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又多处于交通不便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呈现出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使得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教育工作显得尤為重要。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学生学习、发展上普遍存在着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就如何展开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差异性教学”中发展和成长,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素养近况;差异性教学;教学目标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素养近况
以曲麻莱县为例,我县是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第一个纯牧业县,全县总面积5.2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全县总人口3.2万人,藏族占97.6%,此外还有汉、回、土、满、蒙古、撒拉等民族,学校主要使用汉语和藏语进行教学。牧区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甚至落后,硬件设备跟不上软件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习惯用语交流上
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在学校开办双语教学,用藏语与普通话两种语言教学。学生几乎都是本地学生且来自很远的牧区,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交流习惯使用本地方言或本民族语言,而信息技术教师几乎都是从其他地区来的,师生在日常学习、辅导、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2.在理论课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发现教科书内容与教学使用计算机提供的软件出入较大。比如,现在的教材实践性较弱,老师需要编写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进行实训,消化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实际操作需要,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在实践课上
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而购买计算机价格比较昂贵,在使用时要注意保护、爱护计算机设备,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面对计算机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生怕弄坏电脑,不敢操作。
二、学生差异的情况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体性别的差异
差异性教学,实际上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除考虑学生的性别外,教师在上课提问时还应考虑到男女学生的不同视野和性别优势。
2.个体内的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的内容相同,有的学生会感到太浅,有的学生会感到太难。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一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些学生由于个人先天素质、内在机能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学习和进步要比普通学生快。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3.学习态度的差异
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授方式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此不同学习态度、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优秀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发展,可能导致对学习丧失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包罗万象的电子游戏上。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弥补,出现“吃不了”现象,加剧厌学情绪。
4.教材与计算机提供的软件之间的差异
我校计算机教室内所提供的计算机软件与教材内容出入较大,所以不能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实际操作进行很好的整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
三、“差异性教学”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从教学手段上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信息技术作教学实践课一般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局域控制软件进行相辅教学,教师教学可以通过实时广播、监控、转发等组合型开展教学任务,可方便地进行全班教学、分组研讨、个体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
2.从教学内容上
我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在课堂中挖掘地方文化,将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也就没有沟通渠道,无法使教学系统优化而发挥作用和产生功效。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就地取材,把这些素材引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知识,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还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信息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从学生相互协作上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目标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能让学生很自然地形成小组的概念,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的排斥心理也会逐渐减少,同时也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成为“看客”。
总而言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性教学”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方法来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也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共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发展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许伟。浅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素养近况;差异性教学;教学目标
一、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素养近况
以曲麻莱县为例,我县是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第一个纯牧业县,全县总面积5.2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全县总人口3.2万人,藏族占97.6%,此外还有汉、回、土、满、蒙古、撒拉等民族,学校主要使用汉语和藏语进行教学。牧区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甚至落后,硬件设备跟不上软件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习惯用语交流上
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在学校开办双语教学,用藏语与普通话两种语言教学。学生几乎都是本地学生且来自很远的牧区,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交流习惯使用本地方言或本民族语言,而信息技术教师几乎都是从其他地区来的,师生在日常学习、辅导、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2.在理论课学习上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发现教科书内容与教学使用计算机提供的软件出入较大。比如,现在的教材实践性较弱,老师需要编写实验指导书,方便学生进行实训,消化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教学使用的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实际操作需要,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在实践课上
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而购买计算机价格比较昂贵,在使用时要注意保护、爱护计算机设备,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面对计算机畏首畏尾,小心翼翼,生怕弄坏电脑,不敢操作。
二、学生差异的情况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体性别的差异
差异性教学,实际上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除考虑学生的性别外,教师在上课提问时还应考虑到男女学生的不同视野和性别优势。
2.个体内的差异
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的内容相同,有的学生会感到太浅,有的学生会感到太难。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一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些学生由于个人先天素质、内在机能高,所以,在各方面的学习和进步要比普通学生快。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3.学习态度的差异
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授方式以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此不同学习态度、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优秀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发展,可能导致对学习丧失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包罗万象的电子游戏上。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弥补,出现“吃不了”现象,加剧厌学情绪。
4.教材与计算机提供的软件之间的差异
我校计算机教室内所提供的计算机软件与教材内容出入较大,所以不能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实际操作进行很好的整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虽不能与信息技术保持同样的更新速度,我们必须要能在教材上及时体现出时代的痕迹,不能停留在过时的内容上。
三、“差异性教学”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从教学手段上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信息技术作教学实践课一般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局域控制软件进行相辅教学,教师教学可以通过实时广播、监控、转发等组合型开展教学任务,可方便地进行全班教学、分组研讨、个体学习、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
2.从教学内容上
我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在课堂中挖掘地方文化,将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中介。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也就没有沟通渠道,无法使教学系统优化而发挥作用和产生功效。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就地取材,把这些素材引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知识,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还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信息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从学生相互协作上
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强的要求。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目标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能让学生很自然地形成小组的概念,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的排斥心理也会逐渐减少,同时也避免基础较差的学生成为“看客”。
总而言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差异性教学”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方法来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也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共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发展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许伟。浅析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