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二
目前,美术界对“学术”两个字的理解越来越离谱,使用越来越宽泛。似乎凡不是直接涉及商业运作,表白没有猫腻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术”,甚至把有偿的座谈会,宣传活动也称之为“学术研讨会”。“学术”二字如今成了美术界最时髦的流行用语。人们说某某事情“比较学术”,意思好像是说某某事情“不那么腐败”。其实,腐败在学术界还不是一样存在。最令人不解的是经常有人以“学术性画家”来标签商品画家,把拍卖活动列在“学术消息”的栏目之下,已经荒谬到了极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流露出人们对“学术”的景仰和企盼,但是也反映出美术界有相当多的人对“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解,以至于陷入盲目标榜。
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途径之一。学术研究是以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课题,以充分证据,经过考据分析、推理论证、诠释阐明,提出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结论或答案。学术论文,无论是涉及宏观或微观物质世界的疑问,还是涉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历史社会上的探讨,都应该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学术研究不是娱乐活动,不是逗你玩,没法儿搞大众化。普及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把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尽可能多的受众,是科普工作者,以及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直接参与的重要工作。然而,学术研究本身,至少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少数人的工作,不可能“大众化”的。更不能再以当年“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甚至半个世纪前“大炼钢铁”全民运动来搞“学术”。
学术研究不过是一种社会分工而已。相对整个社会人群的职业分布来说,学术研究毕竟是很特殊少数的工作。一般来说,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特别是作出学术贡献的学者,其实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往往是受强烈的求真欲望和使命感所驱使,经过必要的训练和长时期的全身心投入,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同辈学者的讨论砥砺之中,才取得一定学术成就。即使是非常杰出的学者,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学者,也不可能广为人知,名气可能还不如二三流画家或影视歌星,以及媒体宣传出来的各种所谓“名人”。曾经有大众媒体炒作,诸如所谓“十大国学家”之类选举,选出来的大都是所谓“媒体名人”。所谓“国学家”,其研究以经学为本,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无法广为人知。
学术研究是耐得寂寞,精神专注,忘我奉献的个人行为。一个画家可以利用媒体、国家机构、甚至国外获奖,科学家为自己的“知名度”不厌其繁地吹肥皂泡。因为美术界许多人过分相信,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运作”出来的,类似炒股票。“知名度”与产品质量并不对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当下还要加上一连串官阶社会头衔。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似乎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制约或评判艺术品的价值。
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却不会借助上述同样的途径手段猎取“知名度”。因为对学者来说,有“知名度”而没有学术成果意味着欺骗。一位学者在特定领域为人所知,是因为其学术研究成果受到承认或瞩目,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是有规范制约,有标准评判的,与美术界是不同的。
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试验室,科学设备,图书馆,财政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等等。所以学术研究机构多设在综合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附属研究机构,往往问题较多,如“官、学不分”,“以官代学”,把学术当作政绩,立项谋钱,拼凑成果,出书比开本大、比重量沉、比定价吓人,动辄就称“某某学派”,以出版大部头“经典”的名义卖版面赚钱等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实,学术与非学术之间,不存在价值高低的判断。学术的核心是证明立论;中国画学遗产中那些闪烁着智能哲理的文字,虽然往往并不合逻辑,缺乏实证,却同样可以启迪人思索。艺术散文,不一定非要冠上“学术论文”才显得高人一等。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遗产,包容了先民智慧感情的结晶,以不“科学”而否定其价值,至少是幼稚。相反,也大可不必硬把艺术的,感性的文字,硬要说成是科学,或标榜为学术。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二
目前,美术界对“学术”两个字的理解越来越离谱,使用越来越宽泛。似乎凡不是直接涉及商业运作,表白没有猫腻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术”,甚至把有偿的座谈会,宣传活动也称之为“学术研讨会”。“学术”二字如今成了美术界最时髦的流行用语。人们说某某事情“比较学术”,意思好像是说某某事情“不那么腐败”。其实,腐败在学术界还不是一样存在。最令人不解的是经常有人以“学术性画家”来标签商品画家,把拍卖活动列在“学术消息”的栏目之下,已经荒谬到了极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流露出人们对“学术”的景仰和企盼,但是也反映出美术界有相当多的人对“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解,以至于陷入盲目标榜。
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途径之一。学术研究是以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课题,以充分证据,经过考据分析、推理论证、诠释阐明,提出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结论或答案。学术论文,无论是涉及宏观或微观物质世界的疑问,还是涉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历史社会上的探讨,都应该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学术研究不是娱乐活动,不是逗你玩,没法儿搞大众化。普及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把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尽可能多的受众,是科普工作者,以及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直接参与的重要工作。然而,学术研究本身,至少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少数人的工作,不可能“大众化”的。更不能再以当年“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甚至半个世纪前“大炼钢铁”全民运动来搞“学术”。
学术研究不过是一种社会分工而已。相对整个社会人群的职业分布来说,学术研究毕竟是很特殊少数的工作。一般来说,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特别是作出学术贡献的学者,其实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往往是受强烈的求真欲望和使命感所驱使,经过必要的训练和长时期的全身心投入,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同辈学者的讨论砥砺之中,才取得一定学术成就。即使是非常杰出的学者,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学者,也不可能广为人知,名气可能还不如二三流画家或影视歌星,以及媒体宣传出来的各种所谓“名人”。曾经有大众媒体炒作,诸如所谓“十大国学家”之类选举,选出来的大都是所谓“媒体名人”。所谓“国学家”,其研究以经学为本,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无法广为人知。
学术研究是耐得寂寞,精神专注,忘我奉献的个人行为。一个画家可以利用媒体、国家机构、甚至国外获奖,科学家为自己的“知名度”不厌其繁地吹肥皂泡。因为美术界许多人过分相信,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运作”出来的,类似炒股票。“知名度”与产品质量并不对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当下还要加上一连串官阶社会头衔。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似乎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制约或评判艺术品的价值。
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却不会借助上述同样的途径手段猎取“知名度”。因为对学者来说,有“知名度”而没有学术成果意味着欺骗。一位学者在特定领域为人所知,是因为其学术研究成果受到承认或瞩目,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是有规范制约,有标准评判的,与美术界是不同的。
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试验室,科学设备,图书馆,财政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等等。所以学术研究机构多设在综合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附属研究机构,往往问题较多,如“官、学不分”,“以官代学”,把学术当作政绩,立项谋钱,拼凑成果,出书比开本大、比重量沉、比定价吓人,动辄就称“某某学派”,以出版大部头“经典”的名义卖版面赚钱等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实,学术与非学术之间,不存在价值高低的判断。学术的核心是证明立论;中国画学遗产中那些闪烁着智能哲理的文字,虽然往往并不合逻辑,缺乏实证,却同样可以启迪人思索。艺术散文,不一定非要冠上“学术论文”才显得高人一等。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遗产,包容了先民智慧感情的结晶,以不“科学”而否定其价值,至少是幼稚。相反,也大可不必硬把艺术的,感性的文字,硬要说成是科学,或标榜为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