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提出了密山市林区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恢复;方法;密山市
1.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
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密山市林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其主要组成树种红松,以其材质优良和用途广泛而著称于世。阔叶红松林是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以及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是一种具有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森林组成和结构类型,是功效最强大的生态屏障,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经过人类近百年的过度利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消失了98%,取而代之的是以山杨、白桦及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森林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密山市林区阔叶红松林的大面积退化与消失,不仅使当地的木材资源处于危机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以阔叶红松林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主要是阔叶红松林经过采伐和多次破坏演化而来的次生林和过伐林,树种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森林环境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存在巨大的差距,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贮存和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进化过程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比较明显的例子是90年代以来,密山市林区各地频发生水灾,并对干流产生不良的影响,雨季洪水暴涨,干旱时枯水严重,近二十年来林区频繁发生大规模病虫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阔叶红松林的消失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有密切的联系。林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大强度的破坏,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承载该区域森林生物进化、演替的高效稳定顶极群落所具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生态系统全面失衡,其固有的、合理的生物循环和矿物质循环秩序被打乱,林区的濒危及灭绝的生物物种不断增多等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阔叶红松林是林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对林区的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尽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密山市林区生态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2.密山市林区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对于密山市林区森林植被的恢复方式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密山市林区只需要封山育林,再过数十年森林植被可以自然恢复。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按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规律,正常的过伐林和次生林如果不再进行反复的破坏,经过自然演替,可以自然恢复其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但这需要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种红松要有充足的种源。而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状况是:红松种源缺乏、天然更新困难。现阶段密山市林区有潜力通过自然演替形成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只有通过栽针保阔进行林下红松人工更新而形成的人天混交林分。多年来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阔叶红松林保护和恢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好的研究成果,其中“栽针保阔”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栽针保阔”经营措施多年来在密山市林区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以针叶树种的林冠下人工更新。这部分林分只分布于近山区,面积十分有限。而且这部分人天混林分在造林后,没有明确合理的抚育技术措施,林下的红松幼苗幼树在上层阔叶树的覆盖下生长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进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地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我们知道,在红松林的分布区内,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山杨、黑白桦、椴树、榆树、色木、柞树等阔叶树种,都是阔叶树红松林中固有的伴生树种。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使这些阔叶树与红松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有效地抑制病、虫、鼠、火等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并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生产量和多资源的培育。根据红松造林的成功经验,红松幼林在上层林冠郁闭度为0.3时适宜成活和生长,所以应将造林地处郁闭度大于0.3的上层林木保留至0.3。然后按1m×1m的株行距刨穴整地,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造林。
倡导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是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按照森林循环理论,林分中不同斑块的树群处在不同的森林演替发育阶段,相应需要不同的经营措施。因此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对现有的林分进行“斑块经营”,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经营方式。将林分分为林隙更新斑块(林隙阶段)、生长抚育斑块(建立阶段)和采伐利用斑块(成熟阶段),将林分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斑块树群作为生产经营单元。林隙更新斑块的经营是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内容,因为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严重缺乏红松种源,人工更新造林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唯一途径。进行林隙斑块更新的设想是,在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条件下,适当扩大红松人工更新斑块的面积,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培育红松人工更新斑块。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尽快地恢复建群种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促进人工红松的更新生长,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主林层,形成阔叶红松林的异龄复层林分结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自然得到恢复。在密山市林区经过多年的实践,红松的人工更新造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生长速度比林冠下红松苗木生长速度快60%(红松人工林生长到中龄林并接近近熟林只需要60年,而天然红松林则需要100年)。因此我们进行红松斑块人工更新,在过伐林和次生林中的林隙斑块营造“红松人工纯林”,以期斑块中人工更新的红松以接近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速度生长,达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的目的。生长抚育斑块的经营,按斑块中不同演替发育阶段的树群中的建群树种、伴生树种对环境的需求,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对采伐利用斑块采伐成过熟霸王木,并按林隙更新斑块进行红松人工更新。如此,形成“斑块经营”完整的技术体系,使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实践上可行。人工红松在营造20年后即可结实,通过天然下种,使与其相毗邻的次生林中逐渐出现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幼树。当这些天然更新的红松结实时,其林分结构就基本能达到针阔混交林标准。人工营造的红松有效地推动了红松种群的迁移和扩展,从而加速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演替速度。预计人工红松寿命能达到二百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久远的期间里,人们基本不用再大规模植造红松,只需做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密山市林区的森林植被严重缺乏红松天然下种种源,通过全面推行红松人工更新造林并辅以合理的抚育措施,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最有效的途径。建议大幅度提高人工红松林的造林比例,对生态公益林红松人工造林的比例要达到75%以上。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恢复;方法;密山市
1.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必要性
阔叶红松林是以红松为主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是密山市林区的地带性顶极植被,其主要组成树种红松,以其材质优良和用途广泛而著称于世。阔叶红松林是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所形成的,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以及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是一种具有多物种、多层次、多价值、多效益的森林组成和结构类型,是功效最强大的生态屏障,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亚洲和世界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经过人类近百年的过度利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消失了98%,取而代之的是以山杨、白桦及柞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森林价值发生了质的变化。密山市林区阔叶红松林的大面积退化与消失,不仅使当地的木材资源处于危机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当地以阔叶红松林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主要是阔叶红松林经过采伐和多次破坏演化而来的次生林和过伐林,树种组成、空间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森林环境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存在巨大的差距,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贮存和促进营养物质循环、维持进化过程等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比较明显的例子是90年代以来,密山市林区各地频发生水灾,并对干流产生不良的影响,雨季洪水暴涨,干旱时枯水严重,近二十年来林区频繁发生大规模病虫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阔叶红松林的消失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有密切的联系。林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大强度的破坏,超出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承载该区域森林生物进化、演替的高效稳定顶极群落所具有的稳定结构被打破,生态系统全面失衡,其固有的、合理的生物循环和矿物质循环秩序被打乱,林区的濒危及灭绝的生物物种不断增多等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见,阔叶红松林是林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对林区的生态平衡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尽快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密山市林区生态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
2.密山市林区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方法
对于密山市林区森林植被的恢复方式有许多种说法,很多人认为,密山市林区只需要封山育林,再过数十年森林植被可以自然恢复。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按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规律,正常的过伐林和次生林如果不再进行反复的破坏,经过自然演替,可以自然恢复其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但这需要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种红松要有充足的种源。而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状况是:红松种源缺乏、天然更新困难。现阶段密山市林区有潜力通过自然演替形成阔叶混交林的林分,只有通过栽针保阔进行林下红松人工更新而形成的人天混交林分。多年来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一直致力于阔叶红松林保护和恢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好的研究成果,其中“栽针保阔”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栽针保阔”经营措施多年来在密山市林区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以针叶树种的林冠下人工更新。这部分林分只分布于近山区,面积十分有限。而且这部分人天混林分在造林后,没有明确合理的抚育技术措施,林下的红松幼苗幼树在上层阔叶树的覆盖下生长十分缓慢,严重制约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进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提高现有林地生产力、恢复阔叶红松林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我们知道,在红松林的分布区内,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山杨、黑白桦、椴树、榆树、色木、柞树等阔叶树种,都是阔叶树红松林中固有的伴生树种。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使这些阔叶树与红松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有效地抑制病、虫、鼠、火等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并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生产量和多资源的培育。根据红松造林的成功经验,红松幼林在上层林冠郁闭度为0.3时适宜成活和生长,所以应将造林地处郁闭度大于0.3的上层林木保留至0.3。然后按1m×1m的株行距刨穴整地,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造林。
倡导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适当发展红松人工林具有重要意义,是快速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有效途径。以近自然理论为指导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按照森林循环理论,林分中不同斑块的树群处在不同的森林演替发育阶段,相应需要不同的经营措施。因此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对现有的林分进行“斑块经营”,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经营方式。将林分分为林隙更新斑块(林隙阶段)、生长抚育斑块(建立阶段)和采伐利用斑块(成熟阶段),将林分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斑块树群作为生产经营单元。林隙更新斑块的经营是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内容,因为现阶段密山市林区的森林严重缺乏红松种源,人工更新造林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的唯一途径。进行林隙斑块更新的设想是,在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条件下,适当扩大红松人工更新斑块的面积,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培育红松人工更新斑块。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尽快地恢复建群种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促进人工红松的更新生长,以最快的速度达到主林层,形成阔叶红松林的异龄复层林分结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自然得到恢复。在密山市林区经过多年的实践,红松的人工更新造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生长速度比林冠下红松苗木生长速度快60%(红松人工林生长到中龄林并接近近熟林只需要60年,而天然红松林则需要100年)。因此我们进行红松斑块人工更新,在过伐林和次生林中的林隙斑块营造“红松人工纯林”,以期斑块中人工更新的红松以接近全光下红松人工林的速度生长,达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快速恢复的目的。生长抚育斑块的经营,按斑块中不同演替发育阶段的树群中的建群树种、伴生树种对环境的需求,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对采伐利用斑块采伐成过熟霸王木,并按林隙更新斑块进行红松人工更新。如此,形成“斑块经营”完整的技术体系,使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实践上可行。人工红松在营造20年后即可结实,通过天然下种,使与其相毗邻的次生林中逐渐出现天然更新的红松幼苗幼树。当这些天然更新的红松结实时,其林分结构就基本能达到针阔混交林标准。人工营造的红松有效地推动了红松种群的迁移和扩展,从而加速了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演替速度。预计人工红松寿命能达到二百年以上,也就是说在久远的期间里,人们基本不用再大规模植造红松,只需做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密山市林区的森林植被严重缺乏红松天然下种种源,通过全面推行红松人工更新造林并辅以合理的抚育措施,是恢复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最有效的途径。建议大幅度提高人工红松林的造林比例,对生态公益林红松人工造林的比例要达到75%以上。