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籍术语翻译助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吕氏春秋·劝学》篇核心术语英译为例

来源 :译苑新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籍术语在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典籍翻译不仅要考虑到术语的准确表达,还要兼顾其系统性、动态性和多维性,涉及概念的、语符的和交际的多重因素.本文从典籍术语翻译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出发,分析《吕氏春秋?劝学》篇核心术语在三个英译本的不同表现,认为典籍术语翻译应注意概念的凸显性、语符的规范性和交际选择的层次性,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唯如此,才能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其他文献
文章回溯了翻译诗学的起源,介绍了诗学研究的概况,总结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译的语言特征,包括简洁性、自然性以及打破“约定俗成”,分析了这些特征背后的翻译诗学
本文基于峨眉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语文本,分析图片说明部分的翻译策略与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保持文化特定性自觉、合理使用归化与异化策略、重建感染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翻译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这里的翻译不仅指纯文字的符码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的再现和重构.在翻
1838年,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中国丛报》第7卷上发表《三国演义》书评文章Notice of San Kw? Che,主要采取译述加评论的方式,首次比较全面地将《三国演义》译介到英语世界.评
迄今,在中医外译方面,学界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西方对中医文化仍心存偏见.究其原因,与翻译不无关系.翻译是一种文化建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不应停留于“对等”转换上.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