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科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科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科学教学观。
关键词:九年级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低效表现;启蒙教学;科学实验
一、课堂活动呈现低效的表现
课堂活动追求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 它成为现实。然而,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等等,恰恰 造就了课堂活动低效的多种现象 。
1.1 活动目标发生本质偏移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误认为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因而把 活动简单等同于游戏、娱乐,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定是好活动。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科学活动的创设,目的在于让学 生亲身参与科学活动,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 法和科学理论,逐步感受和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2 活动主体参与力度偏低
在教学中,活动的展开不考虑取材因素,一概被演变为“升级版的演示实 验 ”,两个同学到讲台上表演一番,然后是大家的讨论评价,老师总结。表面看 来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细 想起来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品”表演,整个活动过程虽有几位学生参与其中,众多学生只不过是旁观者,活动对他们来说,只相当于看了一场电视节目,根本没有达到亲身参与和体验的目的 。
1.3 活动过程缺乏积极思维
有的教师误认为活动越多越好,活动量大思维含量也大。一时间课堂异常 活跃,活动充斥整个课堂,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活动无明确目的、无积极体验与思维反思,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一些活动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然而冷静下来思 考,就会发现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过充分的思维活动 。
1.4 活动交流环节日趋淡化
许多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观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淡化了活动交流评价环节,在活动后就简单地呈现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交流评价环节是一个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契机,活动交流评价环节的开 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培养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学 习能力和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 。
二、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初三科学是学习科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運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科学。
三、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 点;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引导学生 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并在这种思维的互动中碰撞出灵感 的火花,催生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辨析,也可以通过实验加 以论证,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将活动引向深入 。
例如:为了认识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我设计了一个背景 :串联两个不同的灯泡,然后把开关闭合,其中一个小灯泡没亮。以此提出问题 “灯泡为什么不发光? ”,小组讨论交流 :
小组1:可能是不亮的那个灯坏了,可以换一个灯泡。
(不可能,如果是灯泡坏了,那么另一个灯也不会亮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小组2:可能是不亮的那个灯短路了,可以把不亮的灯接入其他的电路来检查。
(检验结果,灯泡正常发光,证实了他们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
老师:电路是通路,灯泡也是完好无损。可能还有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灯泡不亮呢?
小组3:会不会是电流太小了?
(不可能,串联电路的电流是相等的,又有同学提出了观点 )
小组4:哦 (受小组3启发),可能是功率P太小了,可以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计算来验证 。
各小组活动,测定了数据 (其中一组),果然不发光的小灯泡功率很小,到此这个活动的目标已有效地达成。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功率必须达到多大值时,小灯泡才能发光 ?”。新问题的提出,把这个活动又推上了另 一个高度 。
参考文献:
[1] 刘勇.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2] 晏白米. "创新教学"经验总结及学科理论探索. 科技信息.2007
关键词:九年级科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低效表现;启蒙教学;科学实验
一、课堂活动呈现低效的表现
课堂活动追求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需要教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 它成为现实。然而,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等等,恰恰 造就了课堂活动低效的多种现象 。
1.1 活动目标发生本质偏移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误认为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因而把 活动简单等同于游戏、娱乐,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定是好活动。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科学活动的创设,目的在于让学 生亲身参与科学活动,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 法和科学理论,逐步感受和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2 活动主体参与力度偏低
在教学中,活动的展开不考虑取材因素,一概被演变为“升级版的演示实 验 ”,两个同学到讲台上表演一番,然后是大家的讨论评价,老师总结。表面看 来课堂气氛活跃,然而细 想起来这只能算是一场“小品”表演,整个活动过程虽有几位学生参与其中,众多学生只不过是旁观者,活动对他们来说,只相当于看了一场电视节目,根本没有达到亲身参与和体验的目的 。
1.3 活动过程缺乏积极思维
有的教师误认为活动越多越好,活动量大思维含量也大。一时间课堂异常 活跃,活动充斥整个课堂,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活动无明确目的、无积极体验与思维反思,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一些活动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然而冷静下来思 考,就会发现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过充分的思维活动 。
1.4 活动交流环节日趋淡化
许多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观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淡化了活动交流评价环节,在活动后就简单地呈现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交流评价环节是一个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契机,活动交流评价环节的开 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并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培养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学 习能力和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 。
二、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初三科学是学习科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運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科学。
三、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 点;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引导学生 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并在这种思维的互动中碰撞出灵感 的火花,催生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理论上加以辨析,也可以通过实验加 以论证,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将活动引向深入 。
例如:为了认识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我设计了一个背景 :串联两个不同的灯泡,然后把开关闭合,其中一个小灯泡没亮。以此提出问题 “灯泡为什么不发光? ”,小组讨论交流 :
小组1:可能是不亮的那个灯坏了,可以换一个灯泡。
(不可能,如果是灯泡坏了,那么另一个灯也不会亮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小组2:可能是不亮的那个灯短路了,可以把不亮的灯接入其他的电路来检查。
(检验结果,灯泡正常发光,证实了他们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
老师:电路是通路,灯泡也是完好无损。可能还有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灯泡不亮呢?
小组3:会不会是电流太小了?
(不可能,串联电路的电流是相等的,又有同学提出了观点 )
小组4:哦 (受小组3启发),可能是功率P太小了,可以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计算来验证 。
各小组活动,测定了数据 (其中一组),果然不发光的小灯泡功率很小,到此这个活动的目标已有效地达成。这时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新的疑问:“功率必须达到多大值时,小灯泡才能发光 ?”。新问题的提出,把这个活动又推上了另 一个高度 。
参考文献:
[1] 刘勇.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2] 晏白米. "创新教学"经验总结及学科理论探索. 科技信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