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语文基础训练时,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一来能既“开源”又可“导流”。无论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都必须注重生活的“源头活水”,抓住作文的根本。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却常常出现一种怪现象: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生活”当中,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作文时守着“生活”却没有生活可写,这便是不知道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罢了。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去留心“生活”、揣摩“生活”呢?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训练,以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悟”。
一、精心学课文,借鉴别人的“悟”
课文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者,也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过万重山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盼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胡同文化》是篇京味京腔十足的小品文,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写出了父子离别时父亲的切切关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等等。这些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现实中常常发生的,甚至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由于学生的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用心去想,因而对这些感受很淡漠,或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揭开了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
二、传授思维方式,用理论指导“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阅历浅,视野又小,对生活的认识更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老师在理论上作指导,交流思维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规范化的东西,以保持自身和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
要引导学生能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一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或发展变化了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找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揣摩作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勤于写日记,录下对人生的“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下来,为自己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初加工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练习自己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乃是“一箭双雕”。在学生刚进学校(高一)时,我就布置了写日记(有时侯是周记)的任务,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要求连段成文。只要长时间地坚持下来,学生自然会养成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四、用心作启迪,架起“悟”之桥
有了范文的借鉴,有了理论指导的思维方法,有了写日记的深化,学生对生活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积累,但仍然缺少“灵敏度”,即难以把生活的感受和作文的主题意向对接上。教师此时还应启迪“生活”和“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作文与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
我常常把作文的主题意向显示给学生,又将现实生活中与这些意向有关联的人与事作一指引,为学生架起多条通往生活的桥,以唤醒他们沉睡的、模糊的认识,调动他们各自的生活底蕴,以寻找各自体会最深的人与事去写。这样就会左右逢源,不再是无话可说了。
一、精心学课文,借鉴别人的“悟”
课文是教材宗旨最有力的体现者,也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过万重山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盼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胡同文化》是篇京味京腔十足的小品文,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写出了父子离别时父亲的切切关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等等。这些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现实中常常发生的,甚至自己就亲身经历过。由于学生的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用心去想,因而对这些感受很淡漠,或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揭开了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
二、传授思维方式,用理论指导“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阅历浅,视野又小,对生活的认识更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老师在理论上作指导,交流思维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规范化的东西,以保持自身和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
要引导学生能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一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或发展变化了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
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找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揣摩作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勤于写日记,录下对人生的“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下来,为自己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初加工中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练习自己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乃是“一箭双雕”。在学生刚进学校(高一)时,我就布置了写日记(有时侯是周记)的任务,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要求连段成文。只要长时间地坚持下来,学生自然会养成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四、用心作启迪,架起“悟”之桥
有了范文的借鉴,有了理论指导的思维方法,有了写日记的深化,学生对生活就有了一定的感知和积累,但仍然缺少“灵敏度”,即难以把生活的感受和作文的主题意向对接上。教师此时还应启迪“生活”和“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作文与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
我常常把作文的主题意向显示给学生,又将现实生活中与这些意向有关联的人与事作一指引,为学生架起多条通往生活的桥,以唤醒他们沉睡的、模糊的认识,调动他们各自的生活底蕴,以寻找各自体会最深的人与事去写。这样就会左右逢源,不再是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