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历史抢救者张曼菱:没做成家里的孝子,却做了西南联大的孝子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z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张曼菱看来,给西南联大做口述史算是生平一大快事,甚至是极其幸运的一件事。“这段生涯反而激发了我的生命力,采访到的那些老学长在学风、人格、人品、境界上都使我得到了提升。我觉得我很幸运,同时也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园泪。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这是西南联大的校歌。在做西南联大口述史的时候,张曼菱已不止一次看到老校友神情肃穆地唱起这首歌。
  今年10月16日,北京大学校友会给张曼菱发来了一封邀请函,邀请她出席11月1日在北大举行的“西南联大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张曼菱并不是西南联大校友,但近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料的抢救与整理、传播,并著有影视作品《西南联大启示录》《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和书籍《西南联大行思录》。

“我的父亲是西南联大的旁听生”


  张曼菱出生于云南昆明,自幼就听着父母讲西南联大的故事。自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八年时间里,正值张曼菱父母的青春时期。
  当时,昆明的好几个大礼堂经常有西南联大的老师上台演讲,闻一多講诗,刘文典讲《红楼梦》,潘光旦讲优生学,吴晗讲形势。讲到山河之痛,国破家亡,台上痛哭失声,台下群情激愤。“昆明市民都去听演讲。我父亲那时候在昆明富滇银行工作,他也去听,他算是西南联大的旁听生。”当年,张曼菱的母亲还在市女中读书,联大的学生就是她们的代课老师。“我妈跟我说,她们的老师是东三省的流亡学生,生活很苦,鞋底和鞋帮都是分开的,用麻绳绑在一起。老师给她们讲东三省的沦陷,在课堂上声泪俱下。后来,她们还参加了‘一二一’游行,当时闻一多先生就走在她们前面。”
1947年11月1日,北平清华大学周末摄影社举行彩展,庆祝西南联大10周年校庆。

  “像这些东西给我的父母的激励都是一生的,我觉得他们那一代人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还有就是非常刚毅、非常有气节,另外就是民主的学风。”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张曼菱,也受此感染。此前,父亲给她说过,闻一多先生为了让那些找上门来又不是同类的人自觉地走开,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鸟兽不可以同行,吾非斯人之人,与而谁与?”后来,当时“很牛也很傲”的张曼菱也把这句话贴在自己宿舍门口,“我父亲就叫我赶紧撕下来,说那个是说给特务的,说我是乱来。”说到这里,张曼菱哈哈大笑。

“你是北大的,又是云南人,你可以做”


  1978年,张曼菱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考进了北大中文系。也因此,“与那一代经历过‘五四’启蒙的老先生们幸运相遇了。”
  从北大毕业后,张曼菱进入天津作协,后来又自创公司,到海南投身影视业。1998年,张曼菱回到故乡,并就职于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中心。“当时我觉得我常年在外,还没回家乡做过事,我应该回来了,也觉得自己比较成熟了。”上任后,张曼菱向云南省申报了关于西南联大的项目,随后,立项成功,财政厅给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当时,项目的要求是做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纪录片,也就是后来的《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的老校友们散居各地,联系并采访到他们并非易事。为此,张曼菱北上回到母校北大寻求援助。当时正好赶上季羡林先生米寿。早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张曼菱和季羡林就已经是“忘年之交”。得知张曼菱要做西南联大史料整理的事情,季羡林十分支持,“他说,你是北大人又是云南人,你可以做。”与此同此,北大老领导也对张曼菱予以支持。很快,北大宣传部就着手给张曼菱下文件、定协议。随即,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也加入进来,三校关于西南联大史料抢救工作的合作平台就此搭成。
  “作为北大学子和昆明籍人,我与西南联大有着虽是细枝末节,却不可逾越的缘分。”凭借着这缘分,张曼菱走进了这段历史,走进了这个人群。

“记得少年春衫薄”


  “他们见到了我就像见到了昆明,见到了他们的青春一样,都是穿得漂漂亮亮,打扮得好好的,想跟我再现他们青年时候的模样。”张曼菱的来访受到了老校友们的欢迎。
  “采访朱光亚(原子能专家)的时候,他是国家保密人物,一般不让随便来访的。进门的时候,他的秘书问‘不是说是欧美同学会的吗?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我不敢说话。”当时,张曼菱以为是老先生弄错了,没想到一进门,客厅的茶几上已摆好了西南联大的史料、册子。朱光亚笑着迎接他们,还顽皮地一吐舌头。张曼菱这才明白,原来老先生知道他们要干什么,是秘书和门卫被哄了。这段经历让张曼菱很是感动。
  到南屏大剧院看戏、在周家大院吃“雷稀饭”、泡茶馆念书、联大学生盖房子、联大学生谈恋爱、教授指导社团……回忆起少年时光,老校友们如数家珍。在台北采访老校友刘长兰时,一开口,老人就是一句诗:“记得少年春衫薄”。八九十岁的高龄还能保持童心,这让张曼菱很受震撼,“使我想起什么叫‘不信青春唤不回’。”

“健谈”的老校友——“让他们讲”


  “那些老校友真的是恨不得把所有的话讲给你听。”有人愿意记录西南联大那一段历史,已到耄耋之年的老校友们自然很高兴,相比平时,话特别多。
  老校友们认真配合,自然是好事,但当时他们的“健谈”也一度让张曼菱矛盾不已。做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早期,设备落后,录像用的还是磁带。“当时设备要充电,电量也是有限的。比如说我今天下午约好采访两位校友,那我的摄像组准备好两块电池,准备好磁带。如果第一个人讲太久,就等于把另一个人的电量用了。那时候的摄像器材都很笨重,不像现在是数码的,磁带也是有限的。”   沉浸在回忆中的老人对着镜头讲个不停,同行的同事把张曼菱拉到一旁,提醒她叫老人尽快结束。“当时很矛盾啊,因为作为纪录片他们的话确实足够了,一个人有三五分钟都用不完。”但是从另一角度看,张曼菱又感觉,登门一次也是很难的,她一离开可能就再也不会重新来了,“并且也是八九十岁的人,能感觉到他们讲的非常珍贵”。
  思量过后,张曼菱觉得还是要尽可能地挖掘,尽量地让老人多讲。“然后我就安排人去买磁带,他们也无可奈何,我就说‘让他讲,让他讲’。” 即便是这样,纪录片完成后,很多老人看到最后播出的纪录片里自己只有几句话,便“质问”张曼菱:“我说了几个小时的话都去哪了,怎么片子上只剩几句话?”每当这时,张曼菱只好哭笑不得地跟他们解释:“老爷子,片子上不能给你讲几小时哦。其他的话,以后给你做成访谈录、写成书。”在那以后,张曼菱决定,纪录片里装不下的,要写成书,记录下来,“这肯定是一笔财富”。

“要是不把它弄出来,我死都不敢死啊”


  2003年,经历前后五年的拍摄、采访和史料收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终于完成,并先后在云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片子播出前,张曼菱及其团队赶往北京与央视进行工作对接。当时正值“非典”时期,“那时在北京就是一会看见抬出一个人,一会又一个。在中央台门口就看见救护车往那经过。反正是很紧张。我们摄制组一个很能干的小伙子他妈妈天天给我打电话,就是叫他儿子赶快回来。”即便如此,张曼菱还是坚持到最后一个。“我当时就想,不管了,反正只要能把这个片子能播出去,我就算是被染了非典那也就算了。”
  从北京回来后,张曼菱不得不被隔离了二十天。“当时去机场接我的同事还跟我说,叫我回去打出租车可千万不要说从北京回来,要不然打不着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曼菱忍不住笑起来。张曼菱被隔离期间,《西南联大启示录》正在央视第十频道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我那时就在家看片子,自己看得也挺高兴,津津乐道的哈哈哈。”
  史料收集期间,张曼菱还曾经把一部分老校友请到昆明来,但是当时父亲已病重,这令张曼菱很为难,“老人们都已经八九十岁了,我必须得陪着,出什么事可不得了,我都不敢离开一步。但父亲让我去陪他们,因为父母对他们有感情。”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曼菱形容自己“没有做成家里的孝子,却做了西南联大的孝子”。
  繁重的史料收集工作,使得张曼菱的眼睛感到日渐疲惫,2004年到2008年期间几近双目失明。“所幸北大同乡校友安排医治,又重见光明。”
  2008年,马英九赢得台湾大选。见政治局势有所变化,张曼菱趁此机会马上申报西南联大的台湾项目。“岛上有300多名校友,现在能够找到并且能跟我说话的就9位了。” 时任国台办新闻发言人的李维一是张曼菱在北大的同学,在李维一的帮助下,张曼菱顺利采访到了冯钟豫、刘长兰、柴之棣、孔令晟等定居台江的联大老校友。
  根据张曼菱原来的打算,台湾的采访也要做成纪录片,叫《西南联大台湾行》。但基于种种困难,她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转而把台湾部分也写进书中。“从台湾回来之后,就结合之前纪录片的内容,整理出书。然后又补充了南迁这一部分内容。”
  长期居住台湾的老校友们对这段历史更是格外关心。“冯钟豫先生的女儿跟我说,她爸爸临走前问,‘张曼菱的那些东西有整理出来了吗?’我听着真的很难受。他们就是把这个片子、把我的采访当成一种回归。”听到这里,张曼菱更是不敢懈怠,只好抓紧时间准备出书。“一想起那些跟我挥手的,还有半瘫痪的老爷子老太太,我要是不把它弄出来,我死都不敢死啊,要不然怎么见他们。”2013年,《西南联大行思录》终于在三联书店出版,拿到书后,张曼菱“赶紧烧了三炷香,就是和老人们说‘对不起’,这书总算是有了”。

每一次的采访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


  西南联大建于1938年,张曼菱的史料抢救工作开始于1998年,刚好过去整整六十年。在张曼菱找到他们时,很多早期入学的老校友已是耄耋老者。
  “老多老人,像董树屏老爷子,我采访他的时候精神很好,采访完他我还没有离开北京,才过了一个礼拜,他就过世了,把我大吃一惊。”在那一星期之前,老人还对张曼菱谈起他的出身、求学、参与当年清华物资转移等经历,还说起要用新买的电脑写回忆录,但电脑还没打开,老人便离开了。“后来他们说:‘他碰见你,他放心了’,在我这里讲完了可能是心一松就走掉了,好几个都是讲完以后就走掉了。”张曼菱说。
  在台北采访一位姚姓学长,离开的时候,张曼菱已走到楼梯,摄影师忽然说:“张老师,她在向你招手呢!”张曼菱回头一看,老学长自己拄着拐杖,走到了家门口,推开防盗门的铁栏,向他们招手、目送。“那一刹那,我感到她的目光里有一种东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是一个人在看着她一生最宝贵的东西正在离去的目光。”
  “郝学长”、“姚学长”、“易学长”……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中,张曼菱保留了“学长”这个称呼。“我所采访的联大人都称我为‘学妹’,正如我在北大被下面年纪的同学们称为‘师姐’一样,这是校园的氛围,有一种血脉的认同。我是在内心里把他们当作‘学长’,也是如此称呼的。”
  在《西南联大行思录》的附录里,收录有任继愈老先生写的一篇关于《西南联大启示录》的观后感。除却肯定,老先生也提出了其中的不足和遗憾:“这一工程启动迟了几年。陈岱孙、周培源等老一辈先生先后谢世。今天能够提供信息的见证人,都属于西南联大的第二代。这个损失已无法弥补。”这对于张曼菱来说,同样是一大遗憾。
  “纪录片和书里面都是著名校友居多,普通校友似乎没怎么记录到?”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曼菱承认,这又是一大遗憾。“之前有一个叫李忠的校友跟我说,我知道你先得做这些著名校友,把那些成就最大、名声最大的那些人做出来先,要不然怎么说这个学校大呢,但是做完之后你能不能把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中等一点的人也做进去?”张曼菱不得不承认,老校友的话十分在理,“普通学子们在生活中也在实践着西南联大的精神,也在遵循着校训,也在做了很多贡献。实质上他们的东西才最具有代表性,就是他們作为一种默默无闻的人,也随着中国社会在这种变化里边沉沉浮浮,他们对西南联大的记忆可能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而且他们那种人情味会更重。”
  但现实是,当时的张曼菱并没有一支可以分头行动的队伍。“做完这些有名的人,我再回头去找这些普通的校友,但他们也老了,讲不动了。所以这真的是抢救啊,你不能说你再等我几年,我再回来找你,就像我现在我又有资金了,又有摄像机了,我跑去找他们,他们的记忆和精力已经不行了。”
  在张曼菱看来,给西南联大做口述史算是生平一大快事,甚至是极其幸运的一件事。“这段生涯反而激发了我的生命力,采访到的那些老学长在学风、人格、人品、境界上都使我得到了提升。我觉得我很幸运,同时也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
  当年,张曼菱还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便发表了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并被改编成电影《青春祭》,毕业后也从事小说创作。改做口述史后,有人问她怎么还不写小说。但她觉得,“这个事情比我的才气还重要,它是时不再来的,那些老人是不能再等的。”
其他文献
火车站,城市的窗口,是许多人进入城市的第一关隘。一提起它,人们似乎都是一脑门子的抢劫、诈骗、倒票、暴力等,想到的是臭烘烘乱糟糟的景象。北京西客站,我国规模最大的旅客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之一。除了票贩子、小偷、拉客仔,这里还寄生着一批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我们看到的只是躺着坐着站着时的他们,却很难了解这里就是他们的“家”,这里就是他们的生存之本。    没有床的家   
民众对北京奥运会的兴奋点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在北京市进行的一项关于北京奥运会的大型民意调查表明:民众对北京奥运会的关注焦点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奖牌数量以及国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总体评价等。其中对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拼搏精神、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量、开幕式/颁奖仪式/闭幕式、奥运会期间环境状况的改善、奥运比赛的过程及本届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等,关注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九成
本刊记者 王珊珊 本刊实习生 刘伟    中国自古就有对生男孩的偏好。“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观念长期积淀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生男孩成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拥有子嗣,很多家庭一生再生,甚至不惜通过胎儿性别鉴定选择终止女胎的妊娠。  2020年中国光棍汉数量将达到3000万,这将意味着什么?带着疑问,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
当地时间2020年1月8日,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消费电子展)上,科技公司柔宇在其展区上,将多个OLED显示屏挂在展区中心的一棵树上,用来展示其柔性OLED屏幕。  再一次,近一年来的第三次,柔宇科技对媒体开放了位于深圳龙岗的工厂参观。从全柔性屏的生产线,到可靠度试验室,柔宇小心翼翼将自己的技术黑箱打开了一丝缝隙,以期得到外界更多的认知和理解。  成立八年来,这家研发出0.01毫米柔性
表面在说江湖,深究则是宿命。  读罢《鸳鸯六七四》,就能明白为什么杜琪峰要找马家辉合作剧本。  马家辉这本新书的故事开端,就是在江湖局上,同时充盈着荒诞和宿命:江湖大佬哨牙炳金盆洗手暨六十大寿宴会,开席前的赌桌上,哨牙炳连续三把拿到牌九局里的四张最大烂牌,也就是书名所说的“鸳鸯六七四”——  “鸳鸯六”,指的是两只花色不一样的六点;“七四”,指的是一只七点和一只四点。  它就是从哨牙炳连摸三把烂牌
公交把摩天大厦抛在后面,穿行在城乡结合部的破败景致中。车窗外,连绵而苍翠的群山渐次浮现。  林文点开听歌软件,让自己沉浸在五条人乐队在《烂尾楼》中唱颂的都市传奇里:多年前,广州一处烂尾楼楼主跳楼。有人说他没死,有人说他成了乞丐,回到了他的楼。多年后,迷宫一样的烂尾楼来了一位寻子的老父亲,他发现里面住满了乞丐和疯子,他们自称酋长和匈奴王。  五条人这首歌所描绘的荒诞景象引起了林文的兴趣,他开始关注广
项城市高寺镇是豫东的一个小镇,属于传统的农业区,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不很发达。这里的农村“80后”由于父母多出外打工,少年时期的他们不得不沉湎于孤独,而缺乏管束和疏于教育又引发了盲目的多米诺骨牌式的辍学潮。长大后,他们几乎又重复上一辈的生活轨迹,大多把自己的梦想交给了外出打工,他们有梦想,这梦想很光荣,可现实却总有些无奈。    穿制服的王俊之    晚上6点的时候,王俊之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天很冷,
2007年12月,本刊以《辽宁海城一起职务侵占案》为题,报道了发生在辽宁省海城市的一起刑事案件。时至今日,此案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个集体企业经过转让、变更法人登记、注销、重新登记等一系列的变化后,变成了一家事实上合伙经营的民营企业,由于合伙人反目成仇起了纠纷,当地政法部门介入后,合伙人之一的蔡雨斌被检察机关以职务侵占罪起诉至法院。法院不久前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蔡雨斌的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判处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雷词”横空出世,让许多人出乎意料。    “正龙拍虎”、“新陈代谢”、“娇身冠养”、“欧阳挖坑”、“秋雨含泪”、“兆山羡鬼”、“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聚打酱油”、“俯卧撑党”……这一系列新鲜词语,你认识吗?你被“雷”到过吗?如果你觉得不知所云的话,那可真的就“落伍”了,因为它们是2008年雷声大震、霹雳无敌的“雷词”。  它可以无厘头,可以胡言乱语,可以
上海于今年3月底就决定把最低工资标准从840元调整到960元,涨了14.2%。深圳决定从7月1日起,上调2008年度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其中特区外最低工资标准比上年增长20%。6月10日,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发布了该市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该局把企业工资指导线的下线从往年“零增长或负增长”, 突破性地改为“增长3.5%”——也就是说所有在京企业根据北京市劳动保障局的建议,应该至少为员工涨3.5%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