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江西石城县农村地区为例,对当地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展开调研,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找准农村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点,为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政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6年7月,笔者对江西省石城县的偏远村庄农民群众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做了为期7天的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 份,收回率达90%,基本覆盖了偏远山区的主要群众。调查对象中,男性113位,占比31.39%,女性247位,占比68.61%;20 岁以下16位,占比4.44%,20~30 岁152位,占比 42.22%,30~40 岁73 位,占比 20.28%,40~50 岁 92位,占比 25.56%,50 岁以上 27位,占比 7.5%;在家务农162位,占比45%,个体户53位,占比14.72%,打工108位,占比3%,其他37 位,占比10.28%。调查内容则包含了基本情况、金融产品认知与选择、物价、储蓄与利率、真假币的甄别、征信管理、证券投资、银行卡的使用与管理、保险常识、贷款常识、金融教育等共计十一个版块【1】。
二、调查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石城县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平均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不足、消费意愿不高、消费技能低下以及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四个方面。
(一)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1. 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1)绝大多数消费者意识到自身金融知识的匮乏。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多,同时获取渠道的狭窄,基本上是从朋友和银行获取金融知识。证券投资、住房贷款、保险常识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前三位最缺乏的金融知识,选择占比分别为 56.7%、36.2%、25.3%。
(2)对个人征信的知晓率偏低。
数据显示,35.7%的消费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43.9%不知道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57.2%的消费者不清楚不良信用记录对申请贷款的负面影响,74.5%的消费者不知道信用报告不良記录保存年限。
2.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消费收入水平与农村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的知识需求呈正相关,而与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等大众化金融知识的需求呈负相关。
(二)农村金融消费者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金融消费理念相对保守。
1.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风险承担意识薄弱。
35.67%的消费者因担心投资风险而抵触金融投资;33.4%的消费者不清楚分散投资。21.33%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承担证券投资风险。
2.消费理念较为保守。
71.3%的消费者没有任何债务,86.2%的消费者表示有钱就存起来,不赞同提前消费,45%的消费者认为股票基金的投资风险最高。
(三)金融消费手段亟待加强。
1.农村金融消费者合约意识不强。
32.8%的消费者无法正确识别投资的风险和计算收益,85.2%的消费者基本不阅读合同条款,少有的13.4%的消费者完全明白选择金融产品后的权利和义务。
2.农村金融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率低。
超过8成以上的消费者未使用信用卡,其中30%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信用卡和借记卡,42%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透支取现不会收取利息,只有少于1成的消费者理解全额罚息和滞纳金。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探索和建立“下得去、接地气”的金融知识宣传体系。
一是当地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地方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进学校、进农户,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常态机制。二是各金融机构的宣传设计要形式多样、新颖,内容丰富,并对金融宣传制定一定的指标,确保宣传的不间断。三是要充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加大金融知识在村社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氛围。
(二)深入拓展农村金融知识的传播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海报、宣传单等在农村普及率高的宣传媒介,协同街道、农商银行、学校等服务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搭建金融服务和知识宣传平台,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聚焦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关心的话题。
(三)大力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农村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全面实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着力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消费手段,既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开瓶器”,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2]。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的高低及金融知识需求特征等因素,细分教育对象,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开展阶梯式的金融素质教育,将金融素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针对农户,应根据农耕时节,有规律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采用模块化教学或案例教学法,进行情景化模拟、示范,增强金融知识的可获得性,提高金融知识的获得率。(作者单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普惠金融教育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效应研究》(项目编号:YC2016-S417 )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6年7月,笔者对江西省石城县的偏远村庄农民群众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做了为期7天的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 份,收回率达90%,基本覆盖了偏远山区的主要群众。调查对象中,男性113位,占比31.39%,女性247位,占比68.61%;20 岁以下16位,占比4.44%,20~30 岁152位,占比 42.22%,30~40 岁73 位,占比 20.28%,40~50 岁 92位,占比 25.56%,50 岁以上 27位,占比 7.5%;在家务农162位,占比45%,个体户53位,占比14.72%,打工108位,占比3%,其他37 位,占比10.28%。调查内容则包含了基本情况、金融产品认知与选择、物价、储蓄与利率、真假币的甄别、征信管理、证券投资、银行卡的使用与管理、保险常识、贷款常识、金融教育等共计十一个版块【1】。
二、调查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石城县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平均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不足、消费意愿不高、消费技能低下以及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四个方面。
(一)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1. 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1)绝大多数消费者意识到自身金融知识的匮乏。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多,同时获取渠道的狭窄,基本上是从朋友和银行获取金融知识。证券投资、住房贷款、保险常识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前三位最缺乏的金融知识,选择占比分别为 56.7%、36.2%、25.3%。
(2)对个人征信的知晓率偏低。
数据显示,35.7%的消费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43.9%不知道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57.2%的消费者不清楚不良信用记录对申请贷款的负面影响,74.5%的消费者不知道信用报告不良記录保存年限。
2.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消费收入水平与农村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的知识需求呈正相关,而与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等大众化金融知识的需求呈负相关。
(二)农村金融消费者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金融消费理念相对保守。
1.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风险承担意识薄弱。
35.67%的消费者因担心投资风险而抵触金融投资;33.4%的消费者不清楚分散投资。21.33%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承担证券投资风险。
2.消费理念较为保守。
71.3%的消费者没有任何债务,86.2%的消费者表示有钱就存起来,不赞同提前消费,45%的消费者认为股票基金的投资风险最高。
(三)金融消费手段亟待加强。
1.农村金融消费者合约意识不强。
32.8%的消费者无法正确识别投资的风险和计算收益,85.2%的消费者基本不阅读合同条款,少有的13.4%的消费者完全明白选择金融产品后的权利和义务。
2.农村金融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率低。
超过8成以上的消费者未使用信用卡,其中30%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信用卡和借记卡,42%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透支取现不会收取利息,只有少于1成的消费者理解全额罚息和滞纳金。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探索和建立“下得去、接地气”的金融知识宣传体系。
一是当地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地方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进学校、进农户,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常态机制。二是各金融机构的宣传设计要形式多样、新颖,内容丰富,并对金融宣传制定一定的指标,确保宣传的不间断。三是要充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加大金融知识在村社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氛围。
(二)深入拓展农村金融知识的传播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海报、宣传单等在农村普及率高的宣传媒介,协同街道、农商银行、学校等服务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搭建金融服务和知识宣传平台,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聚焦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关心的话题。
(三)大力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农村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全面实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着力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消费手段,既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开瓶器”,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2]。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的高低及金融知识需求特征等因素,细分教育对象,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开展阶梯式的金融素质教育,将金融素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针对农户,应根据农耕时节,有规律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采用模块化教学或案例教学法,进行情景化模拟、示范,增强金融知识的可获得性,提高金融知识的获得率。(作者单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普惠金融教育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效应研究》(项目编号:YC2016-S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