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不妨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语文教学,在传统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扭转了语文教学漫无目的、毫无抓手的尴尬局面。但究竟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各学派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总体归结起来,无外乎这四个维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文本解读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尺。要想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本解读时不妨从上述的四个维度入手。
  一、提炼表达主线,提升理解素养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每一篇文本的创作绝对不是作者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结果,都有着作者设计的思路,拥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条创作的主线不仅是读者进行阅读时的线索,同时也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核心脉络。因此,阅读文本时,只有善于提炼并依循这条主线,方能按图索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借助生活中的日常小事,揭示了“面对诱惑要以道德标准抉择”这一道理。整篇文章以“我”为中心,以“我”心境的变化为主要线索架构全文,从故事的发展轨迹来看,作者的心境经历了从得意到急切,再到乞求,最后到依依不舍的变化过程,将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蕴藏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但仅仅知道这些远远不够,这些只是一篇文章基本的结构脉络,深入的文本解读必须要针对具体的文本内容,全面把握文本中其他的元素。对这篇《钓鱼的启示》的解读,我们就不能忽略文本中父亲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父亲的言行细节,从而将学生的关注力向文本的深处拓展:(1)父亲关注了时间,离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2)父亲义正词严,态度坚决,要求“我”放回鲈鱼,并为“我”做出了表率;(3)父亲威严的语气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让人充满了敬畏之感;(4)父亲平静鼓励还能钓到别的鱼,在严厉之余又彰显了慈爱的一面。
  父亲虽然有过思想的斗争,但最终坚持原则,在“舍”与“得”之间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我”形成了正面影响。解读这篇文本时,厘清了作者主线和父亲副线的支架结构,就能更好地解读文本,感知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依循课程本质,提升运用素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目标。阅读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运用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和相关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上,运用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和能力进行表达,做到语言流畅,文从字顺。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课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内容出发,开掘出适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运用语言开发有效的资源。
  如《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都是以“爱”为主题,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感人至深的爱意。故事内容虽然不相同,但都是通过善意的谎言唱出了感人的爱之旋律。这种以撒谎来歌唱人间真情的方式,与我国一直倡导的诚信教育有着出入,从人文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说也容易引发学生的误解。笔者意识到这正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好契机,则在教学中紧扣这一矛盾冲突点,引领学生展开深入的言语辩论:在有些情况之下,我们究竟该不该撒谎?这一辩题不仅涉及学生对文本主题价值的关注,还使学生在思维辨析、语言组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
  上述案例中,对语言资源的开掘已经不再停留于机械模仿的层面中,而是将语用训练的工具性和价值认知的人文性有机整合,在组织语言、辩论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高效发展。
  三、紧扣细节信息,提升思维素养
  人之所以成为人,核心就在于其具有思考意识和能力。语文教学旨在培养会思考、会评判的生命个体,让学生能够借助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历练初步的评判意识。这就要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细节入手,从教材文本中开掘善于发展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训练价值点,为学生评判思维的发展奠基。
  如《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对楚王所说的几句话不但内涵深刻,而且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非常紧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评判的好素材。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洞’,才从狗洞进去。”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先从“狗洞”上的引号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狗洞”二字加上了引号,而有的却没有加。通过这样的质疑,引领学生充分结合具体的语境,认识到加引号的狗洞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联想,并尝试与晏子对话,揣摩其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真意,并顺势进行推理:晏子之所以说这句话,其实是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学生深入到故事发展的内在轨迹之中,形成了自己的体悟与理解:如果這是“狗洞”,晏子钻倒也无妨,不过楚国就成为彻头彻尾的“狗国”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晏子在楚国的言行对其人进行相应的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
  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内在关联就是历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资源。上述案例中,教师就紧扣课文中人物言行的细节,探寻契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在辨析理解、推理猜想的过程中,历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聚焦文本特质,提升审美素养
  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提出“诗意的栖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汉字之美,形成热爱祖国和民族语言的情感,更借助语言感受作品中所散发的人性之真、之善,具备初步的审美素养。入选教材的文本可谓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形式整饬、押韵的形式之美,还有或华丽、或质朴的语言之美,更有朦胧而深远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独具慧眼,感知文本之美,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搭石》这篇文章,匠心独运,到处都彰显出浓郁的美感。比如“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几句,就凸显出鲜明的动作之美、画面之美和音律之美,可作为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的核心语段,值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感知。除此之外,文本还蕴藏着众多不易发现之美,如“上了点年岁的人”帮助搭稳基石是一种社会公德之美,相遇时“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是一种谦逊之美,“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就是一种尊老之美……这些蕴藏在文本或细节之处或核心之处的美学资源,都可以在文本解读时加以辨析与思考,从而为学生审美素养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篇优质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元素的聚合,言语形式的表达之美、道德情怀的人性之美,彼此交融、相互交织,构建了一幅幅和谐而令人动容的美妙画卷。这些美学元素,就需要在解读时一一列出,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制提供资源。
  有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目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有了更可靠的抓手。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四大维度,紧紧依托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更好地甄别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仙居县步路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角色转换法,是当角色扮演者发生了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时,更改其地位、角色,解除其内心的焦虑,消除个人人格特质与角色交际时的心理和社会矛盾,达到心理平衡。在教学中,角色转换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我们呼吁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师生间角色互换,正是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在这些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文字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要读懂课文,就得体会这些角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之中,很多教师反思后认为当下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文的表层,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导致语文教学处于课程的浅表之中。于是,另一极端现象开始在教学中出现:文本肆意挖掘、目标高深莫测、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期的效果,学生不是陷在思维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就是如听天书般云里雾里。那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其实,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度学习并没有错,深度学习也可以
眼前,摊着一叠书,厚重而又深邃。浏览,翩跹的白底黑字是水墨写意的舞蹈,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文化讲坛纷呈,许我于思索,许我于困惑,许我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洒脱与释然,许我于静夜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流连与驻足……  品味,书香,陶醉。  暑假,在如此惬意的美好时光里,我像一只贪婪的蜂,停不下扇动的翅,四处飞,一会儿这朵花一会儿那朵花地逗留、采撷,“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世人
【教材分析】  《姓氏歌》选自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韵文识字。它与其他3篇识字课《春夏秋冬》《小青蛙》《猜字谜》一起构成了识字专题,体现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彼此一脉相承,又各放异彩。本课将一些常用姓氏置于儿歌之中,内容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都知道自己的姓名,能区分出自己姓什么,所以“姓”对他们来说不陌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
《翠鸟》一文主要通过对翠鸟外形以及生活习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其中,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的时候,用词准确,比喻恰当。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翠鸟外形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笔者的一则教学片段及思考。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生:
古诗词一直被誉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一线教师教学古诗词的公开课可谓凤毛麟角。与白话文相比,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古诗词教学也常常被异化为机械的翻译课。如此教学未能真正彰显出蕴藏在诗歌之中的深刻意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呈现方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诗词内在的独特魅力。  一、由灌输到悦纳,变介绍诗人为探究猜测  古诗言简义丰,镌刻着时代的
在低年级习作训练中,“看图写话”深受学生的青睐。这不仅是因为形象直观的图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因为图画里一些美丽的景物、有意思的动物、人物形象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由于受思维发展、语言积累、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制约,低年级学生在表达时常缺乏条理,语意上也缺少连贯性。那么,怎样指导他们有序地表达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好好看,有序写  写话的时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
【摘 要】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时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及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实现方式,期望能对教学改革的趋向及职业院校的实践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翻转课堂;价值取向;上海职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书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语言文字素养积累的一个开端,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可见,语文教学和毛笔字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该怎样结合小学语文课程,开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会读图是第一步。遗憾的是,虽然不少教师很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是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只一味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这无形之中影响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效果。笔者通过读图“三策”,着力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实效,以便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图文时代。  一、针对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