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倡导“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体现以人為本,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具体实施中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生为主体”的适用性,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职校办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35-04
【作者简介】1.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校管理;2.朱增力,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学工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应该是“适合的教育”在我国理论研究的发轫,随着此类研究日益丰富,“适合的教育”走进了职业教育的关注领域。在职业学校推行“适合的教育”,“适合的”除了受教育者个体之外,还要有市场、企业、行业以至产业的对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实践探索“适合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不同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是精英教育的产物,而“适合的教育”具有普遍包容性,能够包容学生的千差万别,能够让教育回归受教育者主体需要,不再让学生因被选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是失败感。
“适合的教育”不同于“无差别的教育”。“无差别的教育”是一刀切的教育,忽视了教育主体的个性,将教育理解成产业化的流水线作业,将学生视作贴上标签的产品。“适合的教育”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教育。
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还有更宽的外延,那就是在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办学适合产业发展需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体现学生成长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深化;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
二、体制机制架构体现学生发展要求
我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五年一贯制高职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还肩负为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输送优秀生源的任务。所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个体有不同的成长、成才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彰显了“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相结合,适应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一)学生就业是主要出口
长期以来,就业和创业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其比例占到当年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在推荐毕业生时“优先与产业对接紧密的大型企业,倾向于创新发展的朝阳企业,保障发展势头较好的优质企业”。在保证充足就业岗位的前提下,实施“分层就业”,以就业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增进、个体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随着企业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我校积极参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201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3 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5 2”专科与本科衔接教育,目前进入“3 4”“5 2”项目的学生占比为18%左右。另外,学校还是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全校78%左右的学生参加了“专转本”的学历提升教育。
“就业升学均是良好出路,企业高校两手均要托起”,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两相宜”,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三、教学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既区别于中专层次的学生,又不同于高中后大专层次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有着专业接触早、可塑性强、职业技能学习系统等优势。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地带,适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在容量和要求上既不能太低,以免学生索然无味,也不能太高,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一)“适合”的理念
“适合的教育”在办学理念上要突出“四重”,即“重实践、重技能、重企业、重能力”。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开展对外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是全国最早进行德国“双元制”职教实验的学校。我们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与方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
“重实践、重技能”,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实训课程:学校专业课40%以上是实操课程;每门专业课程至少设置50%的实训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占20%课时的专题实训;每年要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技能节”,实现专业覆盖面、师生参与度两个100%。
“重企业”指引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多方面、全方位地“引企入校”,从单方面的人力资源输出到人才培养过程的融合,校企合作向行业标准制订、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深入。比如校企联合建设“专业学院”等,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任务。
“重能力”是人才培养综合指标达成度方面的要求,能力包括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胜任工作的能力、专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等。强化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专业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胜任该领域岗位的需求;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现适岗能力本位;三是企业顶岗实习侧重对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各类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二)“适合”的方法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改革体现现代化元素。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業教育”,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1.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提升了教学效率。
在建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方面,我们认为可以着手如下尝试:一是建设教育教学物联网。在教育教学物联网背景下可以实现多屏互动,信息无障碍传递,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二是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微课、微视频、作业布置、讨论等内容可向移动平台上转移。学生运用移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碎片化时间学习,让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三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与物联网的整合。四是集成物联网云平台。利用云平台控制学校所有的物联网设施,实现对人、财、物、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优化了学习感受。
“适合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向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
(1)学校开展“互联网 课程”的课程改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解决了传统实训教学“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差异化的集体备课,在强调教学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各班学生特点进行微调,切合了学生的需求。
(2)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00后学生学习形象性强、碎片化程度高的特点,学校提倡“泛在课堂”,处处可成为课堂,时时是教学时间。如我们在第二课堂方面推广了任务驱动背景下的错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技术技能标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协作解决问题,再到课堂进行展示反馈。
(3)革新“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工学一体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编制任务目标,甚至针对具体学生编制“定制式”的教学任务,对“工作页”教学模式进行再改造,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差异性。
(4)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当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极其广泛,教师传授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必然要转变。信息技术确实便捷,但其弊端在于体验感较差,尤其是在技能习得方面,“黑板上开汽车”与虚拟屏幕上开汽车,差别并不是本质性的。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获得的知识和“储备技能”得到验证和强化,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实训基地的现代化提供了质量保障。
学校进行“互联网 ”实验实训基地改造,互联网录播教室、可视化的教学系统、实训录播系统等覆盖所有楼层,为师生开展便捷高效的实训操作提供了条件。学校还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建设了BIM实验实训中心、灯光照明实训中心等一系列领先的实训基地。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
一是建立实训影像分析系统。系统与错误报警装置联动,能够较为迅速便捷地找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为教师个别辅导提供参考,提升教学效率和准确度。
二是研发实训平台App。实训平台App可以方便教师对实训课的管理,如任务分组、领取器材、实操互动等均可在App中实现;便于实训资源(文档、视频)的分享,与实训影像分析系统对接,方便学生课后自己回放;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习实训记录,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数据。
三是建立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训等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四是建设云实训平台。云实训平台可以面向不同专业提供本地实训、远程实训、在线教育、线上自学、网络考试评价、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以及师生网络空间使用等一整套线上线下网络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数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
(三)“适合”的载体
多样化的深度校企合作,提升了学校专业教育的内涵。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最为适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形成了“联袂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携手制定行业规范、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良好合作局面。多年来,学校与菲斯曼、威能、BSH等知名国际企业合作,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与南京地铁、联想集团、中兴通讯、中国电信等大型国企合作,开设人才订单培养的冠名班;中建总公司、中交三航局等200多家企业挂牌成为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又开始了共建专业学院的尝试。学校与南京地铁集团共同建设“轨道交通学院”,和中兴通讯公司合作成立“中兴通讯ICT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实行“双院长制”,学校校长和企业老总共同担任院长,负责整个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师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实行“双实训制”,学校与企业都设有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在学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训,也可以在企业的实际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
四、德育要求融入学生成长过程
“适合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适合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敬业乐群、自尊自强、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健全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与时俱进,牢牢抓好德育主阵地——“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按照“三个贴近”的原则开展教学改革、考核评价和指导实践,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围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核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形势教育等。
二是“全员育人”,增加德育的“有效概率”。受教育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既是确定的,又是模糊的:“确定”的是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德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触动学生内心,促成其思想与行为的转变。“模糊”的是触动学生思想的元素可能有很多,或许是某位老师的处事作风,或许是某位老师的渊博学识,或许是宿舍管理老师母亲般的呵护,或许是食堂阿姨一句简单的问候。因此,“全员育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学校层面上要做好“全员育人”管理办法、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还要有各种促进机制,提升德育成功的概率。
三是百花齐放,增加学生社团选择的多样性。学校社团门类多样化,如可以分为公益类、实践类、体育类、文艺类、专业类等。其次,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化,有专业协会、管理组织、文娱表演、高水平运动队等,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是“常规管理”,培育学生良好习惯和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适合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场延伸方面。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倡“遵规守矩,做彬彬有礼高职校人”,“用良好行为习惯为优秀职场人保驾护航”,对仪容仪表、校服校牌、课堂礼仪等十项常规要求极细,如教室卫生,把课桌摆放、讲台上物品摆放、实验实训室的工具摆放等要求都纳入平时的常规检查考核。每学期进行分项常规检查,如“六关”安全习惯养成教育、“三做两不做”专项教育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意识。
“适合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另外一个角度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另一个角度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另外一种表述(葛道凯,2017)。正是基于这种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寻找“适合的教育”的校本解读方式,让人才培养取得更多成效。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职校办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35-04
【作者简介】1.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校管理;2.朱增力,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19)学工部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应该是“适合的教育”在我国理论研究的发轫,随着此类研究日益丰富,“适合的教育”走进了职业教育的关注领域。在职业学校推行“适合的教育”,“适合的”除了受教育者个体之外,还要有市场、企业、行业以至产业的对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实践探索“适合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
“适合的教育”不同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是精英教育的产物,而“适合的教育”具有普遍包容性,能够包容学生的千差万别,能够让教育回归受教育者主体需要,不再让学生因被选择而产生失落感,甚至是失败感。
“适合的教育”不同于“无差别的教育”。“无差别的教育”是一刀切的教育,忽视了教育主体的个性,将教育理解成产业化的流水线作业,将学生视作贴上标签的产品。“适合的教育”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教育。
职业学校“适合的教育”还有更宽的外延,那就是在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学校办学适合产业发展需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体现自身办学特色,体现学生成长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深化;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
二、体制机制架构体现学生发展要求
我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五年一贯制高职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还肩负为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输送优秀生源的任务。所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个体有不同的成长、成才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彰显了“适合的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相结合,适应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一)学生就业是主要出口
长期以来,就业和创业是我校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其比例占到当年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在推荐毕业生时“优先与产业对接紧密的大型企业,倾向于创新发展的朝阳企业,保障发展势头较好的优质企业”。在保证充足就业岗位的前提下,实施“分层就业”,以就业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增进、个体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随着企业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我校积极参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2012年开始陆续开展了“3 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5 2”专科与本科衔接教育,目前进入“3 4”“5 2”项目的学生占比为18%左右。另外,学校还是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全校78%左右的学生参加了“专转本”的学历提升教育。
“就业升学均是良好出路,企业高校两手均要托起”,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两相宜”,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三、教学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既区别于中专层次的学生,又不同于高中后大专层次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有着专业接触早、可塑性强、职业技能学习系统等优势。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地带,适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在容量和要求上既不能太低,以免学生索然无味,也不能太高,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一)“适合”的理念
“适合的教育”在办学理念上要突出“四重”,即“重实践、重技能、重企业、重能力”。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开展对外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是全国最早进行德国“双元制”职教实验的学校。我们结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与方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
“重实践、重技能”,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实训课程:学校专业课40%以上是实操课程;每门专业课程至少设置50%的实训内容;每学期至少安排占20%课时的专题实训;每年要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技能节”,实现专业覆盖面、师生参与度两个100%。
“重企业”指引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多方面、全方位地“引企入校”,从单方面的人力资源输出到人才培养过程的融合,校企合作向行业标准制订、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深入。比如校企联合建设“专业学院”等,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任务。
“重能力”是人才培养综合指标达成度方面的要求,能力包括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胜任工作的能力、专业技能的核心竞争力等。强化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专业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胜任该领域岗位的需求;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现适岗能力本位;三是企业顶岗实习侧重对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各类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二)“适合”的方法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改革体现现代化元素。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業教育”,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1.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提升了教学效率。
在建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方面,我们认为可以着手如下尝试:一是建设教育教学物联网。在教育教学物联网背景下可以实现多屏互动,信息无障碍传递,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二是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微课、微视频、作业布置、讨论等内容可向移动平台上转移。学生运用移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碎片化时间学习,让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三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与物联网的整合。四是集成物联网云平台。利用云平台控制学校所有的物联网设施,实现对人、财、物、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优化了学习感受。
“适合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向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
(1)学校开展“互联网 课程”的课程改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解决了传统实训教学“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差异化的集体备课,在强调教学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各班学生特点进行微调,切合了学生的需求。
(2)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发展变化。根据00后学生学习形象性强、碎片化程度高的特点,学校提倡“泛在课堂”,处处可成为课堂,时时是教学时间。如我们在第二课堂方面推广了任务驱动背景下的错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技术技能标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领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协作解决问题,再到课堂进行展示反馈。
(3)革新“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工学一体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编制任务目标,甚至针对具体学生编制“定制式”的教学任务,对“工作页”教学模式进行再改造,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差异性。
(4)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当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极其广泛,教师传授课程的内容与方式必然要转变。信息技术确实便捷,但其弊端在于体验感较差,尤其是在技能习得方面,“黑板上开汽车”与虚拟屏幕上开汽车,差别并不是本质性的。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获得的知识和“储备技能”得到验证和强化,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实训基地的现代化提供了质量保障。
学校进行“互联网 ”实验实训基地改造,互联网录播教室、可视化的教学系统、实训录播系统等覆盖所有楼层,为师生开展便捷高效的实训操作提供了条件。学校还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建设了BIM实验实训中心、灯光照明实训中心等一系列领先的实训基地。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
一是建立实训影像分析系统。系统与错误报警装置联动,能够较为迅速便捷地找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不足,为教师个别辅导提供参考,提升教学效率和准确度。
二是研发实训平台App。实训平台App可以方便教师对实训课的管理,如任务分组、领取器材、实操互动等均可在App中实现;便于实训资源(文档、视频)的分享,与实训影像分析系统对接,方便学生课后自己回放;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习实训记录,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数据。
三是建立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训等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四是建设云实训平台。云实训平台可以面向不同专业提供本地实训、远程实训、在线教育、线上自学、网络考试评价、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以及师生网络空间使用等一整套线上线下网络服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数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
(三)“适合”的载体
多样化的深度校企合作,提升了学校专业教育的内涵。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最为适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形成了“联袂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携手制定行业规范、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良好合作局面。多年来,学校与菲斯曼、威能、BSH等知名国际企业合作,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探索;与南京地铁、联想集团、中兴通讯、中国电信等大型国企合作,开设人才订单培养的冠名班;中建总公司、中交三航局等200多家企业挂牌成为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又开始了共建专业学院的尝试。学校与南京地铁集团共同建设“轨道交通学院”,和中兴通讯公司合作成立“中兴通讯ICT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实行“双院长制”,学校校长和企业老总共同担任院长,负责整个学院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师团队,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审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实行“双实训制”,学校与企业都设有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在学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训,也可以在企业的实际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
四、德育要求融入学生成长过程
“适合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适合社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敬业乐群、自尊自强、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的“健全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与时俱进,牢牢抓好德育主阵地——“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按照“三个贴近”的原则开展教学改革、考核评价和指导实践,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围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核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形势教育等。
二是“全员育人”,增加德育的“有效概率”。受教育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知既是确定的,又是模糊的:“确定”的是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德育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触动学生内心,促成其思想与行为的转变。“模糊”的是触动学生思想的元素可能有很多,或许是某位老师的处事作风,或许是某位老师的渊博学识,或许是宿舍管理老师母亲般的呵护,或许是食堂阿姨一句简单的问候。因此,“全员育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学校层面上要做好“全员育人”管理办法、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还要有各种促进机制,提升德育成功的概率。
三是百花齐放,增加学生社团选择的多样性。学校社团门类多样化,如可以分为公益类、实践类、体育类、文艺类、专业类等。其次,社团组织形式多样化,有专业协会、管理组织、文娱表演、高水平运动队等,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是“常规管理”,培育学生良好习惯和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适合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场延伸方面。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倡“遵规守矩,做彬彬有礼高职校人”,“用良好行为习惯为优秀职场人保驾护航”,对仪容仪表、校服校牌、课堂礼仪等十项常规要求极细,如教室卫生,把课桌摆放、讲台上物品摆放、实验实训室的工具摆放等要求都纳入平时的常规检查考核。每学期进行分项常规检查,如“六关”安全习惯养成教育、“三做两不做”专项教育等,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意识。
“适合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另外一个角度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另一个角度的体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另外一种表述(葛道凯,2017)。正是基于这种对“适合的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深入探索,寻找“适合的教育”的校本解读方式,让人才培养取得更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