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互动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发展与张扬的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中,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主旨,做到以“读”为主线,以“疑”为手段,以“议”为重点,以“用”为目的,给足学生个性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读”为主线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自主创新学习倡导的是学生在教师分类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朗读,呼唤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主体性的回归。在教学中,“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初读——细读——精读的各个环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自主性朗读的能力。
1.在初读中自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前提。这要求学生读的时间要充分,不仅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还要读懂、读好。读的方法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巡回指导,给予帮助;也可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同桌或小组互读,轮流读,鼓励学生范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如教学《搭石》一课时,初读可以这样设计:(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鼓励,学生对字音障碍的扫清、文章脉络的理清了如指掌,体现了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细读中自主选择重点。“细读”也称“研读”。在教学中,教师犹如向导,引领学生从自己的水平、兴趣、需要出发,选择学习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收到最佳的研读效果。如教学《鲸》一课时,在“研读”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1)启发与提示:“《鲸》这篇课文从体型、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和胎生等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请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读自悟,再汇报交流。”(2)学生细读文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重点。(可以选择进食部分,或者选择呼吸部分,或者选择睡觉部分,或者选择生长部分等)。这样“研读”既有对共性知识的认知,又有对个性内容的深入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3.在精读中自主内化语言。精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精读中,教师一是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依靠文本作示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掌握规律;二是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美读,能充分地与文本对话,透过语言真正与作者交流,创造性地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以“疑”为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题、课文、插图、标点、结尾等方面进行质疑,在梳理问题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即时解决;学生难以回答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解释;对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可确定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后提出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浅水洼?(2)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怎样生活?(3)小鱼怎么会跑到浅水洼里去呢?(4)浅水洼里的小鱼呼吸困难吗?(5)鱼儿那么多,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去捡鱼?前四个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解答,而最后一个问题。最能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把这个问题纳入这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样,以“疑”为手段,激疑,解疑,释疑,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以“议”为重点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大家共同梳理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尽情说,敞开议。一般可通过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方法开展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说一说。说的内容大体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单元主题、课文特点、生字新词、词语理解、写作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说的形式可自由说,同桌说,前后桌说,指名说等。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倾听,适时引导,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要学习的能力。
2.议一议。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议一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原驱力,迸发灵感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两人一小组,或四人一小组,在小组中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后,再指名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3.评一评。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收获与感想,吸收优点,吸取教育,改进方法,总结提高,做到以“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以“用”为目的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并在延伸实践、迁移运用中进一步领会语言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在迁移中运用。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之前获取的语言文字现象和规律,将会继续内化,对学生起着重要的迁移作用。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笔者在介绍了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因为有课前阅读的铺垫,学生列举了张海迪、海伦、雷锋等人,在此基礎上,笔者出示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等名人名言,启发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地使用生命呢?”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了,纷纷说出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捐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车上让座给需要的人”等,然后以“生命是什么”为开头让学生说一两句话,再写一写。使学生不仅有生活感悟的收获,而且有创作成功的喜悦。
2.在实践中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汲取相关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诸如开故事会、演讲比赛、观察实验、校外考察、写调查报告……都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课外,从学习语言到创造运用语言的途径。如学了《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名著节选,教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开展“英雄故事会”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言实践的好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
[email protected]
一、以“读”为主线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自主创新学习倡导的是学生在教师分类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朗读,呼唤的是学生在朗读中主体性的回归。在教学中,“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初读——细读——精读的各个环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自主性朗读的能力。
1.在初读中自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前提。这要求学生读的时间要充分,不仅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还要读懂、读好。读的方法可先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巡回指导,给予帮助;也可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同桌或小组互读,轮流读,鼓励学生范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如教学《搭石》一课时,初读可以这样设计:(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鼓励,学生对字音障碍的扫清、文章脉络的理清了如指掌,体现了学生从“读会”到“会读”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细读中自主选择重点。“细读”也称“研读”。在教学中,教师犹如向导,引领学生从自己的水平、兴趣、需要出发,选择学习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收到最佳的研读效果。如教学《鲸》一课时,在“研读”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1)启发与提示:“《鲸》这篇课文从体型、进化、种类、进食、呼吸、睡觉和胎生等方面介绍鲸的生活习性,请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自读自悟,再汇报交流。”(2)学生细读文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重点。(可以选择进食部分,或者选择呼吸部分,或者选择睡觉部分,或者选择生长部分等)。这样“研读”既有对共性知识的认知,又有对个性内容的深入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3.在精读中自主内化语言。精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精读中,教师一是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依靠文本作示范,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掌握规律;二是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赏析语言的能力。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美读,能充分地与文本对话,透过语言真正与作者交流,创造性地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二、以“疑”为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题、课文、插图、标点、结尾等方面进行质疑,在梳理问题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即时解决;学生难以回答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解释;对指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可确定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后提出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浅水洼?(2)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怎样生活?(3)小鱼怎么会跑到浅水洼里去呢?(4)浅水洼里的小鱼呼吸困难吗?(5)鱼儿那么多,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去捡鱼?前四个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解答,而最后一个问题。最能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把这个问题纳入这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样,以“疑”为手段,激疑,解疑,释疑,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以“议”为重点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大家共同梳理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尽情说,敞开议。一般可通过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等方法开展交流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说一说。说的内容大体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单元主题、课文特点、生字新词、词语理解、写作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说的形式可自由说,同桌说,前后桌说,指名说等。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应耐心倾听,适时引导,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自主要学习的能力。
2.议一议。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议一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原驱力,迸发灵感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两人一小组,或四人一小组,在小组中先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后,再指名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3.评一评。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交流学习收获与感想,吸收优点,吸取教育,改进方法,总结提高,做到以“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以“用”为目的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最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知识,并在延伸实践、迁移运用中进一步领会语言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在迁移中运用。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之前获取的语言文字现象和规律,将会继续内化,对学生起着重要的迁移作用。此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笔者在介绍了杏林子的事迹后,请学生说说哪些人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因为有课前阅读的铺垫,学生列举了张海迪、海伦、雷锋等人,在此基礎上,笔者出示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等名人名言,启发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地使用生命呢?”学生思维的火花碰撞出来了,纷纷说出了“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捐物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车上让座给需要的人”等,然后以“生命是什么”为开头让学生说一两句话,再写一写。使学生不仅有生活感悟的收获,而且有创作成功的喜悦。
2.在实践中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汲取相关的教学素材,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诸如开故事会、演讲比赛、观察实验、校外考察、写调查报告……都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课外,从学习语言到创造运用语言的途径。如学了《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名著节选,教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开展“英雄故事会”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言实践的好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编辑:王天杰◇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