百万少年儿童参加进这诵读古时经典的活动,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当年被一再批判的“封建糟粕”为什么今天又被一些人拾起来欣赏、利用、学习呢?仔细想来也有道理。这一举动体现出一些人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任务的重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的表现。关键词:中华经典;启蒙教育;重要影响;指导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摘要:阅读教学中,在课前联系生活预习,开启阅读起点;在学文中联系生活理解字、词、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恩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方可让阅读教学从生活走向文本,再从文本走向生活,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活化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99-001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师生走进文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品社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一、注重细节;二、教师与学生合作;三、开展学生与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我们要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品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关键词: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02-001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课堂上
摘要:计算机多媒体逐渐进入小学语文的课堂并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一改往日语文教学单调僵化的面孔,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限魅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04-00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摘要: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阅读中使用传统的句法分析法。但简单机械的语言输入和复现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只有将所学的语言知识放到相应的情境中,放到有趣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不断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关键词:激发;轻松;关注;演练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06-001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英语学习同样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