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自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问”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学贵有疑,而教学最好的起点就是提问。课堂问题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宝殿。我们要精心设计高效而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提问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中分析、感悟。
  一、问题设计要有概括性
  (一)教学目标
  第一场景:山林的小河边。设计的问题是“谁来通过丰富提示语的内容复述这一场景内容呢?”这样就是要求学生复述的时候要关注“提示语”。如:得救后的调达连连向九色鹿扣头,感激地说。以此让学生关注提示语中的动作和心情。
  第二场景:皇宫门前。问题设计为:“谁能通过补白的方法复述这个场景呢?”要求学生复述的时候要通过想象为文章“补白”。如:调达看到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______________。通过补充横线的内容又能够突出调达内心复杂的心情,这是要学生达到的目标。
  第三场景:回到山林中。问题设计为:“谁能自己来试试复述呢?”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复述一二场景的方法,自己练习复述第三场景。这就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让学生去领悟方法。最后则是整篇课文的复述。
  这样的一个看似一样的问题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每次问题设计时的侧重点又有不同。这样不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更是通过不同的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复述的不同方法,从而达到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文章支架
  例如:我在教《田园诗情》一课时,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以“______________荷兰”的形式,结合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那么学生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领悟诗情,才能去领悟到。比如通过研读写动物的那个小结,学生就会感受到对于作者而言,他所渴望的,他所追求的是不是水之柔顺,花之灿烂,而是牧场的那种宁静,是荷兰人对马牛羊等各种生物的尊重,而这种看似平常的尊重却是作者心中渴望的。在作者的心目中,真正的荷兰是自由,是对生命的尊重。学生可以感受到原来是“自由的荷兰”。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想要很好地回答出来,必须认真地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
  二、问题设计要有思维性
  (一)价值性
  其实,在我们课堂上的提问一般是经过推敲的,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在我们课堂中仍会经常出现像“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选择性问题,也会出现毫无意义的课堂重复性提问,问题的指向要明确。有一次,听见一个老师教《秋游》。其实她只是想通过提问来让学生明白。秋天去外面走走、玩玩,就是秋游。但她一开始的问题就是:“秋天去哪里玩?”生:“外面玩。”师:“外面哪里玩?”生:“教室外面玩。”师:“玩什么?”生就一头雾水了。这样一个指向性不明,问题表示不清楚,而且问题本身价值不高的问题,就可以省去了。
  (二)深度性
  我在教苏教版三下《雪儿》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时候,就在想:如何能让第一课时教的更有思维深度性呢?于是我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用图表来表示的。(如下)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两个圆的中间位置应该填上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就类似于其他老师上课时候会提的问题“雪儿和我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虽然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回答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我通过图表设计的这个问题却更有深度性。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开放,但实质又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比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适度性
  (一)有条有框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田园诗情》一文,我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诗如画般的荷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会带领大家到哪个有特色的国家旅游呢?”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扩大知识面。可是如此之大,国家如此之多,每个国家又有许多内容可以介绍。学生很难有时间交流,就算交流也只能是一点表面的信息。后来我把这个问题改为:“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国家,它是‘水城’威尼斯。那个国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读《威尼斯的小艇》,然后当小导游进行介绍。”这样,又有集中的话题,又有足够的空间和广度让学生朗读。
  (二)留有空白
  学生的想象是无穷大的,语文的阅读又是具有个性化的,我们对孩子的阅读与想象不能束缚,更不能在讲解的过程中圈定一个唯一正确答案。需要给孩子留有空白,通过自我感悟去理解文章内容。
  四、提问方法多样性
  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表达的意图也各不相同。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提问方法也是问题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一是直问:一节课中,比重最大的应该就是直问了吧。即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设置疑难,直接提出问题,请学生经过思考作答。二是追问:是指教学中教师确定的重点问题,由于阅读较大或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直接或借助集体讨论得到答案。于是老师将索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为多个有层次的小问题,通过层层发问,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此外,还有“转问”“补问”等方式。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諧发展。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经典诗文扮演的不仅是文字层面的导师形象,还可以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多重影响。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品德,更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出发,分析当前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个加深经典诗文诵读对小学生的影响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身心影响  【中图分
【摘要】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目的的美育思想,提倡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而散文作为“美文”之最,具备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等特点,蕴含着极强的美学色彩和极高的美育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审美乐趣,陶冶自身情感,收获思想启迪,笔者针对散文这一经典的文学体裁,结合林斤澜《春风》的教学设计案例,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在
【摘要】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意 识。但当今的中学生学习任务较多,很难抽出充裕的时间对名著进行深入有效的阅读和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先于学生对名著进行潜心研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整合阅读是对名著内容间存在联系的地方进行整合归纳,以达到高效学习名著的效果。  【关键词】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整合阅读;理解感悟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打通写作的渠道,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在激情写作的过程中享受写作成功的乐趣,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我们对于高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作文;厚积薄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这一环节一直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学
【摘要】本文通过课文节选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并有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开展与文本质疑对话,在有效阅读整本书后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小说节选中出现的疑问,以及有效解读在翠翠身上所体现的悲剧性成因,带领学生开展对结尾的有理有据推测并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悲剧性意蕴。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成因;悲剧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母语文化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味母语文化,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和文字,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成长。在此目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探讨朗读技巧是当下一线教师急需实践探索的论题,本文就此对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进行有效性研究,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启迪。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艺术  【中图分类号
【摘要】项目式学习,英文名为“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称PBL)”,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在真实情境中,并且具有学习内容真实、师生关系平等、学习途径多样、评价过程更科学等优势。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契合性,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有
【摘要】劣构问题是相对于良构问题而言的,它具有多种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和少量确定性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今年新版的人教版语文配套作业本中,省教研室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对比新旧版本的配套作业本,无论是在作业的题型上,还是出题的思路、考查锻炼学生的能力上都有极大的变化。题型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分析能力,通过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多种方式来尝试让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摘要】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生活化的教学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原本枯燥呆板的词语教学变得妙趣横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化习词环境中掌握词语的含义,学会恰当地运用词语,提高语文水平,进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词语教学贵在积累,旨在运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摘要】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工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激发阅读思维,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本文特将绘本阅读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绘本阅读;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精巧的细节处理以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