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12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一、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
  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一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语文学习缺少活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因此,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提问?教育家德尼·帕墨·伍尔夫在《发问的艺术》中指出提问有四种形式:(1)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超越既得的信息,寻求新的信息;(2)解释性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信息或观点的意义;(3)迁移性问题,激发学生拓宽思路,引导学生把先前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4)假设性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反馈并综合信息,提出具有预见性的思维问题。综合伍尔夫关于提问的方法,就可以在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提出有价值的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不仅能让学生有效地学到知识,关键还开启了学生质疑的思维,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仅以《归去来兮辞》为例作一下说明。
  教学前,笔者让学生提出对此文最关注、最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然后与学生商榷后形成了五个研究问题:
  1.理清感情脉络,探寻背诵捷径。
  2.改写课文成一首现代抒情诗。
  3.了解陶渊明生平经历及生活的社会背景。
  4.搜集陶渊明诗文,领会其创作风格。
  5.透过陶渊明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归隐情怀”。
  研究题目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所以,一经公布,学生马上兴趣盎然,根据自己实际及资料量,自主选择,锁定目标。随后,在众多的教辅资料及网上信息的帮助下,学生进入分组合作交流状态,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知识的信息开始膨胀,情感的泉眼开始涌动,平时装饰“门面”的教辅资料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宠儿”。学生真正进入一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轻松愉悦的读书境界。他们热情专注,神采飞扬,思绪联翩,整个课堂呈现一种“形散而神聚”的学术探讨氛围,真正显示出学习的主人的风采。
  当然,在选择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选题的民主性,更要抓住“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力求“一石激起千层浪”。例如教学郑振铎的散文《猫》,引导探讨“郑振铎写猫的技巧及文学大家们描摹小动物的妙笔范例”。教学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引导学生研究:(1)汪曾祺作品的“水性”及其小品文“文化的休息”功能;(2)研讨北京胡同的形成、发展、衰落历史;(3)研究地方名胜文化、校园服饰文化、流行音乐文化、贺卡文化等。这些大大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兴趣。“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的家园,执著走进语文研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实践体验阶段
  
  提出问题,仅是一个开端,语文研究性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由。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对教材文本、对社会人生感受和体验。为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定位不仅仅在教材知识框架内,要有效地启发学生去关注生活,感悟人生,接受人文熏陶,只有这样教,书才是活的书,人才能有效率地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才显示出真正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进而提供并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激活学生在其他学习中的“知识储存”。
  例如学习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伦理的、心理的等方面,让学生去感悟,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寻找新方法。如对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的拓展阅读,将学生解放出来,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感受大宋统治者“官逼民反”的历史背景和水浒英雄的侠义豪情,贾府主人对劳动人民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及大观园儿女的心灵世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的心理历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这为学生积累经验和情感搭建了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而是通过实践的过程使他们成为热切关注生活、生命的人。例如开展“网吧的利与弊”、“我所知道的水污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专题研究,同学们热情高、收获大,在总结中均写出了真切的体会和独特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自我设计的能力,包括设计、收集资料的能力、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记录整理结果的方法。鼓励他们交流并启发他们交流的方法和与人沟通的艺术。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操作协调能力。
  
  三、表达交流阶段
  
  归纳总结出研究成果尚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与交流会使研究成果在全体学生中共享,并在交流中互相汲取知识和智慧。在表达交流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实践体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成结论与命题,并提交口头与书面报告材料,与其他同学或小组交流讨论。
  由于语文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中,通过独立研究,产生了许多带有独特个性的理解。个性理解需要通过某种表达与交流方式让他人接受。例如我教完《隆中对》和《出师表》之后,抓住课文之间内在联系,让学生弄清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再让他们在图书室或网上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和后人的评议,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由于学生广泛涉猎了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的诸葛亮故事传说,详细占有了材料,对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知之甚多,所以不少学生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观点,如“诸葛亮早该取代刘禅”、“诸葛亮不善发挥众人之智不可谓智”等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创造性阅读的结果,都是学生在广泛阅读、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获得真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张扬个性,这才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日标。
  这种让他人理解自己和接受自己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表达交流不仅能扩展实践体验阶段的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中学生喜欢以争辩的方式交流,他们认为这时的语文课上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心灵自由,人的生命活力和不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辩论也是最直接的对比方法,能很快就将对事物本质的差异理解揭示得磊磊分明。如上完《屈原列传(节选)》后,我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一场“士可杀,不可辱”还是“士可辱,不可杀”的辩论赛。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民族气节,可站着死,不可蹲着生。有的学生认为“士可辱,不可杀”才符合现代人的观点,时移事异,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该珍爱生命。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失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深刻理解了课文主旨。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在演讲、交流和辩论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成果,互相尊重人格,引导学生正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演讲、交流和辩论的过程中,当学生演讲的知识和结论被其他同学接受时,演讲的同学会有一种成就感挂在稚嫩的脸上;当他们演讲的内容受到反驳时,他们会启动智慧的“机器”,寻找论证自己结论正确性的理由和事实。
  表达与交流有多种形式,包括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等。交流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使语文课堂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天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显露出学生的天赋和才华。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的法则。”在学生自己运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科学方法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索,把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扩展更,以便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本质上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明白事理,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获得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们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针对复杂背景下目标边缘检测问题,研究了分形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分形特征融合的目标边缘检测算法。首先求取图像的分形维数和几何度量空间变换率,然后运用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分形维数和几何度量空间变换率进行融合处理,对图像像素分类,从而得到目标边缘,最后细化边缘得到目标检测结果。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克服复杂背景的干扰,有效地提取目标边缘。
为了提高飞艇定点监控的自主性和准确性,研究了一种基于视觉信息的定点监控飞艇姿态和位置估计算法。由射影几何学原理和特殊的双目摄像机安装方法来提取飞艇的姿态。基于双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轫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伴随着资本的流动,殖民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最终建立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自此,世界历史
中考材料作文常常提出“自选角度”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中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并非是像山峰、日出这样纯客观的事物或现象,它蕴含着命题者的意向。即使是自然界的材料,也是“第二自然”。如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提供的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理解,一种概括,它蕴含着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学观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考生选择写作角度必然受到某种制约。“自选角度”决不是任选角度。另一方面,“
教学设想 空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一篇巧妙利用空白艺术的典范作品。本课拟在前课时积累词汇把握线索理解情
X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众多的诗人以其独具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传世佳作。精选一些篇目的诗词让学生读、赏,既是对祖国宝贵文学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优秀的古典诗词有如珍贵的“明前茶”一样,浓缩着诗人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独有的人生体
屈原《离骚(节选)》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有“美人”一词,课本①解释为是指楚怀王,本人认为此解不甚妥当。显然这比起人教版2004年前的版本解释为“美好的理想”与“心中的女子”要确切些,因为前者说明了“美人”还是指男子,后者“美好的理想”与“心中”具有“志向”的意味,而“志向”这一词在古代是用来形容男子的,因此可以设想后者的理解是由“男子”这一基本义项生发的意思,而“美人”指的是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与邓小平的农业第二个飞跃都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农业的首要问题.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方式、根本动力、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以及最终目标等方面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