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故事类课文。从其内容来看,大多摘自或者改编于相关名著史料,具有浓浓的历史味道;但从学生实际来看,却远离学生生活,因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实际与语文教学的规律,也要走近历史,探索历史故事类文本特有的教学策略,嚼出其特有的味道。
一、触摸真实,嚼出历史的味道
相比历史课的严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类课文,文学色彩较浓,多少带有一点“戏说”成分。如果按此让学生去理解真实的历史,必然会“谬之千里”,但把历史全抛开也不现实,毕竟对于历史故事类课文来说,大多遵循一个特点,即“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换句话说,多少还有点历史味道。况且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历史故事去感知历史,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资料拓展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近“真实的历史”,以便让学生嚼出历史的味道。
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由于学生对司马迁乃至当时社会情况了解不多,因而对他因受“宫刑”而悲愤欲死的心情很难理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大概了解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其著作《史记》,引导学生去触摸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物,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与文本人物的对话,进而让他们理解司马迁为何要“发愤”。
二、品析言语,嚼出语文的味道
阅读指向习作。历史故事类课文,是学生写人记事类习作最好的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应以“史”为“鉴”。这里借鉴的不是内容,而是习作技巧、言语表达等。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从词语表达到构段谋篇,值得借鉴的内容太多,如果全面铺开,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对此最好的方式应结合学段习作目标,结合课堂需要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
比如《三顾茅庐》这一文,从其叙事要素来看,情节发展是故事的重点,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但不少学生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事”来“鉴”叙,以便有效提升四年级学生构段谋篇的能力。以“三顾茅庐”中的“三”为例,这里应指“三次”,但文本中却重点叙述了第三次,将第一、第二两次一笔带过。因而在习作指导中,教师也应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在叙事中突出重点,略写次要内容,以便让学生的习作在布局上更完整、更合理。
三、传承精神,嚼出文化的味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史故事类课文,其内容不仅隐含了相关历史知识,而且还涉及到不少当时社会现象,乃至隐藏着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注意挖掘,学生很容易忽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提升文化品位。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文,虽带有“戏说”成分,但其中也隐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民俗风情。比如“太尉”“发配”,还有“躬身施礼”等,就涉及一定的宋代礼仪知识。对此,教师可拓展背景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文,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谈迁的言行进行思辨,进而讓学生了解古人面对坎坷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历史故事类课文来说,也许因解读的角度不同会导致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解读,都应该抓住历史故事类课文的特点,让教学释放出历史的味道,语文的味道,乃至文化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触摸真实,嚼出历史的味道
相比历史课的严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类课文,文学色彩较浓,多少带有一点“戏说”成分。如果按此让学生去理解真实的历史,必然会“谬之千里”,但把历史全抛开也不现实,毕竟对于历史故事类课文来说,大多遵循一个特点,即“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换句话说,多少还有点历史味道。况且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历史故事去感知历史,是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资料拓展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近“真实的历史”,以便让学生嚼出历史的味道。
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由于学生对司马迁乃至当时社会情况了解不多,因而对他因受“宫刑”而悲愤欲死的心情很难理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先让学生大概了解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其著作《史记》,引导学生去触摸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物,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与文本人物的对话,进而让他们理解司马迁为何要“发愤”。
二、品析言语,嚼出语文的味道
阅读指向习作。历史故事类课文,是学生写人记事类习作最好的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的同时,也应以“史”为“鉴”。这里借鉴的不是内容,而是习作技巧、言语表达等。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从词语表达到构段谋篇,值得借鉴的内容太多,如果全面铺开,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对此最好的方式应结合学段习作目标,结合课堂需要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
比如《三顾茅庐》这一文,从其叙事要素来看,情节发展是故事的重点,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但不少学生只关注内容,而忽略了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事”来“鉴”叙,以便有效提升四年级学生构段谋篇的能力。以“三顾茅庐”中的“三”为例,这里应指“三次”,但文本中却重点叙述了第三次,将第一、第二两次一笔带过。因而在习作指导中,教师也应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在叙事中突出重点,略写次要内容,以便让学生的习作在布局上更完整、更合理。
三、传承精神,嚼出文化的味道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历史故事类课文,其内容不仅隐含了相关历史知识,而且还涉及到不少当时社会现象,乃至隐藏着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注意挖掘,学生很容易忽略。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渗透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提升文化品位。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文,虽带有“戏说”成分,但其中也隐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与民俗风情。比如“太尉”“发配”,还有“躬身施礼”等,就涉及一定的宋代礼仪知识。对此,教师可拓展背景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文,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谈迁的言行进行思辨,进而讓学生了解古人面对坎坷人生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历史故事类课文来说,也许因解读的角度不同会导致教学侧重点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解读,都应该抓住历史故事类课文的特点,让教学释放出历史的味道,语文的味道,乃至文化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汪群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