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今的历史教学不在是呆板的说教,枯燥的记忆,更多的是使历史这门枯燥的学科让学生乐学,好学。那么就需要教师更好的设计教学,学会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诱思,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疑诱思,其实质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石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境中,自觉地产生思维。
二、历史情境剧教学模式的实践
历史情境剧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主要由三部分要素构成,即“策划情境——创设情境——探究情境”。
1.策划情境。教师在开展历史情境剧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认真分析课文知识点,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可行性材料;确定情境主题,拟定情境表演思路,对整个课堂情境剧所体现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情境剧的选材可以多样化,课文中的探究性活动材料、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社会现实生活情景等都可以成为题材。
2.创设情境。在历史情境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发展者”, 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课堂情境剧的情境创设,没有复杂的道具,没有美丽的背景,也没有华丽的装束,有的是在课堂中学生自创的生活化的语言、简单的道具和直白的情节表演,而课堂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课堂情境剧的表演资源。正是有了这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才能够在其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3.探究情境。历史情境剧教学围绕的是教学这个中心,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学有了鲜活而较为直观的内容表现形式,师生也有了一定的情境体验,那么此时就需要设计好问题,升华情境教学的内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共同分享、平等探究、欣赏为主等原则,使这个步骤圆满完成。
三、探究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启发式教学时曾有过这样一句著名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传授知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何为“愤”、“悱”?宋代教育家朱熹这样解释:“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貌”;“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状”。这里,孔子虽未直接提到“问题情境”一词,却阐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刻内涵。所谓问题情境现在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能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还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指在新知识或未知事物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那种情境。前苏联教育学者马赫穆托夫则认为:问题情境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智力或实践活动的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取得如下几点共识:一是问题情境是针对于认识主体——学生而言的,二是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就是说,学习任务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困难是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够认识与解决的基础之上。而且,学习内容的新异性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行为得以增强。三是问题情境是一种客观的具体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主观的精神境界,它具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功能,即使学习主体处在积极的智力探索状态。由于它是一定的客观的环境,教育者就有可能来创设或改变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从而在已有知识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参与。”
四、创设课堂讨论情景,尝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设疑诱思,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疑诱思,其实质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石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境中,自觉地产生思维。
二、历史情境剧教学模式的实践
历史情境剧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主要由三部分要素构成,即“策划情境——创设情境——探究情境”。
1.策划情境。教师在开展历史情境剧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认真分析课文知识点,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结合当地教学实际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可行性材料;确定情境主题,拟定情境表演思路,对整个课堂情境剧所体现的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情境剧的选材可以多样化,课文中的探究性活动材料、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社会现实生活情景等都可以成为题材。
2.创设情境。在历史情境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发展者”, 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课堂情境剧的情境创设,没有复杂的道具,没有美丽的背景,也没有华丽的装束,有的是在课堂中学生自创的生活化的语言、简单的道具和直白的情节表演,而课堂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课堂情境剧的表演资源。正是有了这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学生才能够在其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
3.探究情境。历史情境剧教学围绕的是教学这个中心,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学有了鲜活而较为直观的内容表现形式,师生也有了一定的情境体验,那么此时就需要设计好问题,升华情境教学的内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共同分享、平等探究、欣赏为主等原则,使这个步骤圆满完成。
三、探究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启发式教学时曾有过这样一句著名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传授知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何为“愤”、“悱”?宋代教育家朱熹这样解释:“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貌”;“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状”。这里,孔子虽未直接提到“问题情境”一词,却阐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刻内涵。所谓问题情境现在有几种解释: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能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还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指在新知识或未知事物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有人认为“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那种情境。前苏联教育学者马赫穆托夫则认为:问题情境并非一般地被看作是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智力或实践活动的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取得如下几点共识:一是问题情境是针对于认识主体——学生而言的,二是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就是说,学习任务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困难是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够认识与解决的基础之上。而且,学习内容的新异性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行为得以增强。三是问题情境是一种客观的具体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主观的精神境界,它具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的功能,即使学习主体处在积极的智力探索状态。由于它是一定的客观的环境,教育者就有可能来创设或改变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从而在已有知识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参与。”
四、创设课堂讨论情景,尝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