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是“逗你玩”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青力
  1945年生于北京,安徽宣城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画学困惑]之二
  目前,美术界对“学术”两个字的理解越来越离谱,使用越来越宽泛。似乎凡不是直接涉及商业运作,表白没有猫腻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学术”,甚至把有偿的座谈会,宣传活动也称之为“学术研讨会”。“学术”二字如今成了美术界最时髦的流行用语。人们说某某事情“比较学术”,意思好像是说某某事情“不那么腐败”。其实,腐败在学术界还不是一样存在。最令人不解的是经常有人以“学术性画家”来标签商品画家,把拍卖活动列在“学术消息”的栏目之下,已经荒谬到了极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流露出人们对“学术”的景仰和企盼,但是也反映出美术界有相当多的人对“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解,以至于陷入盲目标榜。
  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途径之一。学术研究是以科学的方法,对特定的课题,以充分证据,经过考据分析、推理论证、诠释阐明,提出合乎逻辑,有说服力的结论或答案。学术论文,无论是涉及宏观或微观物质世界的疑问,还是涉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历史社会上的探讨,都应该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学术研究不是娱乐活动,不是逗你玩,没法儿搞大众化。普及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把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尽可能多的受众,是科普工作者,以及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直接参与的重要工作。然而,学术研究本身,至少是在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少数人的工作,不可能“大众化”的。更不能再以当年“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甚至半个世纪前“大炼钢铁”全民运动来搞“学术”。
  学术研究不过是一种社会分工而已。相对整个社会人群的职业分布来说,学术研究毕竟是很特殊少数的工作。一般来说,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特别是作出学术贡献的学者,其实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往往是受强烈的求真欲望和使命感所驱使,经过必要的训练和长时期的全身心投入,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同辈学者的讨论砥砺之中,才取得一定学术成就。即使是非常杰出的学者,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学者,也不可能广为人知,名气可能还不如二三流画家或影视歌星,以及媒体宣传出来的各种所谓“名人”。曾经有大众媒体炒作,诸如所谓“十大国学家”之类选举,选出来的大都是所谓“媒体名人”。所谓“国学家”,其研究以经学为本,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无法广为人知。
  学术研究是耐得寂寞,精神专注,忘我奉献的个人行为。一个画家可以利用媒体、国家机构、甚至国外获奖,科学家为自己的“知名度”不厌其繁地吹肥皂泡。因为美术界许多人过分相信,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运作”出来的,类似炒股票。“知名度”与产品质量并不对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当下还要加上一连串官阶社会头衔。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似乎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制约或评判艺术品的价值。
  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却不会借助上述同样的途径手段猎取“知名度”。因为对学者来说,有“知名度”而没有学术成果意味着欺骗。一位学者在特定领域为人所知,是因为其学术研究成果受到承认或瞩目,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是有规范制约,有标准评判的,与美术界是不同的。
  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如试验室,科学设备,图书馆,财政人力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等等。所以学术研究机构多设在综合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政府职能部门附属研究机构,往往问题较多,如“官、学不分”,“以官代学”,把学术当作政绩,立项谋钱,拼凑成果,出书比开本大、比重量沉、比定价吓人,动辄就称“某某学派”,以出版大部头“经典”的名义卖版面赚钱等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其实,学术与非学术之间,不存在价值高低的判断。学术的核心是证明立论;中国画学遗产中那些闪烁着智能哲理的文字,虽然往往并不合逻辑,缺乏实证,却同样可以启迪人思索。艺术散文,不一定非要冠上“学术论文”才显得高人一等。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遗产,包容了先民智慧感情的结晶,以不“科学”而否定其价值,至少是幼稚。相反,也大可不必硬把艺术的,感性的文字,硬要说成是科学,或标榜为学术。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十二平均律在应用上的缺憾,结合对广泛应用的“音准曲线”的分析提炼,提出克服十二平均律之弊端的新世纪新的平均律——“新世平均律”。文中详细介绍了有关“新世平均律”各方面的数据;与十二平均律以及与五度相生律的关系;论证了“新世平均律”的科学、合理和实用性;提出了新的乐音音高标准。并得出明确结论:“新世平均律”是优于十二平均律的更为准确实用的平均律,适应新世纪音乐发展的需要,应该而且能够
期刊
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变。这些在民国时期功成名就的大师名宿,遇到了传统中国画能否以及怎样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问题。因此,新中国画院建立的本身以及建院之初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促进中国画从文化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北京中国画院曾组织画家深入首都钢铁厂、郊区农村、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十大建筑工地,并沿长征路途写生,创作了《力争农业大丰收》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激情涌动、思维活跃的年代。在逐渐解禁、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伴随着突破禁区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北京画院的画家们率先组建各种画会,创作活动随之蓬勃展开,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各画种纷纷开始组建画会,举办展览,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画坛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潘兹任会长)、“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崔子范任会长,王培东任秘书长)、“北京中国画研究
期刊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调和论成为一种极富感召力的时代信念。林风眠作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中调和论的开拓者,以其独具优势的话语权取得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这一信念背后隐藏着一个危险的假设,即中西绘画的特性与目标是彼此对立的。如果说在传统派和西化派那里,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中西对立的思维成分,但毕竟以差异性为理论前提,那么在融合派的思维逻辑中,则非得将相对差异推演为二元对
期刊
会议:“清风徐来—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新机遇”学术座谈会  时间:2007年11月21日   地点:福建省画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     陈履生(主持人):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既有参加过“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的画家,也有参加我们这个画展的画家。我们应该客观地、认真地面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绘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
期刊
赏读朱道平的山水画,最强烈的印象便是线与点的交响,纵横交错,繁简穿插,虚实相映,构筑出一幅幅清逸幽邃、静雅柔美的意象境界。它们并不具有视觉冲击的震撼力,却有着沁人心脾的感染力;它们并不具有客观世界的真境实感,却是令人神往的理想家园;它们既蕴含着传统艺术的神韵,却又散发着现代审美意识的灵性。  倘若借用传统绘画的品评标准,朱道平的山水应当列入逸品。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道:“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
期刊
李杰民  1949年生,陕西丹凤人。现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李杰民书法的线条形态和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他略带“火”味的线条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挚热的追求,圆润平直的线条反映了他淡于名利的人生哲理,多变的曲线又表达着他既钟爱传统古典的书法又难以摆脱大都市现代文化的感染。杰民以自己的聪明和对传统的深刻感悟,大胆地借鉴了古人、今人的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代国画艺术大师们对画作所用的文房四宝、颜料和印泥都极其讲究。国画大师关山月选用的砂、宣纸、印泥,国画大师黎雄才最爱的古墨、石青、石绿均经精心挑选、精制而成。其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有口皆碑。关山月的砂红梅、黎雄才的青绿山水至今仍大放异彩、历久常新、脍炙人口。除精湛的技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其精心选用材料相得益彰不无关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余赴京到颐和园藻鉴堂拜会盛名已久的
期刊
[南望北顾楼随笔]之三  艺术要讲究格调,是大家都熟悉的。但究竟如何理解格调,如何在学理上对它加以解释,迄今所见的探讨还不多。我最初试图回答格调问题,是1990年为周思聪画集写序。想对周思聪画作的特点和价值作一恰当概括,立刻想到了“格调”。那么,为什么不是“风格”而是“格调”二字?格调是什么,它与“风格”的所指有何不同?怎样才能获得高格调?经过一番思考,我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如果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
期刊
牟言    2001年,在浙江浦江县的一次活动中,与朱颖人先生不期而遇。因为我与其公子、设计家朱锷的关系,久闻朱先生大名,也早就见过朱先生的大作,但是,一直未曾谋面。朱颖人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厚道人;这是一个透露出深厚学养、文质彬彬的人。后来看到吴祖光先生所写的关于朱颖人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评论:“颖人先生是位诗人,更是一位诚实敦厚的学人。他不善自荐,勤于笔耕而拙于词令。”深以为然。朱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