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方法,让小学生对事物数量、结构、变化产生理解,引导小学生进行具体事物的数学构思,从而建立数学式的思维逻辑,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与逻辑运算能力。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训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思维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1]。数学思维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的核心,它包括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等[2]。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能提高。數学一向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给每位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切实做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3]。
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关系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结合基础知识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分析思维为主,渗透直觉思维,鼓励思维简缩。
(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关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其中发散思维是主导成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要把发散思维训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自觉地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要根据班级实际引导思维发散,反对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而不扎实的发散,也要防止忽视集中思维。因为发散的结果必须经过检验、筛选,对各种假设作出评选,选择最佳方案,都需要“集中”。我以为教学中处理这两种思维的关系应做到:思维发散,讲究实效;求异求同,两不偏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练习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但这类练习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适时发散,适时收敛,适时引导,适时评价[4]。
(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对于逆向思维的问题感到困难,因此教学中既要培养顺向思维,更要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做到正中及逆,逆中寻正,正逆交融,形成结构。就是说,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与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一起。教师在备课时要更深入地挖掘知识问的可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向思维时,要孕育逆向思维的成分。在训练逆向思维时,以正向思维为基础,让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交融一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产生行为活动的内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思维的动机被激发出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方。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要学。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学,独立地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兴趣更浓厚,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保护他们的思维兴趣的效果[5]。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简易教具——粉笔来导入新课,首先是一支、二支、三支地叫学生数,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积极性很高。之后,我抓住时机,突然将一支粉笔平均分成了两截,问学生:“其中的一截粉笔该用什么表示?”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答案,自然地就引入了新课。由于我在开始上课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包括善于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能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迁移及利用,对学过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教师可以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来带动其他思维品质的提高,以其他思維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结论
总之,数学思维是以后学习的思维基础,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很重要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既可以指导小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成绩,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抽象、立体、严谨的思维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士芝,殷庆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3(07):109.
[2]黄琳.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6(04):109-111.
[3]王秋歌. 合情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呈现[J]. 教学与管理,2016,26(08):52-54.
[4]白媛媛.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强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16,26(07):105.
[5]陈悦.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切入点[J]. 上海教育科研,2014,18(03):83-8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训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思维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1]。数学思维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的核心,它包括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等[2]。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能提高。數学一向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给每位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切实做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3]。
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关系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结合基础知识教学,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要适当运用直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这对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分析思维为主,渗透直觉思维,鼓励思维简缩。
(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关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其中发散思维是主导成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因此要把发散思维训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自觉地纳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要根据班级实际引导思维发散,反对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而不扎实的发散,也要防止忽视集中思维。因为发散的结果必须经过检验、筛选,对各种假设作出评选,选择最佳方案,都需要“集中”。我以为教学中处理这两种思维的关系应做到:思维发散,讲究实效;求异求同,两不偏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练习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但这类练习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做到适时发散,适时收敛,适时引导,适时评价[4]。
(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对于逆向思维的问题感到困难,因此教学中既要培养顺向思维,更要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做到正中及逆,逆中寻正,正逆交融,形成结构。就是说,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与正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一起。教师在备课时要更深入地挖掘知识问的可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正向思维时,要孕育逆向思维的成分。在训练逆向思维时,以正向思维为基础,让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交融一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产生行为活动的内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让学生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分配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思维的动机被激发出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方。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要学。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学,独立地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兴趣更浓厚,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保护他们的思维兴趣的效果[5]。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利用简易教具——粉笔来导入新课,首先是一支、二支、三支地叫学生数,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积极性很高。之后,我抓住时机,突然将一支粉笔平均分成了两截,问学生:“其中的一截粉笔该用什么表示?”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答案,自然地就引入了新课。由于我在开始上课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活程度,包括善于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能将学到的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迁移及利用,对学过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教师可以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来带动其他思维品质的提高,以其他思維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结论
总之,数学思维是以后学习的思维基础,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很重要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既可以指导小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成绩,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抽象、立体、严谨的思维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士芝,殷庆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7,23(07):109.
[2]黄琳.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6(04):109-111.
[3]王秋歌. 合情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呈现[J]. 教学与管理,2016,26(08):52-54.
[4]白媛媛.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强化[J]. 中国教育学刊,2016,26(07):105.
[5]陈悦. 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三个切入点[J]. 上海教育科研,2014,18(0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