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关键词:新课标 作业 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的作业也该因之而改变,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深化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结合教学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
一、作业多元化,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媒介,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设及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设计,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通过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让作业融入生活,作业设计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它从生活中来,同样的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我们通常在教学时,都要是通过抽象化的文字、图片等媒介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无深切的现实感受,从而让学生偏向于说而少于行,而实践的作业往往可以加以弥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业设计多层化。
我们的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各层面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作业设计自选式。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五、作业设计趣味性化,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总之,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让每一个学都有所收获,从而巩固课堂教学之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关键词:新课标 作业 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即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的作业也该因之而改变,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深化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结合教学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转变
一、作业多元化,让学生多感官参与。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媒介,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设及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设计,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包括自我选择性作业、人文作业、多层次性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表演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通过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让作业融入生活,作业设计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它从生活中来,同样的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我们通常在教学时,都要是通过抽象化的文字、图片等媒介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无深切的现实感受,从而让学生偏向于说而少于行,而实践的作业往往可以加以弥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业设计多层化。
我们的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而他们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要有较大的不同,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犹感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各层面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作业设计自选式。
作业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进一步升华到世界观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布置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过去作业不足之处,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呢?其中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自己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自主选择的作业,有学习的兴趣,找到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他们不单单只满足书本的知识,还在寻找更为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选择作业,这使学生有了热情参与的期望。同时,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有了作业的选择权,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而能够尽力的去完成任务。
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他不会把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会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五、作业设计趣味性化,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总之,作业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让每一个学都有所收获,从而巩固课堂教学之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