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在中央的关心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青海全省各民族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青海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青海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青海基础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在,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问题;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终身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当前,青海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第一,教育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等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例,2007年全国平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青海平均为6.15年,六州只有4.5年。
第二,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整体办学条件较差。青海省中小学尚有危房36.5万平方米,全省农牧区没有一所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培训基地、实验室、图书室建设等严重滞后。
第三,农牧区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城市择校问题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全国剩下4个没有全面实现“两基”的省区,西北只有青海,省内尚有9个县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客观地讲,在青海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并不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又认为专业教师十分紧缺,究其原因,在于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教师过剩,牧区普遍存在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过多,而英语、音体美、计算机、劳动技术、双语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些偏远地区很难找到一名音乐、美术课的专业教师。
第五,部分地区学校布局不合理,校多生少现象严重。近年来,虽说青海对全省尤其是农牧区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学校规模小、在校生少的现象仍较为突出。据调查,2007年青海全省在校学生不足50人的小学和教学点有1248所,占小学(教学点)的46%;海东地区小学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就有700多所,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中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有20所,79所小学中在10人以下的教学班有124个,这些情况致使部分学校教师短缺,课程无法开设。
第六,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非常普遍,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可见,当前青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今后几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青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青海基础教育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青”战略,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跨越式的发展
青海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资源丰富,青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要实现这一转换,其主要条件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另一个就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而这两条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统一要求,而跨越式发展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地区教育的特殊要求。优先、跨越式发展教育,目前在青海省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二是要牢牢抓住中央支持青海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中央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更大支持,帮助藏区教育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党和国家已经制定的发展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各种政策措施用足用够,将争取到的各类项目、资金统筹考虑,精心规划,实现项目、经费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继续争取港澳台同胞和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捐赠。只有这样,才能为青海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一五”乃至整个21世纪,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因此,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的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形成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自身的责任,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信念和信心。要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就是要从青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省情与提高各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继续狠抓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扶持民族教育,以及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使教育总体上与青海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在国家的支持下,要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办好每一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幼儿园,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打牢基础;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尝试集团化办学,探索引入职教园区理念,走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力争青海大学早日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把青海民族学院早日建成青海民族大学。总之,在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的推动下,青海省将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教、职教、成教、民教、地方高教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青海基础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东部农业区各县和牧区人口大县,要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小城镇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合并、压缩布点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扩大学校规模,重点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高中;人口稀少的牧区和边远山区,要按照集中办学、扩大规模的要求,走寄宿制加远程教育为主的办学路子,乡办好完全小学,县重点办好小学、初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硬件达标、管理规范的寄宿制学校。玉树、果洛、黄南等14个牧业县及其他情况类似的纯牧业县,要进一步办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效益较高的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对于规模偏小的乡寄宿制小学,要实行跨乡(镇)联合办学;人口少条件较差的县不设高中,将高中集中到州上或异地办,县上集中力量办好小学和初中。同时,要加快六州民族师范、卫生学校、职业学校、党校等教育资源和整合力度,努力提高校舍、师资、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重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落实好“两免一补”和高校、职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实施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公益性的要求,是教育平等性的切实体现。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是青海教育的难点,改变民族教育薄弱的现状是教育公益性和平等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的普及程度方面差距缩小。但是,如果与兄弟省区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青海民族教育尤其是藏族教育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畜牧业流动分散性与办学相对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藏区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和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突出,教师安居住房亟待解决;四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双语”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五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现代远程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藏区教育的特殊需要等。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支持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和项目,满足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经费的需要,进一步拓宽异地办学渠道,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各类教育发展的差距。
(六)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特别是农牧区师资队伍的素质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的素质;促进教育公平,难点也在师资配置;解决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也无不与教师有关。可见,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青海省重点是提高农牧区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完成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进一步拓宽农牧区教师补充渠道,建立教师区域和校际交流机制。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牧区从教,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同时,还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七)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的跨越,不但要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跨越、教育内容体制的跨越、运行机制的跨越和资金投入的跨越,还需要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跨越。青海省特别是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面广、点多,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常规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则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用信息化带动农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是青海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也是基础教育特别是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农牧区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八)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青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青海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教育发展方面有很多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而且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差异较大,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要抓住当前青海省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开展政策研究。通过研究出思想、出理论、出思路、出政策,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使教育决策及时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为教育的更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单位:青海省教育厅)
一、当前青海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青海基础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在,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问题;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终身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当前,青海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第一,教育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人才培养、知识贡献等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例,2007年全国平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青海平均为6.15年,六州只有4.5年。
第二,公共教育投入不足,整体办学条件较差。青海省中小学尚有危房36.5万平方米,全省农牧区没有一所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培训基地、实验室、图书室建设等严重滞后。
第三,农牧区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城市择校问题严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全国剩下4个没有全面实现“两基”的省区,西北只有青海,省内尚有9个县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第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客观地讲,在青海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中,专任教师数量并不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又认为专业教师十分紧缺,究其原因,在于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教师过剩,牧区普遍存在藏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过多,而英语、音体美、计算机、劳动技术、双语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些偏远地区很难找到一名音乐、美术课的专业教师。
第五,部分地区学校布局不合理,校多生少现象严重。近年来,虽说青海对全省尤其是农牧区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学校规模小、在校生少的现象仍较为突出。据调查,2007年青海全省在校学生不足50人的小学和教学点有1248所,占小学(教学点)的46%;海东地区小学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就有700多所,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中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有20所,79所小学中在10人以下的教学班有124个,这些情况致使部分学校教师短缺,课程无法开设。
第六,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很严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非常普遍,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可见,当前青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今后几年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青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青海基础教育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青”战略,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跨越式的发展
青海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然资源丰富,青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这种自然资源的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要实现这一转换,其主要条件至少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另一个就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而这两条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统一要求,而跨越式发展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地区教育的特殊要求。优先、跨越式发展教育,目前在青海省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各级政府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二是要牢牢抓住中央支持青海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中央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更大支持,帮助藏区教育摆脱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党和国家已经制定的发展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各种政策措施用足用够,将争取到的各类项目、资金统筹考虑,精心规划,实现项目、经费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继续争取港澳台同胞和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捐赠。只有这样,才能为青海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一五”乃至整个21世纪,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因此,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青藏高原“五个特别”精神的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形成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自身的责任,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信念和信心。要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就是要从青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省情与提高各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继续狠抓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扶持民族教育,以及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使教育总体上与青海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在国家的支持下,要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切实办好每一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幼儿园,为全民素质的提高打牢基础;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尝试集团化办学,探索引入职教园区理念,走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力争青海大学早日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把青海民族学院早日建成青海民族大学。总之,在科教兴青、人才强省战略的推动下,青海省将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成人教育终身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教、职教、成教、民教、地方高教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青海基础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也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东部农业区各县和牧区人口大县,要结合实施生态移民、异地扶贫、小城镇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合并、压缩布点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或教学点,扩大学校规模,重点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高中;人口稀少的牧区和边远山区,要按照集中办学、扩大规模的要求,走寄宿制加远程教育为主的办学路子,乡办好完全小学,县重点办好小学、初中。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硬件达标、管理规范的寄宿制学校。玉树、果洛、黄南等14个牧业县及其他情况类似的纯牧业县,要进一步办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效益较高的中心寄宿制完全小学。对于规模偏小的乡寄宿制小学,要实行跨乡(镇)联合办学;人口少条件较差的县不设高中,将高中集中到州上或异地办,县上集中力量办好小学和初中。同时,要加快六州民族师范、卫生学校、职业学校、党校等教育资源和整合力度,努力提高校舍、师资、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率。
(五)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重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落实好“两免一补”和高校、职校贫困生资助政策,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实施高校招生的“阳光工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公益性的要求,是教育平等性的切实体现。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是青海教育的难点,改变民族教育薄弱的现状是教育公益性和平等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的普及程度方面差距缩小。但是,如果与兄弟省区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青海民族教育尤其是藏族教育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畜牧业流动分散性与办学相对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藏区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教育投入不足,校舍和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突出,教师安居住房亟待解决;四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双语”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五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现代远程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藏区教育的特殊需要等。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支持藏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和项目,满足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经费的需要,进一步拓宽异地办学渠道,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各类教育发展的差距。
(六)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特别是农牧区师资队伍的素质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的素质;促进教育公平,难点也在师资配置;解决择校等热点难点问题也无不与教师有关。可见,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保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青海省重点是提高农牧区教师的育人素质和教学水平。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完成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进一步拓宽农牧区教师补充渠道,建立教师区域和校际交流机制。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牧区从教,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同时,还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七)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基础教育的跨越,不但要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跨越、教育内容体制的跨越、运行机制的跨越和资金投入的跨越,还需要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跨越。青海省特别是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中小学面广、点多,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按照常规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则为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用信息化带动农牧区教育的快速发展,是青海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抉择,也是基础教育特别是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农牧区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八)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青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青海民族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教育发展方面有很多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而且地域之间、民族之间差异较大,很难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要抓住当前青海省特别是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开展政策研究。通过研究出思想、出理论、出思路、出政策,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使教育决策及时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为教育的更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单位:青海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