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才竞争,尤其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多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与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和浓厚的氛围。有了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作。在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的操作途径如下:
1.运用动画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学习古诗《使至塞上》时,为了使学生真切感悟到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体会到作者胸中之情,上课一开始,我先在软件中播放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或雪域高原;或江南风光;或奔腾黄河;或边塞奇景,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一下子被祖国的大好河山迷住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画面,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使他们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中。
2、运用音乐烘托情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教学中要选择与教材语言在整个基调和意境上和谐、协调的音乐。学生通过体验,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心驰而神往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學生的创新欲望。如教学《七根火柴》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画面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恶劣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发散思维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所谓“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这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所提倡的思维。
所有的创新过程都离不开思维的发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发散的机会,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预留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不同思维方向的途径下,来经历不同的学习结果及给予比较这些不同结果的机会。应从“求异,求反,求多向”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教九年级讲读课《小男孩》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多媒体画面中出现了《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熟悉的面孔和《今日说法》栏目演播室的背景,配以我自己的录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说法》,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抚养问题,请看画面,画面中的小男孩一个人流浪街头,无家可归,那么在这个小男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男孩的父母在哪儿呢?他为什么会流浪街头,无家可归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音乐、画面一停,同学们便开始展开想象的空间,各抒己见,各自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趁势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话题引入到课文《小男孩》的学习上。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行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与教师的硬性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截然相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和信息,在教师的激励点拨下,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鼓励学生提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各抒己见。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
四、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进行,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信息交流基本呈封闭状态。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封闭状态,建立起了多边信息交流网:(1)师生交流通道;(2)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3)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交流通道。多边信息网的建立,使信息来源更多元化、立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画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键盘在屏幕上把文章打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评议、修改文章。评改时,教师先出示评改要求,然后,从计算机上选出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终端机上。供大家共同赏析和评议,及时反馈信息,肯定习作优点,找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评议完了,先自己改,最后互改。在自改或互改时,最好能配合使用智能辅助批改作文软件系统,用该系统能识别学生词法和句法错误,辅助批改学生作文。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主动练习作文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这种非线性的信息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多角度、多渠道的“整体工程”。只要教师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用创造的眼光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与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和浓厚的氛围。有了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作。在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的操作途径如下:
1.运用动画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学习古诗《使至塞上》时,为了使学生真切感悟到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体会到作者胸中之情,上课一开始,我先在软件中播放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或雪域高原;或江南风光;或奔腾黄河;或边塞奇景,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一下子被祖国的大好河山迷住了,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画面,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使他们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中。
2、运用音乐烘托情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教学中要选择与教材语言在整个基调和意境上和谐、协调的音乐。学生通过体验,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和想象,心驰而神往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學生的创新欲望。如教学《七根火柴》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画面和配乐朗诵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恶劣自然环境。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发散思维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所谓“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这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所提倡的思维。
所有的创新过程都离不开思维的发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发散的机会,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预留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不同思维方向的途径下,来经历不同的学习结果及给予比较这些不同结果的机会。应从“求异,求反,求多向”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教九年级讲读课《小男孩》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多媒体画面中出现了《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熟悉的面孔和《今日说法》栏目演播室的背景,配以我自己的录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日说法》,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抚养问题,请看画面,画面中的小男孩一个人流浪街头,无家可归,那么在这个小男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男孩的父母在哪儿呢?他为什么会流浪街头,无家可归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音乐、画面一停,同学们便开始展开想象的空间,各抒己见,各自发言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趁势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话题引入到课文《小男孩》的学习上。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新行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与教师的硬性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截然相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和信息,在教师的激励点拨下,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见解让学生谈,鼓励学生提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各抒己见。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
四、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进行,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信息交流基本呈封闭状态。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封闭状态,建立起了多边信息交流网:(1)师生交流通道;(2)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3)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交流通道。多边信息网的建立,使信息来源更多元化、立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所呈现的画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键盘在屏幕上把文章打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评议、修改文章。评改时,教师先出示评改要求,然后,从计算机上选出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终端机上。供大家共同赏析和评议,及时反馈信息,肯定习作优点,找出缺点,提出修改意见。评议完了,先自己改,最后互改。在自改或互改时,最好能配合使用智能辅助批改作文软件系统,用该系统能识别学生词法和句法错误,辅助批改学生作文。这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主动练习作文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这种非线性的信息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运用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个多角度、多渠道的“整体工程”。只要教师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用创造的眼光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