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基金业高收益的示范,以及部分投资者对分散投资的需求,导致今天QDII的繁荣局面。但海外市场的深不可测,也意味着繁荣的同时蕴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10月9日,国内首只主要投资港股的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首发当日,再次刷新申购记录,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为40.7%,认购资金规模高达738.7亿元。
此前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两只QDII基金,也都在发行首日达到募集上限。认购资金规模分别为490.96亿元、300.63亿元;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分别为61.97%、47.65%。
由于证监会暂停了投资国内A股市场新基金的审批,加之很多资金看好海外市场的投资潜力,QDII基金热销已是必然。
在股票型QDII基金发行受到热烈追捧的同时,银行系QDII也摆脱了当初门庭冷落的局面,日益受到国内投资者的青睐。
从去年4月QDII正式放行至今,一年半时间里,已经有22家中外资银行、八家基金公司、二家券商、三家保险公司、二家信托公司获得QDII资格,发行QDII理财产品130多个, QDII市场正在峰回路转。
受国内市场价格高涨的影响,以及基金业在国内两年牛市取得高收益效应,QDII的发行开始进入繁荣期。但一切均处在起步阶段,QDII能否在海外取得成功仍有待时间检验,QDII在受到各方热捧的同时,其风险亦不容忽视。
全面开花
有迹象显示,在允许个人境外投资股票的“港股直通车”暂缓实施的同时,管理层对QDII的推力正在加强。
作为试点产品,华安基金于2006年10月发行了国际配置QDII基金,募集资金仅约2亿美元。由于当时定位于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截至今年6月底,该产品净值增长率为2.77%,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8%,收益水平与境内货币市场基金大致相当。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再无新的QDII基金获得管理层批准。在今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之后,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才获批准。
当时上证指数已经接近4000点,市场人气热烈,管理层急需找到分散资金的渠道。由于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华夏QDII的销售渠道创下了新纪录。不仅国内五大行(建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全部加入销售队伍,招行、邮政储蓄、民生银行、各大券商营业部以及华夏基金等各大机构网点也可认购。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认购的行列,基金起始认购额仅为人民币1000元。
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近日证监会批复QDII的程序较以前有所加快,但并非省略了中间审批环节。而QDII如此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基金公司在国内市场取得的高回报,使投资者产生认同感;此外,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价格较高,一些理性的投资者选择海外投资避险。
7月25日,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至今已有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多家公司在境外投资。同样在8月,中金公司拔得券商QDII头筹,招商证券随之获得了这一资格。据《财经》记者了解,信托公司中,上国投和中信信托的QDII资格也已经批准。
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QDII资格的缓慢相比,银行系QDII则发展较快。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8月发布的《商业银行QDII产品年度报告》,自从今年5月银监会开放投资股市以来,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正在走向成熟,发行量递增,尤其在今年8月和9月银行系QDII发行量激增,分别为19款和18款。市场原先表现的“谨慎”似乎已经不复存在。另外,投资期限有所延长,投资对象也多向股票类产品集中。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预计,明年会有900亿港元的QDII走向海外市场。香港股票市值在2.6万亿港元,其中53%是H股和红筹股,平均看,中国企业有25%的流通值。这样,中国公司在香港可自由流动的股票市值就在3450亿港元。大量内地资金的流入,将会对这一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数量激增的同时,银行系QDII在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门槛上也适应市场需要而逐步放宽。 2007年5月10日,银监会允许银行系QDII产品有条件地投资于境外股票(目前仅限于港股),且投资门槛一再从30万元降至10万元、5万元,这些变化都扩大了市场对银行系QDII的需求。
同质化起步
在荷兰银行香港环球市场主管黄集蔚看来,一年多以来内地QDII产品的推出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代的QDII产品以保本的传统性产品为主,一般为中外资合作,由外资投行作为QDII产品的海外资产管理方,而中资银行作为内地的销售方。
第二代的QDII产品,则以不保本的结构性产品为主,相似于开放型的共同基金,流动性更大,随时都可以抛售。“这类产品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接受。”黄集蔚表示。
然而横向比较看,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基金公司、内资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其同质化倾向都非常明显。
在第一代QDII里,2006年12月,渣打银行推出瑞银全球战略配置;汇丰中国于同年9月发售了“环球荟萃”系列投资于海外结构性票据;华安基金推出了国际配置;南方基金推出了全球精选;华夏基金推出全球精选。
“所有这些QDII产品都大同小异,当然海外市场很大,投资决策肯定不会重复,但是已经公布的投资方向比较缺乏创意。”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评价说。
继嘉实基金推出“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之后,已经获批的几家基金QDII产品又都转向“中国概念”。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将投资于亚太地区股票, 海富通QDII投资具有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
相对于银行QDII产品而言,基金和券商QDII产品投资范围更灵活。券商和基金公司可以100%持股,也可以50%,甚至10%,而银行则至多持有股票50%,因此银行系QDII产品需要更多的管理能力。
“下一步,我们会将更多动态管理放进去,就是基金化。”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张旭阳表示。
黄集蔚认为,银行系QDII由保本结构性产品向不保本的产品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银行和基金的QDII产品进一步同质化。“这是QDII产品的必经之路,在台湾、韩国、印度,都有过相类似的情况。产品由同质逐步转向多元化。”
“起步时期的同质化可以理解,但就怕缺乏创新精神,国际市场的风险只会更大。”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潜在的风险
伴随着内地QDII发行的高涨热情,QDII投资的首选地香港市场启动了上涨行情。经历了8月17日的大调整后,香港恒生指数开始上涨,至今,恒生指数已经上涨了21%,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了31%。
“中国的资金目标很大,在放行之前,境外资金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瑞信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认为,受“港股直通车”政策及QDII发行的可预期影响,港股最近上涨强劲,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内地QDII资金应该注意到港股大涨带来的成本风险,面对一个资金全球流动的市场,对其价值观察亦应有全球视野。
南方基金外方顾问、梅隆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海峰亦表示,中国投资者在注重投资分散的同时,要注意产品的投向,要充分考虑港股市场的持续性,应该用更长远的眼光关注全球市场。
另一方面,QDII产品正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产生的汇率损失。
由于QDII产品大多以人民币入市折换成美元本金进行投资,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本金和收益再折合成人民币返还给投资者。由于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的预期,这一过程将使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
“买QDII产品的人都在拿国内基金产品的收益率当样本,但投资海外不能预期获得与A股市场同样的收益。”监管部门的人士对投资者教育问题仍有忧虑。
QDII从发行之初的乏人问津,到今天的门庭若市,既反映了市场对于境内外市场形势的判断的转变,也与监管层的调控节奏不无关系。国内资金从一致推高A股转到共同看好H股,很难以投资理性来解释。“按道理应当是机构和机构的博弈,现在实际上演变成了机构和政府的博弈。”有专家即对《财经》记者表示,机构对于QDII产品的前景不能过于乐观,而普通投资者对产品市场化和公司治理等基本面的问题,则更须引起重视。
10月9日,国内首只主要投资港股的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首发当日,再次刷新申购记录,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为40.7%,认购资金规模高达738.7亿元。
此前发行的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两只QDII基金,也都在发行首日达到募集上限。认购资金规模分别为490.96亿元、300.63亿元;认购资金最终确认比例分别为61.97%、47.65%。
由于证监会暂停了投资国内A股市场新基金的审批,加之很多资金看好海外市场的投资潜力,QDII基金热销已是必然。
在股票型QDII基金发行受到热烈追捧的同时,银行系QDII也摆脱了当初门庭冷落的局面,日益受到国内投资者的青睐。
从去年4月QDII正式放行至今,一年半时间里,已经有22家中外资银行、八家基金公司、二家券商、三家保险公司、二家信托公司获得QDII资格,发行QDII理财产品130多个, QDII市场正在峰回路转。
受国内市场价格高涨的影响,以及基金业在国内两年牛市取得高收益效应,QDII的发行开始进入繁荣期。但一切均处在起步阶段,QDII能否在海外取得成功仍有待时间检验,QDII在受到各方热捧的同时,其风险亦不容忽视。
全面开花
有迹象显示,在允许个人境外投资股票的“港股直通车”暂缓实施的同时,管理层对QDII的推力正在加强。
作为试点产品,华安基金于2006年10月发行了国际配置QDII基金,募集资金仅约2亿美元。由于当时定位于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截至今年6月底,该产品净值增长率为2.77%,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8%,收益水平与境内货币市场基金大致相当。
此后的半年时间里,再无新的QDII基金获得管理层批准。在今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之后,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才获批准。
当时上证指数已经接近4000点,市场人气热烈,管理层急需找到分散资金的渠道。由于证监会的高度重视,华夏QDII的销售渠道创下了新纪录。不仅国内五大行(建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全部加入销售队伍,招行、邮政储蓄、民生银行、各大券商营业部以及华夏基金等各大机构网点也可认购。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认购的行列,基金起始认购额仅为人民币1000元。
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表示,近日证监会批复QDII的程序较以前有所加快,但并非省略了中间审批环节。而QDII如此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基金公司在国内市场取得的高回报,使投资者产生认同感;此外,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价格较高,一些理性的投资者选择海外投资避险。
7月25日,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至今已有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多家公司在境外投资。同样在8月,中金公司拔得券商QDII头筹,招商证券随之获得了这一资格。据《财经》记者了解,信托公司中,上国投和中信信托的QDII资格也已经批准。
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QDII资格的缓慢相比,银行系QDII则发展较快。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8月发布的《商业银行QDII产品年度报告》,自从今年5月银监会开放投资股市以来,外资银行的QDII产品正在走向成熟,发行量递增,尤其在今年8月和9月银行系QDII发行量激增,分别为19款和18款。市场原先表现的“谨慎”似乎已经不复存在。另外,投资期限有所延长,投资对象也多向股票类产品集中。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预计,明年会有900亿港元的QDII走向海外市场。香港股票市值在2.6万亿港元,其中53%是H股和红筹股,平均看,中国企业有25%的流通值。这样,中国公司在香港可自由流动的股票市值就在3450亿港元。大量内地资金的流入,将会对这一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数量激增的同时,银行系QDII在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门槛上也适应市场需要而逐步放宽。 2007年5月10日,银监会允许银行系QDII产品有条件地投资于境外股票(目前仅限于港股),且投资门槛一再从30万元降至10万元、5万元,这些变化都扩大了市场对银行系QDII的需求。
同质化起步
在荷兰银行香港环球市场主管黄集蔚看来,一年多以来内地QDII产品的推出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代的QDII产品以保本的传统性产品为主,一般为中外资合作,由外资投行作为QDII产品的海外资产管理方,而中资银行作为内地的销售方。
第二代的QDII产品,则以不保本的结构性产品为主,相似于开放型的共同基金,流动性更大,随时都可以抛售。“这类产品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接受。”黄集蔚表示。
然而横向比较看,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基金公司、内资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其同质化倾向都非常明显。
在第一代QDII里,2006年12月,渣打银行推出瑞银全球战略配置;汇丰中国于同年9月发售了“环球荟萃”系列投资于海外结构性票据;华安基金推出了国际配置;南方基金推出了全球精选;华夏基金推出全球精选。
“所有这些QDII产品都大同小异,当然海外市场很大,投资决策肯定不会重复,但是已经公布的投资方向比较缺乏创意。”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评价说。
继嘉实基金推出“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之后,已经获批的几家基金QDII产品又都转向“中国概念”。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将投资于亚太地区股票, 海富通QDII投资具有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
相对于银行QDII产品而言,基金和券商QDII产品投资范围更灵活。券商和基金公司可以100%持股,也可以50%,甚至10%,而银行则至多持有股票50%,因此银行系QDII产品需要更多的管理能力。
“下一步,我们会将更多动态管理放进去,就是基金化。”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张旭阳表示。
黄集蔚认为,银行系QDII由保本结构性产品向不保本的产品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银行和基金的QDII产品进一步同质化。“这是QDII产品的必经之路,在台湾、韩国、印度,都有过相类似的情况。产品由同质逐步转向多元化。”
“起步时期的同质化可以理解,但就怕缺乏创新精神,国际市场的风险只会更大。”中国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潜在的风险
伴随着内地QDII发行的高涨热情,QDII投资的首选地香港市场启动了上涨行情。经历了8月17日的大调整后,香港恒生指数开始上涨,至今,恒生指数已经上涨了21%,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了31%。
“中国的资金目标很大,在放行之前,境外资金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瑞信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认为,受“港股直通车”政策及QDII发行的可预期影响,港股最近上涨强劲,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内地QDII资金应该注意到港股大涨带来的成本风险,面对一个资金全球流动的市场,对其价值观察亦应有全球视野。
南方基金外方顾问、梅隆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海峰亦表示,中国投资者在注重投资分散的同时,要注意产品的投向,要充分考虑港股市场的持续性,应该用更长远的眼光关注全球市场。
另一方面,QDII产品正面对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产生的汇率损失。
由于QDII产品大多以人民币入市折换成美元本金进行投资,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本金和收益再折合成人民币返还给投资者。由于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由于人民币升值加快的预期,这一过程将使投资者可能面临本金和收益的汇兑损失。
“买QDII产品的人都在拿国内基金产品的收益率当样本,但投资海外不能预期获得与A股市场同样的收益。”监管部门的人士对投资者教育问题仍有忧虑。
QDII从发行之初的乏人问津,到今天的门庭若市,既反映了市场对于境内外市场形势的判断的转变,也与监管层的调控节奏不无关系。国内资金从一致推高A股转到共同看好H股,很难以投资理性来解释。“按道理应当是机构和机构的博弈,现在实际上演变成了机构和政府的博弈。”有专家即对《财经》记者表示,机构对于QDII产品的前景不能过于乐观,而普通投资者对产品市场化和公司治理等基本面的问题,则更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