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随笔,但每每因不堪重负而中途夭折,或被学生同化以致于敷衍应付。随笔,作为一种自由写作,理应受到学生的喜欢,但为什么学生热情不高?我逐渐明白,是我们的反馈环节出现了故障。即使教师作了精批细改,也只是单向反馈,而没有互动交流,更没有全体师生参与的共生对话。反馈的简单化,逐渐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在两个班创办了《陌上花开》,效果颇佳。
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周末,我的学生只有一份固定作业:一篇随笔。周一上交后,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从每班各挑出8—10篇有发表潜力的随笔,将随笔本发还给他们,并写上修改建议。这些同学在周三放学前将修改后的习作交给我,最终再由我确定发表的篇目,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输入电脑,下周一交电子稿。我负责将电子稿里的文档汇集在一个文档里,排版,在学生校对后送印。每周三,《陌上花开》与两个班的学生见面。我再根据每期文章特点,相机点评。
《陌上花开》的制作可以简单归结为六个步骤:“一挑,二改,三定,四录,五印,六评”。这样会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我的体会是:不会。教师从之前的逐篇批阅,到现在的浏览全部、详批数篇,时间并未多花;而且,排版时的粘贴、分栏,也不太费时。
老师的负担不会增加,学生的写作状态却得到了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对随笔冷漠以对,而是充满期待,尤其是发表者的随笔本发下后常会引来羡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敷衍了事,而是用心写作,甚至为发表而三改、五改。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爱上了读书……
《陌上花开》会不会成为写作尖子生的展示台、写作困难生的伤心地?我认为,只要教师把握好评选尺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随笔。我的评选尺度就是每期报纸页眉处的十二个字——“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发真论”。这个标准,是每位学生用心努力能够达到的。其实,我在评选时,有时会“偏袒”一些写作困难生,只要他们的随笔接近发表水平,我都会尽力帮助他们,促其发表。在学期快结束时,我还会推出一期“增刊”,给未发表的学生提供发表空间。每期报纸约6000字,文章篇数约10篇。一学期近20期报纸,能给所有发表愿望强烈的同学提供机会。前些日子,我对《陌上花开》前二十期的发表情况作了统计,几乎所有学生都发表过,发表最多的达15篇。
写作素养的鉴定途径是多样的,即便是应试成绩,也能反映出学生写作素养的变化。学期结束,我所教班级的作文平均分远高于平行班级;一学期以来,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陌上花开》上录用的文章也能频频见于各级刊物,目前已有十多篇公开发表。
依托《陌上花开》,我的随笔化作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审视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发现它在有意无意间向作文教学的“原点”逐渐靠近,体现出对某些理念的自觉践行。
第一,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本性,让每一个内在生命健康生长。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背景下,潘新和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随笔的写作遵循“三自”原则: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摆脱束缚后的随笔写作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繁盛景象:就文体而言,有古体诗、杂文、小说、剧本、赏析类文章……就题材而言,有追怀过往、关注校园、品评时事、畅谈艺术……也许大部分随笔还存有瑕疵,但学生稚嫩、自由的笔触,清新、朴实的语调,展示出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真实生命。由于学生间的言语差异,每位学生所选择的文体类型、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我鼓励他们写“放胆文”,就是对言语生命本性的呵护。
第二,关注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系统,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每个生命都有着言说的欲望、倾诉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我在随笔化作文教学中搭建《陌上花开》这一发表平台,使不少学生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激发了言语生命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互励共生,激荡起每个生命的言说欲望。
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鼓舞者、自己的守护神,后者一般也都是作家。只消将后者的书看上几行,自己立刻就想写作了。某些书仿佛能迸溅出琼浆玉液,使我们陶醉,使我们受到感染,敦促我们拿起笔来。”这段话固然谈的是作家的创作,但对学生写作同样适用:找到自己在写作上的“鼓舞者”、“守护神”,每个学生的写作欲望几乎都能被激发出来。作文的“不可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空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写作的“守护神”。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作文教学的奥秘,或许正在于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唤醒、激励和鼓舞”。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言语生命在相互感召中走向共生,这不仅能实现生生共进,而且能促使师生双赢。受学生的推动,我也会偶尔在《陌上花开》上小露两手,而这也会反过来推动学生的写作。至今,《陌上花开》已有二十四期与我两个班的学生见面了,有《陌上花开》陪伴的日子,生活特别鲜亮,
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周末,我的学生只有一份固定作业:一篇随笔。周一上交后,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从每班各挑出8—10篇有发表潜力的随笔,将随笔本发还给他们,并写上修改建议。这些同学在周三放学前将修改后的习作交给我,最终再由我确定发表的篇目,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输入电脑,下周一交电子稿。我负责将电子稿里的文档汇集在一个文档里,排版,在学生校对后送印。每周三,《陌上花开》与两个班的学生见面。我再根据每期文章特点,相机点评。
《陌上花开》的制作可以简单归结为六个步骤:“一挑,二改,三定,四录,五印,六评”。这样会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我的体会是:不会。教师从之前的逐篇批阅,到现在的浏览全部、详批数篇,时间并未多花;而且,排版时的粘贴、分栏,也不太费时。
老师的负担不会增加,学生的写作状态却得到了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对随笔冷漠以对,而是充满期待,尤其是发表者的随笔本发下后常会引来羡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敷衍了事,而是用心写作,甚至为发表而三改、五改。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爱上了读书……
《陌上花开》会不会成为写作尖子生的展示台、写作困难生的伤心地?我认为,只要教师把握好评选尺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达到发表水平的随笔。我的评选尺度就是每期报纸页眉处的十二个字——“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发真论”。这个标准,是每位学生用心努力能够达到的。其实,我在评选时,有时会“偏袒”一些写作困难生,只要他们的随笔接近发表水平,我都会尽力帮助他们,促其发表。在学期快结束时,我还会推出一期“增刊”,给未发表的学生提供发表空间。每期报纸约6000字,文章篇数约10篇。一学期近20期报纸,能给所有发表愿望强烈的同学提供机会。前些日子,我对《陌上花开》前二十期的发表情况作了统计,几乎所有学生都发表过,发表最多的达15篇。
写作素养的鉴定途径是多样的,即便是应试成绩,也能反映出学生写作素养的变化。学期结束,我所教班级的作文平均分远高于平行班级;一学期以来,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陌上花开》上录用的文章也能频频见于各级刊物,目前已有十多篇公开发表。
依托《陌上花开》,我的随笔化作文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审视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发现它在有意无意间向作文教学的“原点”逐渐靠近,体现出对某些理念的自觉践行。
第一,养护学生的言语生命本性,让每一个内在生命健康生长。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背景下,潘新和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是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随笔的写作遵循“三自”原则: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摆脱束缚后的随笔写作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繁盛景象:就文体而言,有古体诗、杂文、小说、剧本、赏析类文章……就题材而言,有追怀过往、关注校园、品评时事、畅谈艺术……也许大部分随笔还存有瑕疵,但学生稚嫩、自由的笔触,清新、朴实的语调,展示出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真实生命。由于学生间的言语差异,每位学生所选择的文体类型、语言风格都是不同的。我鼓励他们写“放胆文”,就是对言语生命本性的呵护。
第二,关注学生的言语生命动力系统,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每个生命都有着言说的欲望、倾诉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我在随笔化作文教学中搭建《陌上花开》这一发表平台,使不少学生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激发了言语生命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互励共生,激荡起每个生命的言说欲望。
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鼓舞者、自己的守护神,后者一般也都是作家。只消将后者的书看上几行,自己立刻就想写作了。某些书仿佛能迸溅出琼浆玉液,使我们陶醉,使我们受到感染,敦促我们拿起笔来。”这段话固然谈的是作家的创作,但对学生写作同样适用:找到自己在写作上的“鼓舞者”、“守护神”,每个学生的写作欲望几乎都能被激发出来。作文的“不可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不作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空间,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写作的“守护神”。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作文教学的奥秘,或许正在于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唤醒、激励和鼓舞”。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言语生命在相互感召中走向共生,这不仅能实现生生共进,而且能促使师生双赢。受学生的推动,我也会偶尔在《陌上花开》上小露两手,而这也会反过来推动学生的写作。至今,《陌上花开》已有二十四期与我两个班的学生见面了,有《陌上花开》陪伴的日子,生活特别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