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发展大方向,各大学校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期,而科学作为一门探究性学科,在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更具有优势。教师应该将学生兴趣点与科学主题、教学情境法与科学内涵、创新性实验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大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突显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促进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科学的神秘与魅力。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教育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片面思想,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心情变化与能力提升,正确把握小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兴趣点和科学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和学生被动学习,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特长技能,这些和学生的兴趣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关科学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积极探究科学奥秘。当学生来主导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从而发挥实践活动的最佳价值。例如,在《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明白植物的生命价值以及能够说出一些植物特征的共性与特性,而学生对于游戏养殖有着极大的兴趣,那么结合这一点设计科学实践,教师首先可以准备一些植物以及一些种子,引导学生观察每株植物不同的外貌特征和区别,让学生明白植物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可以通过培育养殖来获取,然后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安排学生们分小组观察这些植物,教师为学生分发种子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植物都有不同的外貌,那么应该怎么帮助它们茁壮成长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观察、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结合情境教学法和科学内涵开展实践活动
情境教学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富有科学气息的实践氛围,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身临其境中感受科学内涵与科学精神,尤其是将生活化场景融入科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后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论证科学知识,凸显出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无限价值,有助于强化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相关科学知识时,有一章节内容为《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动机制作和工作的视频动画,引入教学情境,教师提问“同学们,影片中小电动机都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呢?它都能用来做些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科学原理吗?”在引发学生们积极讨论后,教师引入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教师组织以为家庭做贡献为背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动手制作简单的小电动机,促进学生们理解更进一步感受电动机动作的现象,在学生们制作小电动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制作过程的正确性、安全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指正,让学生融入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结合创新性实验和科学探究开展实践活动
科学知识大多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其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论证与应用。小学科学教材中可以延伸出许多科学实验,教师可以将创新性实验与科学探究精神相结合,多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科学实验,挖掘学生的科学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我的水钟》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进行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明白了用水可以测量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水测量时间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吗?”待学生们回顾完前期学习后,教师安排学生们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們尝试制作水钟,感受水钟从制作到计时的全过程,从而总结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并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制作水钟的呀?大家在水钟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讨论,并上台发表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精神的形成。
4.结合生活,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感受科学内涵
科学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对生活未知的探索和实践,那么想要提升实践活动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需要教师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实践活动开展于生活当中,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存在、发展以及其严谨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主要目的,在教学内容基础上创建生活化教学场景。
例如在学习《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课程时,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动物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建立生物多样化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托媒体信息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动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鱼、昆虫、鸟类等等,然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按照动物身体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进而展开知识教学。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进行参观,通过饲养员的见解和学生亲身的实践观察来感受动物不同的种类和习性。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如《种子发芽实验》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必备的条件,然后联系下一节课程内容《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绿豆芽,观察绿豆芽生长的条件和过程,并进行记录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敏感度,明确生活与科学的密切关系,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科学的内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每个科学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目标,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不仅对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很大帮助,还对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构建教学情境,组织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林经.漫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20(21):115-116.
[2]林锦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新课程,2020(16):177.
关键词: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其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突显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促进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科学的神秘与魅力。教师应该转变以往只教育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片面思想,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心情变化与能力提升,正确把握小学科实践活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兴趣点和科学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和学生被动学习,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特长技能,这些和学生的兴趣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相关科学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积极探究科学奥秘。当学生来主导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过程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从而发挥实践活动的最佳价值。例如,在《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明白植物的生命价值以及能够说出一些植物特征的共性与特性,而学生对于游戏养殖有着极大的兴趣,那么结合这一点设计科学实践,教师首先可以准备一些植物以及一些种子,引导学生观察每株植物不同的外貌特征和区别,让学生明白植物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可以通过培育养殖来获取,然后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安排学生们分小组观察这些植物,教师为学生分发种子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植物都有不同的外貌,那么应该怎么帮助它们茁壮成长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坚持观察、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结合情境教学法和科学内涵开展实践活动
情境教学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富有科学气息的实践氛围,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身临其境中感受科学内涵与科学精神,尤其是将生活化场景融入科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后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论证科学知识,凸显出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无限价值,有助于强化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相关科学知识时,有一章节内容为《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动机制作和工作的视频动画,引入教学情境,教师提问“同学们,影片中小电动机都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呢?它都能用来做些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科学原理吗?”在引发学生们积极讨论后,教师引入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教师组织以为家庭做贡献为背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动手制作简单的小电动机,促进学生们理解更进一步感受电动机动作的现象,在学生们制作小电动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制作过程的正确性、安全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指正,让学生融入实践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结合创新性实验和科学探究开展实践活动
科学知识大多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其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论证与应用。小学科学教材中可以延伸出许多科学实验,教师可以将创新性实验与科学探究精神相结合,多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科学实验,挖掘学生的科学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我的水钟》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进行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明白了用水可以测量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水测量时间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吗?”待学生们回顾完前期学习后,教师安排学生们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們尝试制作水钟,感受水钟从制作到计时的全过程,从而总结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并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制作水钟的呀?大家在水钟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呢?”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讨论,并上台发表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精神的形成。
4.结合生活,在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感受科学内涵
科学的发展源自于人类对生活未知的探索和实践,那么想要提升实践活动效果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需要教师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实践活动开展于生活当中,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存在、发展以及其严谨性。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主要目的,在教学内容基础上创建生活化教学场景。
例如在学习《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课程时,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动物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在给动物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种多样,建立生物多样化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托媒体信息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动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鱼、昆虫、鸟类等等,然后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按照动物身体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进而展开知识教学。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进行参观,通过饲养员的见解和学生亲身的实践观察来感受动物不同的种类和习性。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如《种子发芽实验》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必备的条件,然后联系下一节课程内容《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绿豆芽,观察绿豆芽生长的条件和过程,并进行记录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敏感度,明确生活与科学的密切关系,进而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科学的内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每个科学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目标,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思维,不仅对学生学习科学这门学科有很大帮助,还对学生日后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构建教学情境,组织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林经.漫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J].学周刊,2020(21):115-116.
[2]林锦霞.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研究[J].新课程,2020(1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